一、發病情況與癥狀
2011年5月2日, 黑龍江省鐵力市一養豬場,張某飼養的85頭斷奶仔豬,部分仔豬40日齡開始發病,病程為5~7天,死亡7頭仔豬。發病后自行診斷為仔豬白痢,用土霉素拌料,對腹瀉的斷奶仔豬肌肉注射復方痢菌凈(乙酰甲喹),未見明顯效果,而發病仔豬數達到28頭。
病豬表現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廢絕,體溫升高為41~42℃,有的仔豬腹瀉轉為便秘,還有的仔豬先便秘后腹瀉,糞便干硬,走路跛行,喜臥。在發病豬中有部分病豬,表現跗關節腫大,整個后肢、腹下發生腫脹,呈觀星姿勢或側臥于地。在病程后期,發現四肢內側、鼻端、耳后、腹下、皮下出現片狀紫紅色斑塊,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鼻腔流出漿液性或膿性鼻液。
二、剖檢變化
共剖檢4頭病死豬,1頭瀕死豬。可見耳后、腹下、四肢末端皮膚上有紫色斑塊;鼻黏膜充血、出血,呈紫紅色;喉頭、氣管黏膜出血,并有大量泡沫;肺水腫、淤血,有出血斑點,間質增寬,尖葉和心葉發生實質性病變;全身淋巴結充血、出血、腫大,切面壞死、化膿;心肌質地變軟,右心室擴張,心腔內有大量纖維蛋白凝塊;胸腔、腹腔和心包腔大量積液,液體顏色變深,有的發生粘連,并有大量纖維素滲出物;肝臟變性,有灰黃色小壞死灶;脾臟呈藍紫色,腫大,表面和邊緣有出血點和梗死灶;腎臟呈土黃色,并有小的壞死灶,有大量小米粒乃至高粱粒大小的出血斑;膀胱黏膜有大量米粒大小的出血點,有的尿液渾濁;腸黏膜有出血斑,回盲口出血、潰瘍。
三、實驗室診斷
1. 鏈球菌檢查。①涂片檢查。無菌采取病死豬的肝、脾、心血涂片或觸片,分別經瑞氏染色和革蘭氏染色,鏡檢,均可見到大量陽性、呈鏈狀排列的球菌。②細菌分離。無菌采取病死豬心血、肺臟、脾臟組織和胸腔滲出液接種于鮮血瓊脂平板上,置于37℃恒溫箱培養24小時后觀察,生長出圓形、露珠狀、直徑1~2毫米、邊緣整齊、濕潤光滑、呈淺灰色的菌落,產生明顯的β溶血。取菌落涂片,染色后鏡檢,與上述檢出結果相同。③生化試驗。分離出的菌株能分解蔗糖、麥芽糖、甘露醇、果糖、葡萄糖,產酸產氣,不分解衛矛醇、乳糖、菊糖、棉實糖、水楊苷。硝酸鹽還原試驗(+),美藍試驗(-)。④動物試驗。取分離的肉湯培養物,接種3只健康小白鼠,每只腹腔注射0.3毫升,觀察12~30小時,小白鼠死亡。剖檢可見到出血性敗血癥變化。涂片、鏡檢,可見到典型的革蘭氏陽性球菌。
2. 弓形蟲檢查。①涂片檢查。取病死豬的肝、肺、淋巴或胸腔、腹腔滲出液涂片,自然干燥,用瑞氏染色,鏡檢,可見呈新月牙形或香蕉形,胞漿為藍色的弓形蟲滋養體。②動物試驗。取病死豬肝、肺、淋巴結組織病料,用1毫升青鏈霉素(每毫升含有青霉素1000國際單位、鏈霉素0.5毫克)和10毫升生理鹽水稀釋,制成乳劑,進行小白鼠腹腔接種,每只小白鼠0.5毫升,幾天后采血涂片檢查,可見典型的弓形蟲。
3. 藥敏試驗。用常規紙片法做藥敏試驗,結果該菌對磺胺間甲氧嘧啶、頭孢噻呋、氟苯尼考高敏,對環丙沙星、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土霉素中敏,對青霉素、氟哌酸、阿莫西林不敏感。
四、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實驗室檢查的結果,確診為斷奶仔豬鏈球菌與弓形蟲病混合感染。
五、防治措施
1.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工作。消除致病因素,發現外傷的豬要及時治療。在豬進行斷臍、去勢、注射等操作時要嚴格消毒,對豬舍地面、用具、工作服等要定期進行消毒。糞便要運往遠離豬舍的下風頭500米以外的地方堆積發酵,作無害化處理。對流產母豬的胎兒、胎衣要妥善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2. 注射豬鏈球菌氫氧化鋁疫苗,不論大小豬一律肌肉或皮下注射5毫升,濃縮苗注射3毫升。也可注射豬鏈球菌弱毒菌苗,每頭份加入20%鋁膠生理鹽水1毫升,該苗也可口服但量要加倍。
3. 在豬舍內嚴禁養貓,且不允許貓進入豬舍。對于豬舍、用具、飼料和飲水嚴加管理,防止貓的排泄物污染。飼養人員也不要與貓接觸。
4. 一旦發病,全群豬肌肉注射復方磺胺間甲氧嘧啶鈉注射液(含磺胺間甲氧嘧啶鈉、TMP、乙胺噠嗪等),劑量為0.2毫升/千克體重,重癥豬劑量可加大到0.3毫升/千克體重,1次/天,連用3天。發病的豬另注射頭孢噻呋鈉,5毫克/千克體重,另一側注射百草傳奇(含氟苯尼考、紫錐素、青蒿素、金絲桃素、牛磺酸等),1毫升/千克體重,1次/天,連用3天。在豬的飲水中添加5%葡萄糖、電解多維227克/150升、0.1%維生素C、復方黃芪多糖(含黃芪多糖、淫羊藿等)100克/100升,每天飲3次,連飲5~7天。還可在飼料中添加3%紅酒酵母多糖(含菊花多糖、木聚多糖、果寡糖、OPC、UGF等),可增強斷奶仔豬的抵抗力,使其早日康復。
經采用上述綜合治療措施,雖先后死亡斷奶仔豬3頭,無治療價值淘汰4頭,但4天后未再出現發病和死亡,1周后病情得到控制,患病豬只全部康復。
(作者聯系地址:黑龍江省鐵力市172信箱 郵編:1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