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企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經濟結構成分發生重大變化,審計對象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過去以企業審計為主的格局轉變為現在以財政審計和使用財政性資金的行政事業單位為主要審計對象,對行政事業單位的審計監督也就成為各級審計機關,尤其是縣級審計機關的主要任務。如何搞好行政事業單位審計,保證對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監督,提升審計質量是擺在我們每個審計人員面前的新課題。本人根據多年的審計實踐,認為主要應加強以下幾方面重點內容的審計。
一、行政事業性收費。行政事業性收費是行政事業單位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審計的重點。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審計應重點核實以下四方面的情況。一是審核其收費項目是否有國務院、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或者省級以上財政、物價部門下發的收費文件,是否辦理了收費許可證;二是將收費票據上的收費項目、收費范圍及收費標準與收費許可證所載的內容進行核對,看是否一致,有無擅自設立收費項目、擴大收費范圍、提高收費標準的行為。今年4月我們對某省屬執法單位進行財政收支審計時,通過延伸調查有關鄉鎮場(街道辦),成功查出該單位利用職權,在無收費許可證的情況下,使用自制收款收據收取全縣各鄉鎮場(街道辦)“某某費”(自行設立的收費名目)50多萬元的違紀問題;三是從財政部門取得行政事業單位領用票據信息,并核對其收、發、存數量和號碼是否相互吻合、內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包括領用和注銷情況,重點審閱領票未登記、用票未注銷、過期作廢票仍然使用等違紀違規現象;審核同一事項票據不同聯之間金額是否一致,有無大頭小尾現象,審閱票據所記載內容是否完整、清晰,是否合乎邏輯;核對票據收、發、存票據號碼是否一致,復算票據金額及合計是否與持有現金、繳存銀行數額相符,有無執收個人和單位只領票據不繳款、少繳款、長期占壓、挪用擠占行政事業性收費。四是對部分既有收費項目又有執法權的單位,要重點關注其是否存在將罰沒款轉為行政事業性收費。由于目前縣級財政對罰沒收入全部實行預算管理,而對行政事業性收費大多仍然實行預算外專戶管理,個別單位為了部門利益,采用變通手法將罰沒款轉作行政事業性收費,如去年我們在對某涉農部門2010年財政收支審計時,通過查閱其執法案卷,并延伸調查有關當事人,查出該單位弄虛作假將29萬元罰沒款轉為行政事業性收費的違紀問題。
二、專項資金。國家每年安排大量的專項資金促進和扶持地方社會事業的發展。對專項資金的審計也就成為了各級審計機關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是要加強專項資金跟蹤調查審計,由于各級財政、審計部門對專項資金的檢查監督較嚴,因此項目單位一般不敢明目張膽擠占挪用,而是想方設法通過變通方式套取國家專項資金。如:我們2011年在對某鎮黨委書記任期經濟責任審計中,對中央財政2009、2010年下撥給某鎮的某專項資金120萬元進行了跟蹤調查,某鎮將上述專項資金分別撥付到其所轄的兩個行政村,審計人員順著資金的流向,對兩個行政村進行了延伸審計,發現該鎮以往來資金的名義將下撥的專項資金收回20多萬元到鎮機關,用于彌補行政經費不足。二是要加強對專項資金支出中管理性費用,尤其是招待費、會議費、培訓費的審計,防止項目單位虛列支出、套取資金發放干部職工福利的行為。如我們2010年在對某辦2009年財政收支審計時,發現該辦行政賬上非常干凈,除了發放干部職工工資、津貼及差旅費和零星辦公費外,幾乎沒有其他開支,招待費也只有五千多元。但是,根據平時了解該辦來往客人很多,招待費應該遠遠不止這么多,我們認為這很不正常,接著我們又對其項目資金專賬進行了審計,結果發現招待費、會議費和培訓費特別多,全年達30多萬元,而且在兩個月時間內分別召開了三次全縣有關鄉村干部會議和四次培訓班,每次會議和培訓都有三天以上,我們覺得這里面一定有情況,于是通過外圍調查有關鄉鎮分管領導和相關參加會議和培訓的人員,最終查出該辦通過編造虛假的會議、培訓通知文件,在其定點的酒店開具虛假的餐費、住宿費發票(發票是真的,內容是假的),套取資金8萬元用于發放干部職工節日福利和將行政招待費16萬元放在項目資金賬上報銷的違紀問題。
三、房租收入。一些單位為了逃避監督,達到偷漏稅收的目的,通過各種變通方式隱瞞房租收入,這就要求我們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中,不能局限于被審計單位的賬、證、表就賬查賬,而應跳出賬本拓寬審計視野,通過內查外調掌握被審計單位國有資產和運營的真實狀況。如我們今年在對某單位2011年度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時,通過審前調查發現該單位2010年將辦公大樓的部分樓層改造成小賓館,并對外出租營業。但在單位賬上并沒有發現有房屋出租收入,于是,審計人員通過內查外調了解到真實租賃情況。在事實面前該單位領導不得不承認,酒店確實對外承包了,簽訂了5年合同,合同規定,承包人負責購置所有客房內的空調、液晶電視和電腦,設備購置款抵頂5年承包費30萬元。這樣,通過上述變通手法使設備購置費和房租收入均不在賬上反映,造成單位財政收支情況嚴重賬實不符,并導致國家稅收流失;其次要對行政事業單位已入賬房租收入稅金繳交情況進行審計,通過審計發現,絕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不會自覺按照相關規定足額申報繳納房屋租賃收入的有關稅金;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在收取房屋租金時,出具行政事業單位往來收據、普通收據等非租賃專用票據,造成了國家稅收的流失。
四、贊助費收入。贊助費審計的重點是核實其真實性、合理性,要揭開其面紗,還其本來面目。一是要防止部分手中握有行政、司法大權的單位以“贊助費”的名義變相進行亂收費和亂攤派。去年我們對某執法單位2010年財政收支審計時,查出該單位以“贊助費”的名義收取各鄉鎮場(街道辦)和縣直有關單位20多萬元;二是要防止個別單位為了部門利益將罰沒收入以“贊助費”的名義收取,達到截留國家預算收入的目的;三是防止部分單位為了達到偷漏稅收入的目的將租賃收入變通為“贊助費”入賬,我們在對某局2010年財政收支審計時,發現“其他收入”科目中有一筆12萬元的個人贊助費有些可疑:個人怎么會無緣無故給單位贊助這么大的一筆錢,而且沒有指明什么特定用途,這有些不合情理。于是我們找到會計詳細詢問該筆贊助費的具體情況,會計支支吾吾說不是很清楚,要我們去問分管財務的紀檢書記。據此,我們更加懷疑該筆贊助款有情況,為了徹底查清該筆贊助款的真實來源,我們通過內查外調,多方打聽,最終找到了捐款人,并查明上述所謂的“贊助費”,實際上是單位將老辦公樓租給某私人用于開辦幼兒園收取的一年房租費。
五、大額食品費用發票。從近幾年審計情況表明,行政事業單位一年購買食品的費用少則幾萬元,多則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元,此類發票有如下特點:一是單張發票金額大,少則二、三千元,多則上萬元,甚至幾萬元;二是發票上均不注明品名、數量及單價,只是籠統寫上“食品”二字;三是往往幾張發票連號開具,而且開票時間多集中在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前后;實際上經過審計人員調查核實,這些大額“食品”發票真正用于購買食品的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是被審計單位以購買食品為名開具虛假內容發票,套取財政資金用于發放干部職工獎金福利、請客送禮和處理一些不能報銷的費用。如我們在對某單位2010年財政收支情況審計時發現該單位12月份集中報銷了食品費用發票23張,每張金額3 000元,合計69 000元,發票全部為某煙酒專賣店開具。而且發票張數與該局在職干部職工人數相同,我們初步判斷上述食品費用發票是虛假的。審計人員經過內查外調和對該局領導和財務人員政策攻心,最后該單位領導承認上述食品費用發票全部是虛開的,實際上是該單位組織全體干部職工到西藏拉薩旅游了一次,每人費用3 000元。
六、大額辦公用品發票。對一些單張發票金額達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而且未標明品名、數量及單價,只是籠統寫上“辦公用品”字樣的辦公用品發票應特別關注,這類發票往往不是真正用于購買辦公用品,而是以購買辦公用品的名義,套取現金用于發放職工福利、請客送禮等。如我們前年在對某局下屬二級單位2009年財務收支審計時,發現該單位只有5名工作人員,但是全年購買辦公用品的大額發票較多,而且發票均是同一家個體商店開具的,經統計共有19張發票,合計金額11萬元。審計人員通過調查核實,上述辦公用品發票都是虛假的,套取的現金全部用于發放職工節日福利和請客送禮。
七、下屬二、三級單位。部分行政主管部門設有二、三級預算單位,一些事業單位還創辦了經濟實體,其上下之間在資金、資產、收支活動中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平常財政、審計和稅務等監督部門對主管部門檢查較多,而對其二、三級事業單位檢查較少,為了逃避監督,這些主管部門往往將違紀問題轉移到下屬單位,采取上下聯手,虛列支出,或者通過上下級往來科目轉移截留收入和專項資金等。因此,審計人員在審計時要做到“兩個結合”,即在審計主管部門時要與延伸審計其下屬二、三級單位相結合;在審計事業單位時要與延伸審計其經濟實體相結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實行行業系統一條線審計的辦法,并同時延伸到相關行業單位了解情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和查出隱匿的違紀違規問題,有效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審計監督。(作者單位:上高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