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排污收費制度實施以來, 排污費在我國環境管理中發揮了基礎性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環保事業的發展。但是,隨著我們經濟的不斷發展,加上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當前環境治理的難度仍然很大,雖然在排污費征收管理使用中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在征收方面:一是隨意征收情況普遍存在。按照排污費征收管理條例規定,環保部門應根據排污者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對排污者應當繳納的排污費數額進行核定征收。但在實際征收過程中,有的縣市區存在排污費核定程序不規范,缺失核定資料,征收制度不健全,隨意征收排污費的問題。有的沒有申報就收費;有的雖有申報但未核定就征收;有的核定與實際收費標準不一致;有的不按核定的實際污染物排放量收費;有的按協商數進行收費等等;二是少征漏征現象已為常態。由于征收的隨意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存在少征、漏征現象。如某縣2010年至2011年征費臺賬反映,排污費應征額910萬元,實際征收560萬元,少征350萬元,征收比例為61.5%。某縣2011年有188家排污單位未征繳排污費。某市對一些難以核定的小企業沒有進行排污費征收,如畜禽養殖場,餐飲行業排放的油煙和噪音等;三是以罰代收現象時有發生。通過調查,環保部門在排污費征收過程中,存在以罰沒款名義收取排污費和以排污費名義收取罰沒款的行為,混淆了正常收費與違規受罰的性質,造成企業漏繳排污費或者企業超標排放污染物未受處罰。如:某縣對十戶商戶2010年繳納環境污染罰款1.7萬元,而當年均未繳納排污費。某局2011年以排污費名義收取三家公司環境罰款25萬元。
在管理方面:一是違規設置排污費“過渡戶”。個別地方違規設置排污費財政預算外資金過渡專戶,將排污費收入先繳入過渡戶,然后再繳入國庫。有的地方甚至將排污費任務數繳入國庫后,超額完成的就放在預算外過渡專戶,坐收坐支,或用于抵明年的任務。違規設置過渡戶導致排污費不能及時足額上繳國庫,納入預算管理,同時也截留了應上繳中央和省級的部分的收入。如某市2011年排污費收入340萬元滯留在預算外過渡戶至審計時仍未上繳國庫,2011年某縣34萬元和某區10萬元到2012年6月才繳庫;二是專項資金核算不夠規范。有的環保部門排污費專項資金使用會計核算不規范,沒有分項目專項核算,而是與經常性經費捆在一起核算,年底專項結余全部轉入經常性結余,如某縣2010~2011年縣財政局從排污費中撥給縣環保局200萬元,與單位日常經費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方面:一是擠占挪用。排污費資金應作為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全部專項用于環境污染防治,不得擠占和挪用。但審計調查發現,某市2010年和2011年排污費支出有2000余萬元用于與污染防治無關的支出,占排污費總收入的35%。如某市2011年在排污費專項資金中預算安排環境監測執法大樓1 700萬元、補助辦案經費14萬元、用于生態縣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經費30萬元;某市2010年和2011年從納入預算管理的排污費收入中安排環保局350萬元,用于環保局能力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某縣環保局擠占挪用15萬元彌補辦公經費不足。二是坐收坐支。排污費的收繳、使用必須實行“收支兩條線”,納入預算管理,但審計調查發現個別縣(市、區)存在坐收坐支排污費的現象。如某區環保局2010年將收取的排污費20余萬元直接坐支用于本單位日常開支。三是效益不佳。調查發現,由于部分項目計劃安排不及時和項目資金的使用缺乏監管等原因,排污費專項資金存在閑置,未能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等問題。如2010年某市財政從排污費收入中安排76萬元用于3個監測站站房建設,至今年6月止,僅有一個監測站站房建設已完工,其余2個監測站站房還未建設;某市2010年安排城市空氣自動站建設和監測實驗臺等設施購置90萬元,至審計時止項目還沒有實施;某市2011年財政從排污費收入中安排45萬元資用于河洲污水處理廠治理,審計現場調查發現目前此污水處理廠因設備陳舊、工藝落后停止運行。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征收管理薄弱。
部分環保部門排污費征收管理不規范,隨意性強,管理薄弱。排污申報、核定制度不夠健全, 沒有按規定設置排污費征收臺賬,在排污費征收過程中,部分企業沒有登記排污申報文件、排污核定通知單、繳費通知單等資料,不能準確的反映各期應征排污費。
2.經費保障不足。
有些縣市財政比較困難,原本應由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無法保障,難以保證環保部門的需要,致使返還的排污費收入用于環保部門的公用支出,沒有用于防治污染等專項支出。由于財政撥款不到位,經費保障不足,導致了一些地方出現了擠占排污費的問題。
3.地方財政調控。
實行排污費征繳系統后,系統自動對收繳的排污費按比例分成,不能人為控制繳庫級次,個別地方財政部門為便于滯留排污費或用排污費資金調控,將上繳的排污費放在財政過渡專戶。
4.部門利益驅使。
由于罰沒款、監測費等收入財政將全額返還,因此以罰沒款、監測費名義收取排污費,可以少上繳上級分成,便于部門利益最大化。
三、對策及建議
1.健全排污收費管理機制。
各級環保和財政部門要嚴格按照《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排污費資金收繳使用管理辦法》等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規范排污費的征收管理工作。一是要完善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費核定制度,收費額應以實測數據進行核定,杜絕未征、少征排污費。二是要規范和嚴格財政管理制度,修改完善非稅收入征收系統,清理撤銷排污費征收過渡戶,規范收繳入庫工作,做到按規定就地及時足額解繳排污費,防止擠占、挪用和拖欠排污費問題的發生。三是加強基層環境監察隊伍建設,提高環境監察執法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加強基礎裝備建設,形成快速、高效、準確、有力的執法力量,提高其執法水平和執法力度。同時,加強排污費征管有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排污單位自覺繳納排污費的意識。
2.提高財政預算保障能力。
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環保機構的工作需要,結合當前環保部門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將環保部門的在編人員經費以及必要的公用經費和專項工作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同時,要增加能力建設和項目建設的支持投入,中央、省要對貧困地區環保經費給予必要的支持,保證經費足額安排,切實從源頭上杜絕擠占、挪用排污費現象。
3.加強排污資金管理體系。
各級環保、財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排污費資金的使用管理,排污費資金必須全額納入財政預算,作為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進行管理,并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嚴格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的支出范圍,實行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挪用或轉作他用,提高排污費的使用效率,切實發揮資金效用,保證污染減排效果,真正促進污染防治工作。
4.強化職能部門監督職能。
各級財政、審計、監察部門要加強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嚴肅處理。對弄虛作假、私設過渡性收入賬戶滯留不繳、截留、擠占、挪用排污費資金,應收未收或少收排污費等違反財經紀律和財務制度的行為,給予有關責任人員經濟和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通過執法機關嚴格執法,確保排污費及時足額收繳入庫,確保環保資金規范安全有效使用,切實發揮排污費在發展環保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宜春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