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1月,瑞士最古老的銀行——威格林銀行——宣布出售所有非美國資產,同時保留美國資產以應對美國司法部門的起訴。因被控在2002~2011年期間為美國富人逃避稅金累計12億美元,威格林銀行也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家遭美國起訴的海外銀行;外界更視之為美國全面打擊私人銀行私密性的一座里程碑。
其實,美國國稅局(IRS)3年前已開始推出“有限大赦計劃”,鼓勵擁有離岸賬戶的美國納稅人“主動自首”,除了補繳逃漏的稅款之外,只要揭發那些曾幫助他們繞過監管私藏賬戶資金的機構或個人,他們就可以免于被起訴。據IRS稱,至今已有3萬人參加該計劃,其中不少人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線索,幫助司法部門追索到至少21家海外私人銀行和顧問機構以及至少另外40名有嚴重離岸逃稅行為的納稅人。這些機構和個人都將面臨刑事指控,比如瑞士信貸、巴斯勒堪通銀行等10余家私人銀行都在美國司法部門將要指控的名單上。
成立至今已270年之久的威格林銀行在美國境內沒有任何分支機構,但是美國司法部門認為,其刑法體系適用于任何一家客戶中包含美國公民的外國銀行。在美國法庭聽訊之后,威格林銀行發表聲明稱:“目前情形為威格林銀行制造了一個明顯的兩難境地:如果要擁護現行美國法律,就意味著瑞士銀行必然要破壞本國的法律。”
瑞士私人銀行的獨特定位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之前,而瑞士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是中立國,迄今也未加入歐盟,在2002年之前甚至與聯合國都無任何干系,這些因素都鞏固了其私人銀行業的傳統——包括強調高私密性。而全球1/3的離岸基金如今都在瑞士銀行體系內——比如2007年,瑞士各銀行管理的離岸基金總量即高達6.4萬億美元。
私人銀行服務強調高私密性,與現今很多西方國家醫生和患者之間、律師和其代理人之間的關系相類似。瑞士政府方面也向來堅持隱私權在所有民主國家都是最基本的、理應受到保護的公民權利。并且,在瑞士當地公民看來,避稅與逃稅之間根本是兩回事,前者指的對自己收入的不申報(不屬于犯罪行為,但依然會受到罰金處罰),而后者才是有意而為之的犯罪行為。
但畢竟涉及到300多家銀行共同構成的私人銀行產業鏈的命運,對于美國司法部門的指控,瑞士政府也希望以庭外和解的方式盡快解決。早在2009年,瑞士聯合銀行(UBS)就曾向美國司法部門支付了一筆7.8億美元的罰金,庭外和解了當年美國指控UBS向富人出售避稅服務的訴訟。
不過,至少在威格林銀行總裁康納拉德·赫姆勒看來,所謂對出售避稅服務的指控根本沒有道理。他認為,避稅事實上“是公民非徹底地試圖規避國家管理者在糟糕運行其社會福利體系后,通過財政政策來掌控財富的一種合法自衛行為”,而威格林銀行幫助外國人避稅的行為是有一定哲學基礎的。在瑞士《新蘇黎世報》和德國《明鏡周刊》上,赫姆勒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他是葡萄牙哲學家費爾南多·佩索的擁躉,十分推崇他關于“銀行家本身就不應是政府主義者”之說,并奉倡導自由市場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為自己的哲學教父。
然而,避稅問題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離不開最近歐美經濟整體低迷的大背景。以“占領華爾街”為代表的一系列民間抗議運動之后,執政當局需要積極回應民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公平缺失等問題,因而富人們的逃稅行為無形中也上升到了政治問題的層面而被推到暴風眼的位置。在美國,著名投資商沃倫·巴菲特主動爆出自己繳納的稅款尚不如秘書多的內幕,引起一片嘩然。在法國,有富人開始主動多納稅以幫助政府提高收入。在英國,蘇格蘭皇家銀行(RBS)也被當局要求補繳因之前逃避稅金處罰的7.5億美元……
我認為,在威格林銀行訴訟背后,更真切的一個事實也許是,這個經濟緊縮年代引發的波及各國的普遍性“仇富”心理。在景氣時代,當經濟發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盡管實際上也是靠難以為繼的大肆舉債支撐而已),人們對社會雙重標準還不那么有切膚之痛;然而,隨著西方各國政府一系列債務削減政策實行后引起的失業率上升、收入下降,民眾則對愈發沉重的經濟負擔需要由蕓蕓勞苦大眾背負、而本應從富人階層征收的巨額稅收又不知蹤影的現狀大感沮喪……由此,對私人銀行不再容忍也就不足為奇了。
托馬斯·史班達 之華媒體專欄作家,常駐歐洲、中東和中國從事媒體工作逾10年,info@zhstudi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