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家電市場因京東商城的一條微博引發了一場“價格戰”,蘇寧、國美兩大巨頭以及各路電商紛紛卷入,自上月中旬以來風風火火地打到現在,在各大媒體的宣傳報道下,各家都喊出了響亮的口號,但卻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并截圖爆料,電商們似乎總是“雷聲大雨點小”,并未有過誠心降價,不由得讓人懷疑,所謂價格戰,究竟是電商之戰·還是商家與消費者之戰·
記得不久前有那么幾日光景,每天打開各大門戶網站,始終吸引著網友眼球的都是一張巨幅的‘關公戰秦瓊’圖片,上面卻把主角換成了國內幾家電商巨頭掌門人。
“三年內零毛利”——因京東商城喊出的這樣一句口號,似乎讓廣大消費者聽到了家電市場的“福音”,然而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所謂的“福音”才剛剛開始。
“蘇寧易購包括家電在內的所有產品價格必然低于京東”、“網上商城全線商品價格將比京東商城低5%”,就在京東商城喊出口號不久,蘇寧、國美等各大電商巨頭不甘示弱,紛紛緊隨其后,喊出了各自的口號,一場有關于幾大電商巨頭的價格戰就此打響,并有愈演愈厲的趨勢。
這讓國人興奮之余,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小算盤,每當有商家針對商家的戰爭,因價格的大幅降低,普通消費者往往都會得到較大的收益,這才是大家更多去關注的有利于民的事情。
然而,就在很多網友紛紛去跟進此次電商大戰的結果,只等價格達到最低果斷出手的時候,網友們突然發現,所謂的‘電商大戰’,似乎并沒有過真的打響,更有很多細心的網友更是通過截圖爆料指出,就在‘電商大戰’價格跳水之前,各大巨頭早已在暗中偷偷的進行了一場漲價風波。
這才讓人幡然醒悟,原來,所謂的“電商大戰”,竟然只是一場早已陰謀策劃好的“電商針對消費者的營銷大戰”。
隨后,發改委的調查結果也證實了網友的爆料和猜測,調查結果顯示:三家電商均存在虛構原價行為(根據相關規定原價指在促銷前7日內產品交易的最低價格),即網友爆料的在戰前漲價于開戰后降價的問題;京東商城也未履行價格承諾,經抽查發現其部分產品促銷后最高毛利率仍達10%,而其創始人劉強東曾許諾大家電“三年內零毛利”;某些低價產品網店一直顯示缺貨,但調查發現實際上倉庫有存貨。
根據《價格法》第十四條以及物價局發布的相關規定,以上行為均屬于價格欺詐。目前,對于幾家電商的處罰結果也在‘電商大戰’之后成為了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但在我國,對違規商家最高罰款只有50萬元人民幣,然而根據資料顯示,就在價格戰拉開僅兩小時的時候,京東已透露家電銷售額突破2億元,即使以京東去年財務數據中的毛利率5.5%計算,三分鐘不到的毛利就足夠支付一次最高罰款了,這似乎已經說明,無論此次電商大戰的處罰結果如何,電商們依舊是最大的贏家,所謂‘價格便宜’,他們也占到了最大的便宜。
像這樣的違規行為并非電商“價格戰”首創,而是零售業普遍存在的促銷法寶,跨國商超巨頭家樂福、沃爾瑪在中國的分公司都是屢罰屢犯的價格欺詐“老手”。
價格欺詐屢禁不止,違規成本太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同時,《價格法》僅對價格標簽制度有具體規定,對監管與處罰、保護消費者權益卻沒有明確規定,個體很難找到有效的渠道維權,這便使商家難免存在僥幸心理。而且,無論是昔日的家樂福、沃爾瑪,或是眼下的京東、蘇寧,都在其進行價格欺詐領域處于寡頭壟斷地位,如蘇寧和京東分別是大家電電商市場占有率的前兩名,消費者的選擇范圍窄、依賴度強,即使遭遇了價格欺詐下次可能仍將選擇同一商家,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商家持續進行價格欺詐的行為。
于是,商家對于價格戰的態度基本是認罰、道歉、繼續詐,估計此次電商被罰亦難跳出這個套路。
然而于商家而言,如果只是想撈一筆錢就走,價格欺詐或許是條妙計,但若想建立品牌,則是下下之策。品牌的聲譽就是企業的生命,作為大企業,更不可依仗規模和知名度而肆意妄為。讓我們回顧以往,每次出現此類所謂的‘商家大戰’,對于眾多觀望的消費者來說,多少都曾抱著能在價格戰中獲得實惠的希望,而這種希望則大部分來自于對企業品牌信譽的樂觀評估,價格欺詐卻是一場壓上品牌信譽的賭博,所需要付出的代價絕非只有罰款,每一次的欺詐都在消磨信譽。尤其在更新換代極快的電商領域,衰落或崛起都在頃刻之間。
價格便宜,便宜了誰·這似乎不光是消費者才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企業所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