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歐洲債務危機深化,加上歐美“雙反”(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以及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等一系列事件,讓國內光伏龍頭企業尚德債臺高筑。重壓之下,8月15日無錫尚德官網發布公告,尚德創始人、原首席執行官施正榮將不再擔任首席執行官一職,改由公司原首席財務官金緯接任執行董事長兼首席戰略官。
從面對公眾的CEO前臺轉移到“執行董事長兼首席戰略官”的幕后,業界對此給出的更多解讀是“退避”。目前,尚德在美國上市的股價一直在1美元上下徘徊,市值也只有1.8億美元,這與其巔峰時期的90美元股價和百億美元市值已是今非昔比。即便如此,施正榮光伏巨人的地位仍然沒人能夠撼動。
窮則思變:走出小農村
1963年2月,施正榮出生在江蘇省揚中市。在剛剛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中國,養大一個孩子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施正榮的親生父母是普通的農民,因此,施正榮被送到了養父母家。
“其實,我原本不姓施,而是姓陳。因為兩家離得不遠,所以我五六歲時就大概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要跑回原來的家,也從來沒有埋怨自己的親生父母。因為在那個年代,很多事情都是迫于無奈。”施正榮不僅沒有怨悔,對施家反而充滿了感激之情。“養父母對我非常好,甚至超過他們的親生孩子。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在那個艱難的年代,不管家庭有多拮據,養父母都全力支持我的學業。沒有他們,肯定就沒有我的今天。”
施正榮回憶道:“和絕大部分農村的孩子一樣,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農村里插秧種田。清晨出門勞作,日落而息。天天在泥地里摸爬滾打,又飽受蚊蟲叮咬,滋味非常難受。很小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一定要好好讀書,一定要考上大學,一定要走出這片小天空。”
有動力,更要有聰慧,施正榮的學業生涯可謂一帆風順。1979年,國家恢復高考兩年后,年僅16歲的施正榮就順利考上長春理工大學。施正榮用“簡單”兩個字概括大學生活:“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了更好地完成學業,施正榮每天早上六點鐘起床,六點半去跑步,四年如一日。風花雪月的日子,離這位年輕人非常遙遠。
“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學習英語。當我學習數理化感覺很疲憊的時候,只要翻開英語書籍,就會覺得全身輕松。英語是我枯燥學習中最好的調劑品。”成績優良,英語優秀,1983年,施正榮順利考上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開始了新的奮斗歷程。
奮發圖強:闖出新天地
1987年,一個出國留學的機會出現在施正榮眼前,這也成為了他再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契機。得益于扎實的英語學習基礎,施正榮參加EPT考試,最終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地抓住了出國機會。1988年5月,施正榮赴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物理系進修。
施正榮認為自己絕對不是一個“死讀書”的人。他笑著說:“好不容易出國了,首先要趕緊把老婆弄出去。”于是,這個一直做學問的“學究”一到周末,就一改研究員的樣子,穿得西裝革履地到處去找工作、賺錢,目的就是給妻子賺夠學費。
除了勇氣,還有實踐,為了能掙到足夠的錢,從不燒菜的施正榮,硬是學下了廚師證書,做起美國菜;在國內習慣深居簡出做科研到深夜的施正榮,也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到咖啡館連續洗碗16小時。一番艱辛后,1989年,施正榮順利地把妻子接到澳大利亞,一家人重新團聚。
畢業以后,施正榮希望能夠繼續深造。“一開始想進物理系,但當時那個實驗室因為資金不足,沒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員。一次,無意中看到廣告,說電子工程系要招兼職研究員,我立馬跑去應聘,可實驗室已經招滿人。”恰恰在幾乎絕望的時候,新的機遇出現了。“有人介紹說二樓的馬丁·格林教授要招人。”
毫無顧忌和膽怯,施正榮立刻跑到馬丁·格林教授實驗室,并敲開門。“出來一個高大英俊、風度翩翩的教授,著實把我震住了。”施正榮向馬丁·格林教授講明前來拜訪的目的。“一開始,他并不想要我。但我告訴他,我只是想找兼職工作,只想再深造時,他同意我留下了。”施正榮自我評價說:“也許,我的性格中就是有一種執著的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師從這位全球太陽能權威后,施正榮開始從事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他的專業也開始徹底轉變。多年的辛勤奮斗、來之不易的求學機會,讓施正榮倍加珍惜,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獲得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博士學位,成為新南威爾士大學歷史上攻讀博士學位時間最短的博士生。
1995年,以馬丁·格林教授和施正榮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實驗室獲得了5000萬美元的投資,并成立了太平洋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當時,我是公司的科研主管,并參與公司的管理經營。”在主持研究多晶硅太陽能薄膜電池的開發研究期間,施正榮在國際雜志和專業會議上發表論文150余篇,個人持有10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
艱難創業:讀懂社會
從科研人員向首富的轉折契機是2000年,施正榮下定了回國創辦一家光伏企業的決心。花了一個禮拜時間,一口氣寫了一份210頁的“商業計劃書”后,施正榮開始了歸國考察之旅。
有點像春秋戰國時那些飽學之士周游列國尋找“伯樂”的樣子,在無錫當地的一次論壇上作了一個關于太陽能產業發展的報告之后,施正榮便被無錫市政府領導看成“千里馬”留了下來。當地政府甚至動用了行政影響力,為施正榮準備創辦的“尚德”公司拉來了“小天鵝”等八家股東,總共計劃投資600萬美金,施正榮也拿出了自己在澳洲兩年的薪水40萬美金,加上160萬美元的技術參股,2001年5月,“尚德”宣告成立,業務是生產太陽能發電組件。
“現在大家很好理解太陽能產業了,尚德剛開始的時候就不一樣了,政府把幾個股東拉過來,大家可能感覺那幾百萬美金有點要打水漂。”施正榮很快面臨一個致命的問題,公司雖然已經“宣布成立”,但股東們的出資掏得并不是很痛快,以至于廠房建設、設備購置也都進展緩慢,甚至連員工工資都成了問題。
“從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我都帶頭只拿四分之一的工資。”這段日子對今天的施正榮來說,已成了光榮的革命歷史,但在當時,很多員工動搖了,“我從澳洲帶回來的一位博士也走了,這一下子更多人都覺得我不行了,連自己帶回來的人都跑了。”
另外的難題來自文化上的不適應。決定創業之后,施正榮曾經對在國外還是國內創業進行過比較,最后覺得自己還是比較了解國內的文化,于是決定回國,但他很快發現,離開了十幾年的故鄉,自己其實也不是很了解,“說好了要商談一個項目,坐下來后不說事情,先喝酒,喝好了再說,感覺上是有些別扭的。”施正榮認為這段時間自己成長很快,“從一個比較天真的學者,一下子成長為一個比較成熟的商人,也知道了社會生活不會一帆風順。”
2005年12月14日,尚德以首家在美國主板上市中國民營企業的身份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募資約4.55億美元,一舉將施正榮推到了聚光燈下。次年的《福布斯》雜志全球富豪榜上,他以22億美元身價排名第350位,并成為國內首富。此后,這位中等身材、長相周正的企業家出現在各種公開場合時,不時會被人要求合影簽名,儼然新能源行業的代表人物。
光伏行業從開荒到高潮再到沒落不過短短十年,施正榮親身引領了這波潮流,也難以避免地在行業高潮消退后迎來衰退的挑戰。但施正榮才49歲,假若能夠扛過這段艱難時光,有著豐厚技術和國際背景的他,未來仍可能在中國光伏行業扮演重要角色。一位光伏行業人士說:“此時唱衰尚德對光伏行業又能有什么好處呢·”(摘編自:財新網、匯業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