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繼英出生于書畫世家,是中國一級美術師,現為中國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傅體書法創始人、宋慶齡形象特形演員、世界影像書法第一人、中國公益總會愛心大使、湖南湘南起義紀念地“紅色大使”、中國景德鎮陶瓷昌南官窯形象代言人、中國詩歌學會會員。2009年傅繼英與德國頂級攝影師弗蘭克·帕爾默聯合首創當代影像書法引起國際轟動,被譽為中國的“邁克爾·杰克遜”。
其作品多次獲國際和國家級大獎,并在多種刊物發表,中央電視臺和北京電視臺均進行過專題報道。她的代表作《詠梅》、《金戈鐵馬》被中南海和國家領導人收藏,《高瞻遠矚》(鄧小平畫像)被北京大學收藏,《崢嶸歲月》(朱德畫像)被朱德研究院收藏,《從圣力走向勝利》被中國世博會國際發展網館永久收藏。她曾為CCTV中央電視臺《中國三農》及十多部電影、電視劇題寫片名,《大祥海畫集》、《大祥海書畫集》以及《大祥海個性畫探索》等個人專集深受海內外美術收藏家及美術愛好者喜愛。
我們不能輕易地將書畫家傅繼英放到某一段歷史當中去解讀,因為她是書畫界的一面旗幟,旗幟是方向,是目標,是典型;我們也不能輕易地將書畫家傅繼英放到某一群體當中去感悟,因為她是書畫界的榜樣,榜樣是力量,是標桿,是楷模。
傅繼英對藝術有一種宗教般的感情,她在多個藝術領域表現出來的才情,對多種藝術樣式的嫻熟掌控,對藝術符號純粹性的洗練,對書法和繪畫的敏感和深刻表達,對漢字的奇幻運筆和對中國水墨色彩靈異的調度以及她內心世界的豐富和逼人的熱情,使其作品在藝術技法中產生了強烈的攝人心魄的視覺沖擊。
中國藝術史有別于西方藝術史的最大特點是“書畫同源”,“狀物形”而“表吾意”。中國書畫界則有“畫家書法”與“書家書法”之分,古往今來,二者兼而得之者實屬鳳毛麟角,而傅繼英正是這一方面的佼佼者。
讀她的書法作品,大有贏得畫意之神韻。動與靜,升與降,展筆寬舒,曲中求直,極富剛性且意態萬千,取精用宏,線條或端莊靈秀或變化多端,習古人之筆墨,卻不乏創新,取法之奧妙。她創作的被中南海收藏的作品《詠梅》,縱觀其氣勢磅礴,滿紙風云,有鸞舞蛇驚之態,崩雷墜石之險,其中又不乏峰回路轉,蕩氣回腸,給人以美的感受與力的震撼,頗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之勢。在她的作品《沁園春·雪》中,“俏也不爭春”的“爭”字,從落筆到收筆,筆鋒犀利,劍拔弩張,整個字氣脈貫通,意態從容,恰似山泉一瀉千里,令人頓生懸心之驚,可謂法古能創新,展蹙能生姿,充分體現其創作中道法自然、獨辟蹊徑的大家風范。傅繼英創作的《笑傲江湖》,游動中可見飛白,線若流光,在運筆時注重特殊境界的交替,在單一的筆法中尋求內在的變異,經過思維整理深化成自己的特點,拓展中呈現充滿震撼力的意境,這不僅是用“手”,更是用“心”寫出來的。
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說:“往昔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我們徑直拿來,用以形容傅繼英的書法之內涵,恐怕不算不恰如其分吧!書法成了她表情達意,宣泄塊壘的最好工具。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在多元化的社會,我們需要一種能夠打動我們的力量,而書畫家傅繼英無疑是書畫界的標桿與楷模。她是一種向上的精神,是一面鏡子,是一面旗幟,是我們能夠時時看到的參照物和奮斗的目標。她的每一幅藝術作品會讓你的思緒像風一樣的舒展,讓你的情感像水一樣流動,欣賞她的作品,你會瞬間從鋼筋水泥的城市、匆忙的人流、機械化的生活方式和刻板的鐘表時間中解脫出來,重新置身于寒來暑往、晝夜晨昏、風雨陰晴的自然節奏之中,置身于純凈透明的心靈之中,去感受自然和生活的濃濃詩意!(文章作者系香河電視臺專題部記者田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