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歲的黃介夫是湖南省郴州市蘇仙區白鹿洞鎮長沖鋪村的老農。上世紀80年代,黃老就開始在河灘荒地上種植0.2畝地的葡萄,產量五六十公斤,差不多夠自家吃,基本不外售。那時候,黃老怎么也料想不到,在20年后,他家主要經濟來源會是葡萄。2011年,老兩口種植的3.5畝葡萄,產量超過5000公斤,收入超過3.5萬元。黃老說:“這幾年來,從合作社這里學到了種植技術,訂購了農藥化肥和包裝袋,還依靠合作社統一外銷,讓我這老農在古稀之年能有這么好的收入。”
黃老說的合作社就是湖南省省級示范性合作社——長沖鋪葡萄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4月,目前社員有384戶,涉及全村7個村民小組,葡萄種植面積為2700多畝,擁有“仙鹿”品牌商標。該社生產的葡萄占據了整個郴州市場,并延伸到廣州、深圳、珠海、長沙等地。去年,該合作社實現年銷售2780萬元,創利57.8萬元,盈余返還農戶37萬元。入社戶均收入達7.24萬元,最高收入達18.5萬元。
在農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金算盤”。郴州市農經局副局長李小勤說,利用這個“金算盤”就能做好農民增收致富的“四則混合運算”。
“加法”就是通過打造品牌、擴大市場銷售,增加農戶收入。一個運行良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強大的優勢,它能集中分散的農戶力量,形成規模生產,能夠打造品牌,參與市場競爭,抵御市場風險。通過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統一銷售,擁有相對穩定的內外大市場,銷售效率較散戶大大提高,而且農產品的品牌化對于銷售價格上也有保障。黃介夫告訴記者,在葡萄收獲的7、8月份,他的萬余斤葡萄銷售出去僅憑自己“提籃小賣”“擺攤守賣”,那簡直是無法想象的。而在合作社的統一銷售下,自己僅需采摘、裝箱,產品銷往郴州還是廣州,由合作社按照各個市場需要配送。同時,這樣的計劃配送也不至于讓某個市場上的“仙鹿”葡萄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降。這樣既能提高銷售效率,又能保證銷售價格。
“減法”就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實現收入增加。大規模的種植也使得生產成本下降。以長沖鋪葡萄為例,每畝葡萄需要套果紙袋5000個,2700畝需要紙袋就是1350萬個。如果是獨戶自行到市場上購買,紙袋價格為每個0.12元,但由合作社統一到廠家直接訂購,價格只為每個0.07元,也就是僅此一項就能節約成本17.5萬元。
“乘法”就是通過農業技術,實現農業產品數量和質量上的倍增,提高農戶收入。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產品生產中實行標準化生產,生產技術有保證,產品產量和質量上也有提升。長沖鋪葡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歐陽弟成告訴記者,2007年,合作社成立后,每年都要邀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前來指導、傳授生產技術。去年,合作社邀請到了全國著名的葡萄種植專家、南京農業大學的李錄華教授前來現場指導。選種、施肥、除害、剪枝、套袋等生產技術的傳授,讓長沖鋪葡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
專業合作社在商標申請、產品印證和廣告宣傳上的投入平均分攤到戶,幾乎微乎其微,而通過品牌打造,產品聲譽贏得市場,為農戶增收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專業合作社在增收方面的 “除法”。據統計,目前郴州市合作社擁有注冊商標42件次,實施生產質量標準的合作社154家,擁有農產品質量印證的25個。歐陽弟成說:“我們的 ‘仙鹿’牌商標申請、農產品印證等投入平攤到每斤葡萄,其實就是幾厘錢。”
農民增收致富,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