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氣爽。第十屆農交會于9月27日至30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成功舉辦,短短4天時間,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物質裝備水平、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等方面令人目不暇接的多元化展示,全面詮釋了農業現代化、科技化的深刻內涵。
在科技館門口,“農業科技十年成就”幾個大字赫然醒目。下面的電子屏以及背景墻上的文字和圖片,清晰地記錄了中國農業科技的十年發展歷程。諾大的科技展區內豐富多彩,亮點紛呈。 各省的農科院、農業大學、農業企業等帶著研發的重大農業科研成果在展廳布展,用實物、模型、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對十年來的農業科技取得的成就進行了系統回顧和精彩展示。
近幾年,國家高度重視農業工作,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制定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科技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和重要舉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把“農業科技”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已經到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隨著國家對科技的重視,農業已經改變了過去的存在形態。現代農業、設施農業、休閑農業、數字農業的出現,機械化耕作、數字化管理的逐漸普及, 賦予了農業新的功能。兼具觀賞價值的的家庭植物工廠、設計獨特的自動栽培模式、保鮮的智能配送柜、健康的綠色食品……一次次地刷新了記者對農業科技的認知。
優新品種 豐富生活
十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 2011年,單產增加對糧食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5.8%,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3.5%,表明農業科技成為推動糧食和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科技研發的新品種,不但增加了產量,還逐漸改變了地域差異,滿足了市場上的不同需求,豐富了各地百姓飲食的多元選擇。
在諸多分地域展區中,黑龍江展區脫穎而出,作為中國農業科技的領跑者,黑龍江省農科院此次布展500平方米,用實物生動展示出200多項科研成果。在黑龍江展區前,記者還未來得及感慨現代科技的力量,目光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一個巨型南瓜周圍放著幾個超大西瓜,橘黃色和綠色的完美搭配,立刻成為全場一道亮麗的風景。市民爭前恐后地拍照,有的走上前去拍打幾下,想看看是否是真的。更有意思的是,一位市民干脆直接雙手抱起南瓜,往上抬,試試它的重量,結果以失敗告終。現場一位來自內蒙古的游客說:“我以前也見過這么大的南瓜,但都是扁形的,這么圓的還是頭一次見,所以我打算拍下來,帶回去給當地搞農業的人看看,讓他們也見識下別人的好東西。”
據黑龍江省農科院研究員陳立新介紹,展臺上的南瓜和西瓜都是專用品種在特殊的栽培方式下種植出來的。品種屬于大型的。栽培上,首先,要保障適當的面積,為其提供足夠的生長空間;其次,由于生長期較長,一般在4-5個月左右,所以保證肥料的同時要使用生物技術避免得病;此外,黑龍江無霜期短,所有的瓜得在大棚內種植,才能長得更大。南瓜最大的有300多斤,西瓜最大可以長到130多斤,這次展出的南瓜和西瓜分別為200多斤和90多斤。這兩個是省農科院自己研制的雜交品種,南瓜叫紅太陽,西瓜叫龍盛。南瓜主要用來觀賞;西瓜既具有觀賞價值又可以食用,而且越大越好吃,沙瓤的、不空心、水分含量較高、皮中等厚度,一般長到80-90斤左右就可以吃,和正常西瓜的營養價值一樣,只是含糖量稍高一些。
陳立新表示,他們根據不同的市場需求研制了許多相應品種。其中包括航天種子——椒類和番茄。在椒類展臺上,記者看到9個品種。據介紹,最早的是宇椒1號,它和宇椒2號目前已經在全國推廣;宇椒5號屬于干鮮兩用品種,既可以晾干椒,也可以鮮食;龍椒12號完全是干椒,做出的辣椒面非常辣;彩椒有黃色、紫色、奶白色等,所有這些品種已經在黑龍江大面積推廣。其中有黑龍江省保護地的專用品種。北菜南運品種,如皮比較厚的元帥甜椒,由于皮厚,裝車時不用裝筐,直接摞起來就可以,非常適合運輸,陳立新指著元帥甜椒對記者說:“別看它的皮厚,但品質特別好,一般厚的椒類不易炒熟,可它下鍋翻炒幾下就熟了,吃起來還有肉厚厚的感覺,有嚼勁。”還有一些加工品種,像龍椒12號,可以加工成辣椒醬、辣椒末、辣椒籽等出口韓國。
在番茄展示區,記者一眼就看到了黃黃的、個頭較大的宇番1號,印象中似乎沒見過這么大的黃番茄。據介紹,美國大黃、內蒙古大黃、齊齊哈爾大黃和宇番1號并稱為四大黃色番茄,其中宇番1號維生素C含量較高,平均重量在八兩到一斤之間,最大的有一斤多;宇番2號專門出口俄羅斯,可以切成片,適合加工運輸。
除此之外,特色油豆角、細長的線茄都屬于黑龍江特有品種。還有一種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水果黃瓜,品相規整、口感好。
水果類主要展示的有梨和葡萄。陳立新告訴記者,由于黑龍江比較寒冷,梨的生長期不夠,通過采用高接和系列品種篩選等方式,從沈陽生產向北推移了五百公里,現在沈陽生產的梨都可以在黑龍江種植,有軟的、甜的、脆的、耐儲藏的等等,這些品種逐漸成為當地梨的主導產品。葡萄共有三種,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其中“蜜汁”源自日本,“布朗無核”、“火星無核”是美國品種。瓜類中,最有特色的當屬風味甜瓜,該品種目前在世界上也是首創,外形酷似哈密瓜,但比哈密瓜小些,風味特別,酸酸甜甜的。難得的是,它的糖是果糖,比較適合糖尿病患者吃,市場上非常受歡迎,目前正在試種,明年有可能大面積推廣。
領先技術 健康生活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健康飲食。有機、綠色的產品逐漸成為市場上的寵兒,其實說到底,高端產品的培育還是科學技術的功勞。
在貴州省油菜研究所,記者見到了一種即將上市的健康食品——和睦福脫皮冷榨菜籽油。它是貴州省油菜研究所和貴州和睦福種子有限公司共同研發,選用最新科技成果“油研”、“寶油”系列黃籽“雙低”優質雜交油菜在貴州高原山區進行產業化訂單生產,采用國際上具有先進水平的脫皮冷榨(低溫壓榨)技術,精心加工而成的純天然優質菜籽油。
據銷售經理王昆介紹,公司通過采取訂單農業的方式,將種子、肥料免費送給農民,再以高出市場的價格收回。但是油菜籽受天氣影響較大,容易受災,即使發生災害,他們也會保證農民最基本的費用,讓農民不虧損,這也為當地農民開辟了一條致富之路。在制作上,企業采用先進技術保證產品安全性,菜籽殺菌、清洗后直接進入生產設備,然后壓榨出來。整個過程在低溫中進行,保持了原汁原味和營養成分。提到品質,王昆信心滿滿地說,和睦福菜籽油具有5大優勢。首先保證原料,選用自主知識產權的黃籽雙低優質油菜在貴州進行訂單生產,拒絕國外進口轉基因菜籽原料;工藝不浸出,專注做好油菜脫皮低溫壓榨技術工藝,不使用化學浸出制油技術,防止溶劑殘留污染和天然維生素E等營養物質流失;過程不高溫,整個過程采用低溫技術,防止高溫對整個壓榨過程的影響;成品不精煉,傳統的熱榨油技術為黑色,需要精煉脫臭、脫色,脫皮冷榨是采用先進工藝技術將菜籽脫皮后在低溫下進行純物理壓榨,菜籽油顏色天然金黃透明;最后是產品不調和,市場上很多油是由多種油調和在一起,脫皮冷榨菜籽油為百分百菜籽油,不含其他油成分。王昆告訴記者,這款油的價格相對較高,針對中高端人群。正是由于傾注了先進技術,才保留了產品的本來味道和價值,帶來經濟價值的同時更有社會價值,讓消費者吃到放心的油
保鮮配送 方便生活
北京展區內,一排排灰色的貼有藍色商標的智能柜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這些外表看上去和超市門口存包柜差不多的智能柜,作用可大了,是在現代農業科技領域比較領先的技術。
據介紹,柜子的全名為智能保鮮配送柜,是今年北京科技展示的重頭戲,其作用是充當流通中的一環,放在小區內,用來暫時存放蔬菜。消費者可以在網上下單,然后商家按照訂單配送好蔬菜,再將配送好的蔬菜放到小區的智能柜里,消費者下班后可以自助取出。
現場,農業服務人員尹飛親自示范智能柜的使用流程,每一份配送好的蔬菜上面都有一個條形碼,商家將條行碼掃描后,柜子會自動打開,把蔬菜放進去,與此同時,消費者的手機里會自動生成一條密碼短信,取菜時只要輸入密碼即可。尹飛指著智能柜里的小箱子說,這是保鮮箱,類似于小冰箱,幾乎每個智能柜里都有。視種類而定,像堅果類就不需要放在保鮮箱里。正常情況下,蔬菜的保鮮期為3天,如果消費者人在外地,不能及時趕回來,可以通知商家重新配送,以免造成損失。也就是說,使用智能柜以后,只要提前下訂單,下班后就可以直接取,不需要跑到菜市場,既方便又快捷。更主要的是,智能柜配送的蔬菜可以保證質量,有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安全又健康。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市民吃上放心蔬菜還可以降低社區菜價,保證同類產品比超市便宜。
一般來說,每個小區內大概安裝100個基本就可以滿足市民需求,這還是新興產品,目前正在推廣中。尹飛表示,他們對智能柜的前景十分看好,這個代表農業科技前沿的智能柜,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流通模式將成為未來的一種發展方向。
科技實現了生產商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省略掉諸多中間環節,安全、放心又方便。使農宅對接得以實現。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科技在農業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從科技展館出來,縱是專跑農業的記者,也像是劉姥姥進了一次大觀園,不禁感慨萬千。一個個令人眼花繚亂的科研成果,一處處令人目不暇接的獨特風景,而這些背后傾注了多少科研人員的汗水,只希望這些科技成果可以更快更廣泛地普及,讓百姓吃上美味、健康、有營養的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