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惠普公布季度財報,公司凈利14 .7億美元,同比下降近44%,旗下三個關鍵業務PC、打印機和企業設備的營收均下降。公司現金奶牛打印機業務銷售額同比下降7%,利潤同比下降32%。惠普CEO惠特曼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坦言“公司正面臨著巨大的財務挑戰。”
3月21日惠普宣布重組,把打印機業務并入負責PC業務的個人系統集團。重組后,惠普將形成個人系統集團,惠普服務集團,企業服務器、存儲和網絡集團三大業務部門。重組后的個人系統集團是惠普最大的部門,其營收將占總營收的50%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惠普重組將公司分成兩大業務集團:個人系統集團將負責消費類業務,其它部門將面對企業市場。前者與蘋果、三星類似,后者與IBM、甲骨文相同。惠普這兩年比較艱難。去年股價下跌了44%,市值蒸發近半,已不到500億美元。70年歷史的惠普站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雖然惠普目前還有14 .7億美元的凈利,但對于處在轉型中的巨型企業而言,從盈利到虧損僅一步之遙。縱觀IT史,轉型期的巨型企業無非三種前途:破產、出售和成功轉型。而這三者也正是惠普逃不出的宿命。
成立于1880年的柯達公司,自2003年向數碼業務轉型,未能成功。2012年1月19日,百年老店柯達宣布破產,震驚世界。IT史上,處于轉型期,出現業務下滑的巨頭更多地選擇全部或部分出售。康柏、Sun、DEC、IBM PC等等案例比比皆是。而轉型成功的,迄今只有IBM和蘋果兩家。
現在談破產不著調。但美國《紐約郵報》去年的一篇文章稱,惠普可能會成為甲骨文的收購目標。文章援引“一位熟悉情況的消息人士”的話說,埃里森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如果惠普股價繼續下跌,這筆交易“將不可避免”。甲骨文的市值是1490億美元,相當于惠普470億美元市值的差不多三倍。惠普消費業務已經整合,企業級業務邊界清楚。甲骨文CEO埃里森一直認為企業計算市場將出現整合,他為此收購了Sun、Peoplesoft等企業。而他的助手馬克·赫德曾經擔任惠普CEO。如實現并購,甲骨文在與IBM的競爭中將比現在更加強壯。坦白講,并購或部分并購的機遇窗已經打開。
在開放系統沖擊下,IBM的主要財源大型主機業務需求量劇減。IBM公司從1990年到1993年連續虧損額達到168億美元。1993年4月1日, 來自食品行業的郭士納接任CEO。他說:“IBM過去在封閉和專有的舞臺上扮演過角色,今天,只有傻瓜才會這樣干,”并提出“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1995年,營業額突破700億美元,轉型獲成功。
喬布斯救蘋果,開發iPod播放器和關閉蘋果工廠,采用制造外包發揮了關鍵作用。
IBM和蘋果轉型成功說到底還是順應時代潮流。IBM順應了開放與網絡化的時代大潮,蘋果順應了數字娛樂和全球化的時代大潮。惠普轉型說到底也是一個決策層認知時代潮流,順應時代潮流的問題。
破產、出售或成功轉型,惠普站在歷史的三岔路口,將向何處去,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