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這樣嗎?一張小小的IC卡,能主宰龐然大物——銀行的命運?這不是危言聳聽!自從去年3月15日,央行發布《中國央行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將金融IC卡替換磁條卡的工作上升到政治任務的高度,各商業銀行立刻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時隔一年,商業銀行的進展如何?金融IC卡遷移工作對商業銀行來說,還是在完成政治任務嗎?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一年時間里,商業銀行的心態發生了很大改變,他們已經開始自覺自愿、非常急迫地上線金融IC卡應用系統。尤其是商業銀行的最高管理層和決策層已經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競爭是嚴肅和嚴酷的。當金融IC卡真正在公共服務領域(比如社保)應用起來后,這就是一次銀行業的洗牌,一次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央行已經不再需要用檢查工作和通報批評去督促他們了。如果哪家商業銀行還沒有緊迫感,那可真夠后知后覺了。
發卡 尚待普及
3月11日,為調查各大商業銀行金融IC卡發行進展,本報記者作為一名普通的銀行卡用戶,分別于工、農、中、建、交、郵政儲蓄6大銀行北京地區的分支機構,申請辦理金融IC儲蓄卡。
記者首先來到的是工商銀行的營業大廳。當記者咨詢是否可以辦理金融IC卡時,值班經理的答復是“可以”,并對記者說需要先填寫一張申請表格。為避免不必要的排隊,記者追問了一句,“是帶芯片的那種卡吧?”值班經理從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一張卡,給記者展示,“你看,這里有一個芯片。”隨后,記者很順利地在柜臺上辦理了一張集IC卡芯片和磁條于一身的儲蓄卡。辦理手續僅需要出示身份證和填寫表格,工本費為0元。在辦理過程中,柜臺工作人員很熱心地詢問記者是否需要開通協和醫院掛號功能,記者答復說,“那就開通吧。”于是記者得到的是一張有銀聯標識的工商銀行和北京協和醫院的聯名卡。這張卡除了有普通儲蓄卡的所有功能外,還可以在工商銀行任意網點的查詢繳費機(注意:不是ATM,是另外一種設備)上預約掛號,在協和醫院刷卡繳費。
“辦這種卡的人多嗎?”記者問。
“挺多的,尤其是一些老人,您知道協和醫院掛號太難了,他們辦這個卡就是為了掛號。有的一個人辦了卡后覺得挺好用,就全家人都來各辦一張。前段時間我們這個網點的芯片卡都不夠用,有時候客戶來了還辦不到。近期分行給我們的卡多了,客戶來辦理差不多都能辦到。”柜臺工作人員很有耐心地解釋。
在離開工行營業廳之前,記者用剛剛辦理的IC卡在查詢繳費機上試用協和醫院掛號功能,試驗成功。離開工商銀行后,記者用這張卡在ATM機取款,去超市、加油站刷卡消費,一切正常。
隨后,記者又來到中國銀行營業大廳,了解是否可以辦理金融IC儲蓄卡。值班經理查詢近期通知后表示:“目前,中國銀行發行的儲蓄卡還沒有以芯片為介質的,但是環球通信用卡可以是金融IC卡。”但值班經理又補充說,“即使您申請信用卡,我也不敢保證您拿到的一定是IC卡。中國銀行發行的中銀速通卡是金融IC卡,這張卡除了有信用卡的功能,還可以在高速公路ETC通道繳費,繳費享受9.5折優惠。”記者了解到,辦理這種卡是有前提條件的,即辦卡用戶需名下有車并在中國銀行存款超過10萬元。也就是說,雖然中國銀行已經發行金融IC卡,但并不是每位普通用戶都可以申請,它只針對相對高端的用戶。
在記者詢問的同時,一位中行客戶手持信用卡正在投訴。他聲稱自己手里這張IC卡不能完成小額支付,以致于無法刷卡乘坐公司的班車。到記者離開時,網點的值班經理還在多方聯系,想辦法解決這位信用卡客戶的問題。
相較以上兩家,另外4家銀行的金融IC卡發放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這里曾經發行了有金融功能的IC卡,但是目前暫停了,現在辦理的金融IC卡,只有購買燃氣的功能。”這是記者走訪建設銀行得到的答復。而其它3家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的大堂值班人員均表示,目前還不能辦理金融IC卡。
由此觀之,六大國有商業銀行金融IC卡發放進度已分梯次。目前,工商銀行走得最遠,其發放的金融IC卡不僅具備普通銀行卡功能,并且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而正是因為這一點,工行贏得了更多的新客戶和存款,提升了競爭力。雖然中國銀行也發放了具有金融功能的IC卡,但是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量,中行只將IC卡發放給少數相對高端的客戶。
按照央行發布的數據,工商銀行發行金融IC卡的數量占所有商業銀行發卡量的87%,中國銀行占6.8% ,建設銀行占5.3%。記者調查得出的結論與各行數據顯示的結果基本一致。
競爭 日趨嚴峻
雖然從對各大商業銀行的調查情況來看,金融IC卡的發放情況并不樂觀,但隨著金融IC卡受理環境的改造、升級基本完成,這種情況將會發生巨大轉變。
根據央行的數據,目前直聯POS(銀聯的POS)的改造100%已經完成,間聯POS(商業銀行的POS)的改造完成87.7%,兩者合并統計,全國商戶的POS機有95%已經可以受理IC卡。ATM已升級改造的比例是42.4%。按照央行的要求,所有POS和ATM的改造將在2012年底之前完成。從發卡量來看,截至2011年底,我國共發放金融IC卡2400萬張,其中2011年新增1400萬張,比過去6年發卡量的總和還多。
雖然1400萬張發卡量的增速相當可觀,但1400萬并不算一個大數字。央行相關人員介紹,2011年,央行就開始在政府主導下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合作,將所有的社保卡加載金融功能,進行芯片化,發行金融社保卡。也就是一芯兩用,既有社保應用,可繳納五險一金,又有金融功能。按照十二五規劃,人社部會對所有居住在城市的公民發放社會保障卡,數量達8億張。人社部會逐年發放,分解8億張指標,2011年已發卡9千萬張,2012年的指標是1.5億張。而2012年商業銀行的IC卡發放量也會有幾千萬張。兩者數量相加,今年全國新增IC卡數量將接近2億張。
隨著金融IC卡發放數量的劇增,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將更加嚴峻。
“一年前,央行剛剛發文時,還有很多商業銀行將金融IC卡的開展工作當作‘政治任務’,但是現在,他們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央行有關人士說,“因為當金融IC卡在公共服務領域真正應用起來,每家商業銀行都會看到,不參與金融IC卡應用,就會完全失去在下一輪競爭洗牌中勝出的機會。當社保卡加載了金融功能,每個城鎮居民的五險一金都在這張卡上,而這張卡又將陪伴居民一輩子,即使是退休以后,五險一金也都在上面。社保卡近幾年每年都要發1億多張,如果哪家銀行發不了IC卡,就會失去社保的客戶。還有公交、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的IC卡應用,對商業銀行來說都是重要的商業機會,如果不發卡,就會喪失整個消費群體的客戶。現在央行已經不用總催促他們了,商業銀行比我們還要急。”
回首 籌備十年
雖然商業銀行已經認識到發放金融IC卡,是市場份額的重新分配,都在積極部署金融卡業務。但回首整個金融IC卡推廣歷程,央行內部人士還是表示,“央行將金融IC卡應用推上快行道,可謂是十年磨一劍。”十年時間里,央行為IC卡的大規模發放進行了充分準備。與此同時,從用卡環境來看,偽卡犯罪的日漸猖獗,也讓金融IC卡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2000年,歐洲使用的磁條信用卡偽卡詐騙嚴重。當時三大國際信用卡組織Europay(歐陸卡,已被萬事達收購)、MasterCard(萬事達卡)和Visa(維薩)就提出偽卡嚴重是因為磁條卡很容易被復制,要用IC卡替換磁條卡,并推出了IC卡遷移規范——EMV2000。當時我國銀行卡的使用量只有3%#12316;5%,多數國民還是使用現金消費。但央行還是明確——要跟蹤國際發展,開始組織研究EMV。在這期間,央行出臺了PBOC 1.0規范。EVM是一個框架、基礎的規范,PBOC是在EMV基礎之上細化的規范。其實,PBOC規范最初的名字是《中國集成電路規范》,國外的信用卡組織總是把這個規范冠以央行的名字——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簡稱PBOC),后來PBOC1.0、PBOC2.0的名字就真的叫開了。
2002年3月份,銀行業發生了一件大事——中國銀聯成立。銀聯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國內銀行卡不能跨行交易,不能異地取款的問題。目標是一卡在手,走遍神州,進而走出國門。兩年后,這個目標基本實現。
銀行卡實現了聯網通用,但犯罪分子偽造銀行卡之后在異地取錢也“方便”了,偽卡立即在國內出現。這個時候央行認為芯片化遷移的準備工作應該啟動。當時提了十八字方針,“先標準、后試點,先收單、后發卡,先外卡、后內卡”(商業銀行與國際銀行卡組織合作發行的卡稱之為外卡,銀聯標識的卡稱之為內卡)。
當時,PBOC1.0在七八個城市進行了小規模試點,但是試點的效果不太好。原因一是國民還不習慣用卡支付,二是電子錢包功能有缺陷,用起來不太方便。
2004年,央行開始組織編寫PBOC 2.0規范,借鑒PBOC1.0的經驗教訓。2005年PBOC 2.0正式推出。這個標準共沿用了5年,直到2010年又進行了一次升級,為PBOC 2.0 2010版。
2005年,按照PBOC 2.0規范,芯片化遷移所需的基礎設施逐步開始建立,比如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鑰基礎設施)、CA認證(Certificate Authority,電子商務認證授權機構)等。2005年~2007年,CA認證、密鑰、跨行清算、跨行轉接四大類基礎設施陸續建立起來。
2007年央行開始在寧波進行金融IC卡試點。目前寧波已經發行150萬張金融IC卡,形成良好的用卡環境。
2008年,國內盜卡、國外刷卡的犯罪活動越來越猖獗,偽卡犯罪呈快速上升趨勢。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三:第一,奧運會讓中國成為全球的熱點,奧運會前后銀聯做了很多工作,銀聯卡能在境外一百多個國家刷卡消費。第二,歐洲已經開始芯片化大規模遷移,中國還大量使用磁條卡,人民富裕了,但是安全意識卻沒有跟上。在犯罪分子眼里,中國易于犯罪,國際犯罪團伙分工明確,黑市上形成了黑色產業鏈。
防偽任務嚴峻、準備工作就緒,央行在2011年3月15日出臺了對商業銀行要求非常明確的《中國央行關于推進金融IC卡應用工作的意見》,與其說是“意見”,不如說是“要求”,是“任務”。對各銀行的芯片化遷移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在受理環境改造方面,2011年6月底前直聯POS能夠受理金融IC卡;全國性商業銀行布放的間聯POS、ATM受理金融IC卡的時間分別為2011年底、2012年底前;2013年起實現所有受理銀行卡的聯網通用終端都能夠受理金融IC卡。在商業銀行發行金融IC卡方面,2011年6月底前,工、農、中、建、交和招商、郵儲銀行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2013年1月1日起全國性商業銀行均應開始發行金融IC卡;2015年1月1日起在經濟發達地區和重點合作行業領域,商業銀行發行的、以人民幣為結算賬戶的銀行卡均應為金融IC卡。也就是說,央行要求——2015年磁條卡退出歷史舞臺。
這使得我國金融IC卡應用步入了快行道,每家商業銀行都行動起來。為此,央行初步框定上海、重慶、深圳等13個城市成為首批重點試點城市,在2011年底前完成試點;天津、哈爾濱、廈門等30個城市被確定為擴大試點城市,在2012年底前完成試點。
展望 憂喜交加
金融IC卡應用步入快速發展期后,擺在商業銀行面前的是解決金融IC卡推廣標準、商業模式、成本等難題。
作為試點單位,建行寧波分行在金融IC卡推進過程中遇到的阻力很多,比技術問題更難解決的是怎樣平衡各方利益。“最主要是找到各方都滿意的商業合作模式。IC卡應用涉及到多行業利益,必須有共贏的合作模式,才能使IC卡順利應用普及。寧波在市民卡推廣方面,采取了六方分利潤的模式。兼顧各行業利益,才能保障各方積極性。”建行寧波分行信息技術管理部副總經理潘武杰說。
關于金融IC卡的行業應用標準,潘武杰總結說,“行業應用最好有統一規劃。一方面有利于IC卡應用快速推廣,降低實施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IC卡的聯合聯網通用。”舉例來說,A城市公交IC卡采用的是金融IC卡,B城市則發行業卡,行業卡只有電子錢包功能。這就導致市民在A城市辦的公交卡無法在B城市用來乘車。至于問題如何解決,潘武杰認為,行業卡都應該轉換成金融IC卡。這樣難點又回到了行業利益分配上。發放金融IC卡,可以讓預存資金體現在銀行賬戶上,方便平衡各行業利益,避免條塊分割、各自為政。
最后,是成本問題。IC卡比磁條卡成本高,再加上改造受理環境的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當央行將芯片化遷移作為戰略任務布置給商業銀行時,商業銀行紛紛做出預算。
在記者的調查中,工商銀行發行的普通IC儲蓄卡的成本,完全由工行承擔。而中國銀行辦理IC卡的限制條款表明,并不為普通用戶負擔成本。
在行業應用推廣中,比如建行健康龍卡的發行,建行承擔了醫院信息化系統改造的成本。然而銀行是否愿意投入這種應用,還在于銀行的經營理念,以及該應用是否能帶來收益。
雖然金融IC卡在推廣過程中遇到許多難題,但卻有銀行業人士表示,道路曲折,前景光明。“這是由我國的體制決定的。中國的特點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歐洲的芯片化遷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原因是歐盟凡事需協商,你愿意動,我不同意,就動不了。我們從寧波試點總結出經驗:中國芯片化遷移應該走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在政府主導下,大家一起動,不能你動我不動。各個POS、ATM都是各家銀行的,如果你動我不動,就會讓犯罪分子鉆了空子。”
按照央行規劃,我國芯片化遷移要分三步走。第一步,在2011年打開局面,受理環境都能受理IC卡,各商業銀行開始發卡。受理環境的升級改造一定要早于發卡,否則老百姓拿到卡之后用不了,就會是一片抱怨。第二步,2012年上一個臺階,發卡量增加,一卡多用走進公共服務和快速消費領域。第三步,2013年,真正開始規模化發展。這個時間點的制定是由央行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協商確定的。國產芯片需要一年的時間進行技術攻關和量產。金融IC卡替換磁條卡不僅拉開了銀行業新一輪競爭的大幕,也給IC卡及應用整個產業鏈升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