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學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當他們跨入高等教育的大門后,給學校和老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根據高職院校目前的發展現狀,結合“90”后學生的思想特點,提出自身在教育工作過程中所總結的學生管理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管理 思路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c)-0248-02
高職院校是教育與經濟建設主戰場結合最為緊密的部分,是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最為現實、最為直接的途徑。根據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培養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其中文件中所提到的“高素質”,就應該是學生管理工作所圍繞的重點。而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生成長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變化,陳舊的學生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90”后大學生的需求,必須探討高效有力的措施,不斷改進和完善新環境下高職院的學生管理工作。
1 “90”后高職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1.1 個性獨立,以自我為中心
“90”后大學生大多數為獨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這種“6+1”的家庭結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衣食無憂,要什么大人就提供什么,物質生活非常豐富,然而精神生活卻很匱乏.由于社會城市化進度加快,使這些獨生子女缺少同伴,與同齡孩子溝通的機會很少,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不懂得與人分享的心理特征。同時家長的溺愛也增長了“90”后孩子的自我意識,他們最求個性,強調自主,過度自信,卻又能力不足。常以自我意識為行動基礎,缺少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常常以自我為中心,極力最求個人利益,缺乏大局觀。
1.2 內心脆弱敏感,人際交往能力不足
“90”后的學生沒有經歷過歷史和社會的動蕩,一出生就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國家相對穩定的時期,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過大的挫折,所以導致很多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遇到小事也很有可能有大的情緒波動,甚至有過激行為出現。因此,當這些學生進入高職校園后,都渴望與同伴建立友誼,試圖在這個“小社會”中嘗試著人際交往,并渴望發展這方面的能力,為將來進入成人社會做準備。然而有些學生在交往遇到問題或障礙時,就會產生挫敗感,由于不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不懂得換位思考,從而形成對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偏執、多疑等心理問題。例如本人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很多都是來自于寢室成員的矛盾和糾紛。其實在處理這些矛盾糾紛時會發現,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很多學生都是獨身子女,在家里就是“小皇帝”、“小公主”,大人都要以他們為中心,一旦到了集體宿舍,發現沒有人能順從他了,心理就開始不平衡,一些小事就會引發大的沖突。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因此還會出現人際交往困難、失眠、抑郁等一系列問題,對其生活和學習帶來了極大影響。
1.3 自身情感空虛,過分依賴網絡
21世紀是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網絡的迅速發展使得各種海量的信息充斥著“90”后的生活。然而在網絡中人們拉近了距離,但是在現實中人與人的距離確越來越遠。當這些學生遇到困難時,不再尋求老師、同學和家長的幫助,更多的是選擇互聯網。因此,使得這些“90”后的學生更加沉迷于網絡。他們不愿意與父母溝通,不愿意與身邊的同齡人交流,他們生活在虛擬的世界里,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在網絡里才能找到知音,才有人理解他們。網絡是他們對現實生活變得冷漠,他們缺少情感上的互動,缺少信仰的支持,所以他們經常感到內心的空虛與寂寞。
1.4 文化基礎較弱,缺乏自律性
在接觸到“90”后學生時,發現有不少學生的文化底子較差,有的學生在高中時期就是老師和學?!胺艞墶钡膶ο?,而且學生也有自我放棄的跡象。通過和一些學生接觸發現有不少學生是“混證”一族,有的甚至不是自己要證,而是父母想要孩子有個證。這些孩子沒有學習目標,沒有生活壓力,經常上課出現遲到、早退,甚至曠課的現象。針對這些學生進行談話后發現,很多學生其實并不是討厭學習, 而是缺乏自律,最重要的是缺乏對學習的興趣。
2 “90”后高職學生的管理方法探索
2.1 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對于“90”后的高職學生而言,進入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后,將面臨重新進行自我認識的問題,正確的自我認識能使他們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真正認識自己的實力,看到自己的潛力,從而樹立自信。這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發展,同時也使學校的整個學習和生活氛圍得到良好的提升。針對“90”后學生的特點,應該更加注重讓他們在集體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和認識自我,不斷提高自身各項素質。學生工作者可以創造條件,組織各類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發揮特長、展示才華、獲得認可、體會合作。通過活動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以親身經歷加深對自己和別人的認識與了解。同時學生管理者可以抓住一切機會,幫助學生把握前進的方向。例如利用學生初到學校時的入學教育,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全面展示精彩的大學生活,獲得學生對學校以及大學生活的認同感,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同時也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根據“90”后學生的思想特點,從日常事務管理出發,尊重學生的個人理想,加強品德教育,努力克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人生觀。
2.2 滿足合理的情感需要,在現實中獲得認同
大學生在身心發展方面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某些需要可能與學校的培養目標相抵觸,這種不合理的需要應予以制止;而更多的是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信任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等都是合理的。對于學生工作者來說,滿足學生的這些需要是我們日常工作的重要任務。因為一旦這些合理的需要得到滿足,學生積極的情感也隨之產生,他會認為自己是被尊重的、被認可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與學生交朋友,當他們有困難時能主動去幫助;當他們有心理困惑時能熱心去指導;當他們成績進步時能及時得到鼓勵。以平等的姿態面對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情感,消除代溝,獲得學生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及時消除一些不良隱患。
2.3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培養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學生進入大學就像進入一個小社會,需要不斷的融入和適應。這些需要學生主動接受,也需要我們學生工作者的正確引導。因此,學生學習一些人際交往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在一些交際場合去鍛煉。學校各基層團委及學生會等社團組織就為廣大學生提供了這樣的平臺,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一些活動,這些社團可以分為理論學習、學術科技、文學藝術、體育健身、志愿服務、社會政治、同鄉會等種類,讓不同性格的大學生去展現他們有特長的一面,增強他們的自信,增加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信心,并在活動中鍛煉人際交往的能力,培養團隊精神。另外,可以使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走出自我封閉的狀態,使一些沉迷于網絡的學生慢慢地融入學生群體中。此外,還可以聯系一些單位,讓一些學生多到社會上鍛煉或是頂崗實踐,這樣能擴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培養他們和不同類型的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在這個小社會中,學生只有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不斷提高與人溝通和人際交往的能力,才能為進入真正的社會大熔爐打下扎實的基礎。
2.4 將學生管理與學生創新意識相結合,從而強化學生的自律性
當前,高校學生管理基本還是沿用傳統的模式,這種傳統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曾在一定的時期對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管理模式對于現今的高職學生而言卻不太適合,因為它沒有真正把握高職學生的特性,只是以命令式的方法實施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上傳下達的模式,這種模式不是主動地用比較科學的方法或經驗去指導和幫助學生成長成才,而是學生管理者根據上級要求和學校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控制,只告訴學生“不準做什么”,而不是指導學生“能做什么?如何做,才能成為社會所需人才”,這樣的管理當然不能喚起學生內在的創新意識,只會使學生產生茫然、抵觸甚至反逆心理。這種的管理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創新精神、缺乏自律性、依賴性較強,心理素質相對較差。如何彌補傳統管理理念下的缺陷,是我們現階段學生管理者需重點研究的課題。本人作為一名基層學生工作者,通過多年在高職院校的實踐工作發現,高職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大學城豐富的資源,挖掘自身的創新意識,聯合城內各大高校,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文體、學術活動,充分發展和展示自我風采,證明自我的價值。只有這樣外因的激勵和引導下使學生學會自我管理,才能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內在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強化學生的自律性。
3 結語
“90”后的學生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面臨新的形勢,學生管理工作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對于這些具有強烈時代氣息的特殊群體,作為學生管理工作者,我們更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分析掌握學生的特點,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不斷探索高校學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余敦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池州師專學報,2000(2).
[2] 解小青.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現狀與對策分析.教育與職業,2011(2).
[3] 何耀偉.當代大學生違紀的心理動因分析與對策.遼寧師專學報,2006(4).
[4] 張瑩瑩.對90后高職學生的管理探析.職教探索與研究,2011(3).
[5] 張娜.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中華文化論壇,2009(7).
[6] 于煒芳.“90后”的學生管理.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
[7] 劉波,高銀.論高校學生管理新思路—激勵機制在高校大學生情感問題中的運用.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