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直接影響到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理清和明確金融危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困境,解決金融危機下的大學生就業困境,提出相應對策建議,能為當前政府政策中尋求一條解決之路。
關鍵詞:大學生 對策建議 就業困境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c)-0256-01
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向型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受其影響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陷入就業困境,要求我們從體制上、根本上來尋求大學生就業難的深層原因。政府要在大學生就業中加強政策支持,它有利于規范政府行為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對促進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有借鑒作用。
1 金融危機與大學生就業困境
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正肆虐全球,美國次貸危機,從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還是國際關系上都給世界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美國的金融風暴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產物,資本主義的體制性矛盾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本質原因。低利率政策造成經濟的虛假繁一榮,金融衍生品的濫用,民眾的消費觀念金融危機的前提。信用評級機構失職。
金融危機引發的嚴重后果從經濟層面來說對世界經濟造成了一巨大沖擊,并深刻影響以及改變整個金融體制和金融機制。從政治層面來看,金融危機對各國政局和國際政治的影響已不斷顯現。從文化層面來看,金融危機充分暴露西方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從國際關系上來看,世界經濟發展新態勢,必然導致國際經濟關系、世界格局變化以及國際經濟政治秩序調整的連鎖反映。
大學生就業問題自高校擴招以來就己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問題,金融危機爆發后,大學生就業變得更加困難。美國當金融危機使得我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更顯嚴峻,同時,一為有效應對外部快速變化的環境,企業也在不斷地計算現有人員與新增人員替代選擇的成本,對大學生就業產生嚴重影響,而大學生失業則必將對其家庭和社會造成很重大的影響。
培養大學生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都做了巨大的投資,大學生不能及時就業,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家庭成員對國家教育的認知程度,嚴重的會危害到家庭的穩定和社會的和諧發展,對我國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造成障礙;并直接造成某種程度的社會資源浪費,影響正常的學習,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證,減少父母投資于教育的積極性,而知識轉移將增加貧富之間的差距。因受教育程度的分化帶來的就業機會和獲取財富數量的分化會使人們喪失追求公正和平等的信心;大學生長期未能成功地找到工作而成為長期失業者,他們可能會成為邊緣群體,對相關部門將產生巨大的壓力。
2 大學生就業困難類型及政策支持分析
根據大學生就業的具體狀況,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的類型主要存在著體制性、結構性和周期性的就業困難。由于涉及到經濟體制一的深層次原因,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產生各種變化,阻礙了農村大學生的有效就業,導致區域一結構性就業困灘。而經濟的周期波動是市場經濟不可避免的規律,引起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素質尤其是技能要求的提高。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前視角的轉變還不夠及時,造成發展性的就業困難。
大學生就業制度經歷了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統包統分階段,由供需見面逐步向雙向選擇的過渡階段,以市場為導向的自主擇業階段。從大學生就業政策的歷史沿革來看,不同時期的政策都有其根據,與我國的經濟與政治發展相契合。在金融危機背景下國家政策有利于加速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和加快制度建設和創新,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對當前大學生就業起到了一定支持作用。
大學生就業政策支持的突出問題。表現為大學生就業支持政策可操作性有欠缺,國家出臺的相關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卻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促進就業功能不明顯。大學生就業支持政策激勵程度不夠,各有關部門還沒有進行有效協調;我國一大學生就業支持體系缺乏統一的規劃,大學生就業機構設施建設與機構能力建設嚴重不足,現有社會保障制度、戶籍制度、檔案管理制度安排都不利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和靈活就業;大學生就業難已是目前的客觀現實,政府就業服務行為的缺位,政府就業服務行為的越位,政府就業服務行為的錯位;
我國有關就業方面的法律、法規相當不健全,我國沒有嚴格意義上規范大學生就業工作的法律法規,我國缺乏完備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就業促進法律體系不健全、操作性不強,教育部門應該做好大學生的就業立法工作。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應將管理的觀念改變為服務的觀念,政府應建構好幾大法律體系,維護大學生的就業權益是政府應著重考慮的重要方面。因此,政府必須硯促進公平為宗旨,建立政府宏觀監控機制,建立權責明確的政府行政法、相應的反就業歧視法和社會保障機制,以維護大學生就業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就業工作的法律監督和行政監督,切實加一強就業法案的建設和監督,以權變的思想,改變政府的立法觀念,有效地發揮各部門齊抓共管機制的質量和效率。
3 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對策建議
西方經濟學家們早已對就業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西方經濟學家們早已對就業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如薩伊的“充分就業論”, 凱恩斯主義“供給會創造它自身一的需求”,以及新古典綜合學派的理路,我們可從西方不同歷史時期提出的就業理論進行借鑒,從我國的國情出發,要求我們對現有政策進行梳理并對其不斷完善來保證這些政策的有效性。
要對現有就業促進政策的邏輯清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擴大就業與穩定就業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提高現有就業促進政策的執行力。加快管理理念的轉變,明確地方政府在政策落實中應負首要責任,加強心理疏導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重視非正式組織與社會團體的作用,一加強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評估機制,健全正常進入與退出的機制。完善并注重失業預警機制和穩定就業政策體系;加強規制,落實責任。加強規制是大學生就業困境下保護大學生利益,規制是社會管理的方式,實現勞權的需要。加強對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的組織領導,必須落實責任到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特殊政策支持建言。充分發揮失業保險的就業促進職能,建立人學生失業保險制度。保障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增強大學生的自立意識,激發他們搜尋工作、爭取早日就業的積極性;通過失業救助,以保障大學生最低生活水平,并能夠促進大學生就業,對大學生來說是最實際也是最基本的保障,將大學生失業納入社會救助體系是改善大學生就業困境的最后保障,具有以下的功能特質:強調保障性,注重發展性,保障大學生生存與發展。在保障大學畢業生待業基本生活的同時,發揮促進大學畢業生待業人員就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席明.創新大學生的就業服務與指導體系一一變革中的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探析,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 趙丹.走出大學生就業困境的社會政策分析,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