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員研究的主要內容。傳統的教育方式在培育大學生,尤其是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素質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本文指出,實踐教學與思想政治素養培養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以期找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授課方式。
[關鍵詞]職業院校;實踐教學;思想政治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119-02
目前,大學生思想上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理想信念意識比較淡薄,對個人價值、個人利益看得較重,相對于本科院校,高職高專的學生情況更加復雜,學生成績較差、無理想、思想放任,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授課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新的教學背景和形勢,僅僅靠傳統授課方式基本上已不能完全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緩。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在針對性和有效性上取得突破,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新的嘗試和探索。
一、實施實踐教學的迫切性
(一)傳統式教學的弊端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較落后。上課內容基本上是中學政治課內容的重復,講授內容基本也是課本內容,而學生所需要的社會熱點問題較少,由此,大多數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興趣。近年來, 盡管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加大了改革的力度, 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也開始使用, 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本身的課程特點、教師素質和經費投入等因素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仍然是以傳統的“粉筆+黑板”的形式為主,而討論、辯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深受大學生喜愛又能鍛煉能力的教學形式開展起來難度卻很大, 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沒有找到一條理論教學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的路子。傳統的政治教育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 從而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的教育功能。①
(二)現代大學生學習方式的新變化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了解世界的方式也發生了多樣的變化,由原來傳統的了解方式變成了媒體及網絡了解方式。對于對新鮮事物了解掌握比較快的大學生而言,網絡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手段。當大量的資訊擺在大學生面前的時候,大學生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聽這一授課方式,親自實踐對于他們更有說服力。作為思想政治素質培養的重要陣地,思政課如果仍然沿襲說服式的授課方式,無疑會給學生造成逆反心理,不利于學生對于所傳授的政治理念,導致學生被動學習,消極考試。這并不是思政課想要達到的目的,讓學生具有社會所需要的政治素養才是授課真正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考慮改變授課方式,讓它更加貼近大學生的學習方式。
(三)時代對于具有政治素養大學生的迫切需求
根據網絡調查現在大學生的政治素養并不是讓人十分滿意,在網絡問卷所做的關于大學生政治素質的問卷調查中,其中一道對中國政治現狀了解多少的題目中,非常了解的占15.09%;大致知道的占67.92%;漠不關心的占7.55%;隨便看看的占9.43%。②由此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的政治素養的缺氧現狀還是比較嚴重,對于自己生存的國度政治現狀的不了解,或者可以說是不主動去了解和根本不去了解的占了調查人數的絕大多數。這對于大學生自身和社會而言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社會發展需要的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大學生,但是一個對于社會沒有基本了解的大學生,其社會責任感也是相應的比較淡漠的。當代學生的這種政治素養現狀不由得給我們思政教育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培養一個具有基本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勢在必行。
二、實施實踐教學的方式
在思政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應該堅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原則,積極拓寬實踐教學的內涵與外延,創造性地開展實踐教學,扎實有效地推動實踐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探索出一套課堂、校園和社會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實踐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實踐教學是通過開展討論、演講、辯論、案例分析、模擬再現、講座、報告等形式,將授課內容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及時抓住社會出現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展開討論。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實踐教學指向性比較清晰,直接用理論指導問題分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既含有實踐教學的特點,又帶有理論教學的色彩,節省實踐教學的成本、時間,又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活躍思維,培養思辨能力,澄清對一些復雜理論問題的認識,更有利于彌補課堂理論教學的不足,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教學效果。
(二)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中心的校園實踐教學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中心的校園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輔助和延伸,是引導學生參加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的有效形式,其基本要求是在開展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學生業余活動,開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關的活動。開展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關的校園實踐教學活動,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延伸到學生社團,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嘗試之一。學校指導學生社團開展一些主題活動,指導建立一些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相關的研討會,如中特色理論研究會等,提高學生的理論素質和修養。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教學,作為第二課堂活動,成功地實現了第一課堂的輔助教學和延伸,促進了學生良好政治素質、思想品質、道德情操和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心的社會實踐教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課堂理論講授和校園文化活動的基礎上,依照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以社會為大課堂,深入扎實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社會實踐成績歸入學生的在校成績記錄中。開展志愿服務、社區服務、意志鍛煉等生產性、服務性和創造性實踐活動,適當選擇和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外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完成實踐教學環節。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加深了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和認識,堅定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三、實施實踐教學的意義
深入而廣泛的社會實踐教學,使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回歸于實踐之中,得到檢驗并指導實踐,在深化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提高洞察社會的認知能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意志品質,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為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于實踐,離開了無產階級革命偉大斗爭的實踐,離開了科學理論家探索客觀世界內在規律的科學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就不可能形成 。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都先后對馬克思進行了偉大的理論創新。逐步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論體系和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構想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顯示了馬克思主義的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為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詮釋新問題,就要靠新條件下的新實踐來完成。就學校教學而言,就是要通過學生、教師及社會各方面的實踐來印證、理解、發展基本理論,使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使學生在廣闊的實踐天地里認識、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更加堅信馬克思主義。
(二)增強教學實效性的需要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共有四門,每一門都有自身獨特的特點,承擔著不同的教育教學任務。有些課程中理論性的東西比較多,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困難;有些課程由于學生對內容都已有所了解,因此喪失好奇心,缺乏學習興趣。部分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沒有實用性,學與不學一樣。還有些學生認為只有專業知識對他們來說是有用的,而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理論與他們的專業無關,用處不大,思想政治理論課被邊緣化,嚴重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效果。因此,教學要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方法。通過實踐教學,進一步來理解理論、豐富理論、認知理論,使社會實踐成為直觀教學環節和逼真的教學情境。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逐步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新模式。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真學、真懂、真用、真正受益的素質修養課、理論教育課。
(三)大學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學校在教育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應該教育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中探索未知。在搞好理論教學的同時,必須加強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認同感,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的大學生更是如此,學生的知識更多地來自社會,社會上的各種不同的榮辱觀、是非觀、價值觀等不可避免地對學生產生影響。面對這些嚴峻的考驗,高校思政課如果仍用傳統的封閉的模式來操作,停留在過去的“填鴨式”的純理論灌輸,將學生置于假設的理想的環境之中,脫離現實世界,忽視現代社會對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要求,那么在解決現實問題時,就會顯得軟弱無力。③
在這個信息發達多樣、價值觀多元化的時代,培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對于思想教育的需要,發展和培育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顯得尤其重要,這已經成為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注釋]
①馬培孜:《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與大學生政治素質培養》,《職業與教育》,2006年第4期。
②數據來源:www.sojump.com 。
③伍人:《“兩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