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普及,方便、快捷、高效的多媒體教學已逐漸成為學校重要的教學模式。具有大信息量,富有啟發性、真實性的多媒體課件是學校多媒體教學的主要應用方式。本文針對目前多媒體課件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幾點改善的建議。
[關鍵詞]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121-03
一、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課件是一種輔助教學工具,是由制作人員根據教學需要,以傳遞教學信息為目的,輔以文字、圖形、圖像、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媒體素材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使它們融為一體并賦予它們以交互特性,從而制作出各種能夠輔助教學的多媒體應用軟件產品。作為一種新型的輔助教學軟件產品,多媒體課件既是計算機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又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方式。
多媒體課件按設計軟件類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用傳統的程序設計語言為基礎的多媒體創作工具制作的課件,如Visual Basic、Visual C++等,其優勢在于能很好地讀寫外部文件、支持數據庫、網絡通訊等;用基于時間軸的多媒體創作工具制作的課件,如Action、Director等,其優勢在于動畫功能、聲音控制較好;用基于圖標和流程線的多媒體創作工具制作的課件,如Authorware,其優勢在于使用簡潔、方便,交互性和集成性強,有豐富的變量、函數和標準程序接口供深層次的開發;用網絡多媒體課件開發軟件制作的課件,如Flash、Dreamweaver等,其優勢在于動畫流暢,便于分享;另外,還有如使用最廣泛的Powerpoint等制作的課件,其最大優勢是功能強大、操作簡單、便于使用。
二、目前多媒體課件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應用范圍的擴大,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日益普遍。但是由于外購課件費用昂貴,因此大部分都采用自制課件。由于制作人員隊伍參差不齊,目前廣泛使用的課件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件教學設計不強
課件是輔助教師進行教學的工具,它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因此,課件的設計要符合教學設計原理,要有一定的教學策略,要有益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講授。而目前教師所使用的課件可能由于教師設計能力、學科背景等條件的限制,使得他們使用的課件教學設計性不強。多數課件制作者在制作課件之初并未經過教學設計,課件的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呈現順序以及媒體選擇等在其制作的課件中體現不夠充分,他們只是根據教材的內容順序,將書本內容電子化,在對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問題的解決上,不比教材效果更好。①因此,使用這樣的課件對于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并不突出。
(二)呈現形式欠合理
一些課件或由于受到制作軟件性能限制,或由于受到制作者學科背景等因素的影響,課件呈現過于粗糙。課件出現文字與圖片的簡單堆積表現,形式單調,界面布局不合理,導航混亂,界面要素單一,要素整合不夠細膩,不符合學習者的視覺邏輯,易產生心理壓力和視覺疲勞。界面色彩搭配不合理、不協調,有的頁面過于刺眼,有的頁面過于灰淡,使學生產生煩躁或壓抑情緒。另外,有些課件則相反,為追求形式的新穎與完美,大量使用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來吸引學生眼球,這樣過于花哨的表現形式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媒體的展現形式上,沖淡了教學內容,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三)課件交互性不強
交互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課件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同樣離不開交互。目前很多課件在交互性方面還存在如下問題:其一,一些課件將其播放設置為自動,學習者只能被動觀看,而不能根據學習內容難易、知識基礎等實際情況自我調適;其二,課件留給學習者的選擇機會很少,學習者不能根據已有的知識來選擇課件的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習對象,學習內容相同;其三,有些課件(特別是網絡課件)未設置學生提問和教師答題環節,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不能得到及時回答,教師也不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即時學習狀況,因此在教學效果上難以有重大突破。
(四)課件制作軟件運用單一
由于Powerpoint及Word軟件易掌握、好學習,而被大多老師青睞,因而使學生一提到多媒體教學就產生播放Powerpoint或Word的錯覺,而忽略了Flash、Dreamweaver、Visual Basic等一些更優秀的制作工具,使得簡單易學的課件表現形式必定單一,這樣既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提高教學效果。
三、提高多媒體課件質量的幾點建議
綜合分析課件中存在的以上問題,可將它們歸納為外在的形(即表現形式)和內在的質(結構)兩方面。
(一)課件制作前需要進行必要的教學設計,使其更符合教學性
所謂教學設計,是以傳播理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論的觀點和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從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的一種理論和方法。在傳統教學前要進行教學設計,課件作為一種教學軟件,在制作前同樣首先要對該課程進行教學設計、要對該程課進行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特征分析、教學模式與策略的選擇和設計、學習環境設計、教學設計結果的評價等,從而設計出最佳的教學方案,制作出最合理的多媒體課件。多媒體課件設計與制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特別是人們普遍的認知心理學等心理學知識。在做好教學設計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才能制作出高效實用的多媒體課件。當然,這就需要各個學科教師相互協作,共同配合。
(二)選擇合適的呈現方式
1.界面布局方面
課件界面是課件和使用者進行交互的窗口,因此,在整體布局上要做到中心均衡、主次分明。當畫面元素較多時,常用“三分法”(也稱九宮格),即將整個畫面按1/3和2/3分別水平和垂直分割,在畫面上產生四個點,這些點就是最能引起觀眾注意力的地方。②在插入圖片時,要注意圖片的大小、方向和位置, 使課件放映流暢,同時還要考慮到圖片出現先后的邏輯關系和人們視覺暫留的問題。在設置文本樣式時,要做到畫筆豐滿、大小有別、主次分明,并且文字解說要緊貼畫面內容。
2.色彩的搭配及運用
色彩是呈現內容的唯一途徑,在使用色彩方面不能隨意。同一課件,色彩要遵循小對比、大統一、冷為主、重點突出的原則。對于重點的概念、標題、知識點等,需采用清晰度高、對比度強的色彩,以提高學習者的注意力。同時還要注意,在同一課件中,其文字色彩及樣式的使用要統一,即在同一個級別的概念、標題、知識點等要使用同樣的色彩及樣式,否則會出現混亂。課件背景圖片色彩不宜太艷,否則會喧賓奪主,轉移學習者注意力。不同類型的課件,應根據其使用對象、課程性質,其格調應有所區別,不能千篇一律,但無論什么課件,在同一課件內應有一個主格調,即“大統一”。
3.動畫與圖片的運用
在課件中準確運用一些動畫和圖片,活用多媒體動態演示,不僅可以激活學習者的思維,而且可以突破教學難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一些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的課件中,尤其是當講到一些抽象的知識或一些難以實現的實驗時,適當的多用、精用一些動畫和圖片,就可以很好地輔助和啟發學生的抽象思維,加強學生的認知理解。比如,在分子動理論的學習中,就可以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分子的無規則運動、分子間的間隔等。視覺材料,畫面的逼真度與學習量是一個拋物線的曲線關系,即高度逼真和低度逼真并不利于學習,中等逼真度由于不會分散學習者的注意力反而最佳。③對于圖形、圖像可以先用flash對其邊沿進行處理,再用Photoshop或Fireworks等工具加以修改,這樣圖像的色調、大小等會更加適合。對于動畫可以先用3D.Max、Flash等制作,再用Animator等工具處理,這樣不但能提高動畫的輸出率,而且畫面更流暢形象。
4.聲音的運用
聲音包括解說、音樂和提示音。解說是對教學內容更進一步的闡釋,起承上啟下、穿針引線的作用,應力求做到樸實生動、清晰流暢、通俗易懂、準確無誤;音樂是用來深化主題、烘托氣氛的,音樂的節奏要與教學內容相符,重點內容處選擇較慢、較為舒緩的音樂,過渡性內容選擇較為輕快的音樂。④提示音在多媒體課件中起到時空轉換的作用,在知識轉換或特別提醒時,會用到一些提示音。但是這種提示音不可以用的太過頻繁,否則會擾亂學習者的思維。
(三)提高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
多媒體課件不同于一般科教影片的最大特點在于其交互性,使用者通過與課件的交互來掌握課件的進度及學習內容。交互性不僅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點學習情況的及時反饋,也有助于教師在使用過程中對“教”的速度掌控。根據使用者對課件控制提交后,課件對所提交信息做出反饋的快慢速度,可以把課件的交互分為實時交互和非實時交互。⑤
1.提高多媒體課件的實時交互性
在設計課件時,如果是自動播放模式,則可用一些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以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控制課件學習的速度,即學生在回答完本問題的前提下才能進入下一步的學習。如果是手動播放模式,由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其速度。否則學習者或跟不上課堂節奏,或在課堂上疲于記筆記,無暇專心聽講,以致于無法掌握課件中的知識點。
2.提高多媒體課件的非實時交互性
在課件設計特別是網絡課件中,可借助于網絡平臺加強課件的交互性,這樣就可增加參與交互的人員、范圍以及方式,并且這種交互不會受到空間的限制,以此方法來增強多媒體課件的非實時交互性。例如,在學習中,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老師與老師都可以通過BBS、Chat、E-mail等進行交互。
(四)靈活運用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
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有很多種,如Visual Basic、Visual C++、PowerPoint、Word、Flash、Authorware等。各軟件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優勢。如PowerPoint和word“簡單易用”,但“交互性”不強;Authorware靈活實用且交互性強,但“體積”龐大,需要高性能環境支撐;Flash制作出的課件“身材小巧”,但其課件制作者需要在動畫制作方面具有超人的本領;利用可視化編程語言雖使用靈活、控制力強,但對課件制作者的邏輯思維、編程技巧提出較高要求。因此,課件制作者在實際設計課件的過程中應根據課件的特性、使用對象、受眾群體,選擇合適的制作工具,提高各軟件配合,優勢互補,這樣才能使制作出來的課件更加實用、鮮活、生動。
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了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遵循其設計與制作原則,把握好關鍵技術,制作出優秀的多媒體課件。
[注釋]
①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②胡小平:《基于影視構圖理論的多媒體課件界面設計》,《軟件導刊》,2010年第9期。
③劉飛:《淺談多媒體課件的選擇及應用》,《科技經濟市場》,2007年第12期。
④暢應云:《關于多媒體課件制作質量標準的研究》,《教學園地》,2009年第15期。
⑤胡小平:《關于多媒體課件交互性的探討》,《考試周刊》,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