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準備好了面對會說話的手表、會唱歌的鞋子、會發鈴聲的耳環以及會顫動的紋身?
現在可以設想一下:你站立、行走或跑步時,穿的鞋子能顯示你精確的體重分布情況;佩戴的藍牙耳機搖身變成時尚耳環或藍牙項鏈;一副內嵌手持式媒體播放器成為可近距離觀看電影的視頻眼鏡。
佩戴式設備,這項新興技術正在迅速崛起。在過去的一年,像BodyMedia臂環和耐克+FuelBand臂環這些面向消費者的佩戴式設備,在醫療和健身行業已大行其道。
值得注意的是,對實時數據的旺盛需求也推動了佩戴式無線設備市場的發展,預計銷量將從今年的1400萬個增至2016年的1.71億個。據市場研究公司HIS iSuppli旗下的IMS Research發布的新研究結果顯示,4年后,佩戴式無線設備市場的收入至少有望達到60億美元。
目前,大多數佩戴式設備主要面向醫療和健身應用環境,并且產品為數不多,如血糖和心率監測儀。在將來,個人娛樂和軍用設備的數量將大幅增加。比如說,谷歌的智能眼鏡和傳聞中的蘋果智能手表,將是新無線佩戴式設備中的一分子。睡眠傳感器、戴在手上的終端以及工業和軍用平視顯示屏(裝在頭盔上的提供數據的透明屏幕)將為用戶提供實用數據,最終也有望在佩戴式技術市場得到更迅猛的發展。
“對于最具顛覆性和創新性潛力行業中的產品戰略師來說,這應該是優先考慮的技術。” Forrester研究公司的高級分析師、消費級產品戰略師Sarah Rotman Epps表示,佩戴式設備將開始從通訊、醫療和健身等領域擴大到其他垂直領域,比如導航、社交網絡、游戲和商務等。3年后,佩戴式設備將遍地開花。
感知世界
Altimeter集團分析師Chris Silva稱這個現象為“感知世界”,“因為我認為這個世界與機器思維有關,應能與我們進行交流,并非一味接受我們的指令。機器與環境應漸漸開始學習,不僅僅是預料我們的命令或讓我們的命令更容易輸入。”
Silva特別指出:“在未來的18個月,這項技術將得到越來越普遍的應用,身上和身邊會有多個傳感器,它們將充分利用無所不在的移動互聯電腦來收集和傳送數據。而在之后的階段,就會開始主動為我們服務。”
“佩戴式電腦肯定會受到更大的關注,但同時面臨的障礙有:外形、舒適性、功能和時尚性。” Gartner分析師Adib Ghubril說,“佩戴式電腦應兼顧個性表現和實際功能運用,做到既時尚又舒適。研發人員主要致力于讓現有的硬件電路微型化,比如內置的耳機和攝像頭,既顯示內容又允許可見光透過的眼鏡屏幕,以及最終的網絡連接。”
最熱門的佩戴式設備
到目前為止,最熱門的新型佩戴式電腦是谷歌眼鏡。設想一下,下午你在瀏覽商店櫥窗,根據你的購買習慣(比如使用智能手機刷卡),智能手機就知道你在這個時間段愛喝咖啡。于是,它就能將最近咖啡店的聯系信息顯示在你的眼睛上。在經過一座歷史建筑旁邊時,內置攝像頭會把建筑的照片與網上信息庫聯系起來,有關該建筑的信息也會出現在你佩戴的眼鏡上,而且內容豐富翔實。
Forrester的分析師Frank Gillette說:“這種眼鏡確實很酷,但要說許多人很快人手一副,還為過時過早,一是因為人們還不太熟悉這種技術;二是谷歌眼鏡的成本現在高達1500美元,而且只面向開發人群。”
Gillette補充說:“我認為腕帶設備極有可能很快普及開來,尤其是與手機相連的手表(如MetaWatch和索尼智能手表)。至于像珠寶和服裝那樣可以佩戴的設備,隨著低功率無線電技術的逐步成熟,也會普及開來。”
解脫雙手的方案
據摩托羅拉解決方案部倉儲產品解決方案主管Darren Koffer表示,摩托羅拉解脫雙手的產品組合中有一個靈活的產品系列,支持純文本應用、純語音應用以及這兩種應用的組合,讓經常要掃描、挑選和分揀大量物品的員工可以獲得更高的效率和準確性。
Koffer補充說:“在需要不斷用手的應用場合,佩戴式系統解放了員工的雙手,使用方便,還可以處理更多的任務,同時進一步提高了生產力,使準確性所需的技術完全觸手可及——包括條形碼掃描和移動計算。但是想充分發揮佩戴式計算設備的潛力,公司要考慮整體解決方案的人體工程學、性能、可靠性、靈活性以及可管理性。”
Gillette表示,無論什么時候想處理工作,現場技術人員和操作人員身上都要佩戴一大堆設備,摩托羅拉解脫雙手的這種解決方案在實際運用方面邁進了重要一步。
未來世界
“佩戴式設備,關乎個人,任何交往都需要通過無線網絡把這樣的設備連起來,那樣用戶只要使用眼前的屏幕和耳朵里的耳機,就可以進行協作。”Ghubril下結論說,“普適計算和互連環境等概念,以及大受歡迎的Twine Kickstarter項目等工具,會開始取代佩戴式設備,或者至少讓佩戴式設備變得更輕便,因為數據和觸發器從佩戴式設備進入到了環境。”
Silva還推測,不久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某種家用自動化系統有望與用戶的電視相連接,或者連接到家里其他可投影設備的平面上,那樣我們的計算環境就無所不在。“無論我們到哪里,這種計算環境都會跟到哪里,它讓我們可以與之進行互動,而且還會根據我們的習慣和社交圖譜,知道我們是誰,變得非常智能化。我認為,我們的下一臺電視將不僅僅是電視,它會更像是屏幕前端,可以提供普適計算能力和遠程存儲容量。同時這些低成本的佩戴式設備將增強我們的交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