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無疑問,價格是左右SSD(固態硬盤)能否普及開來的重要因素之一。
2012年初,曾有國外媒體認為,隨著20nm、19nm等最新NAND閃存工藝在下半年投入大規模量產,閃存芯片的成本也會進一步降低,平均每 GB價格將會不足1美元。如今看來,其所言不虛。如果不太在乎產品牌子的話,消費者已經可以在市場上找到4元人民幣/GB單位價格的SSD產品。昔日里高不可攀的SSD如今已經在逐漸“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同機械硬盤動輒0.3元人民幣/GB,甚至0.2元人民幣/GB的價格優勢相比,SSD還遠遠沒有達到“親民”的程度。
TLC顛覆成本價格比
機械硬盤和SSD在存儲介質價格上的差距使得廠商開始將TLC(Three Layer Cell)閃存顆粒引入到SSD之中。三星近日發布了其最新的840系列固態硬盤產品。這一系列有兩個不同的型號:840 Pro和840。二者的傳輸界面均為400Mbps Toggle 2.0,并采用三星第四代MDX控制器以及512MB LPDDR2-1066緩存。其中,840 Pro主要面向追求速度的高端應用,采用21nm工藝的MLC NAND顆粒。而本文的主角840則使用了21nm工藝的TLC NAND閃存顆粒。
根據國外媒體的報道,512GB 840 Pro的售價為599.99美元,500GB 840的售價為449.98美元。實際零售價格應該會更低一些。這樣一來,在TLC的支持下,一線大廠的SSD也已經可以做到5元人民幣/GB的性價比了。
TLC每個存儲單元(Cell)可以保存3bit數據,而且制造成本也要比SLC和MLC更低。因此,其能夠實現更好的成本容量比率。但是,在SLC、MLC和TLC三種制造工藝中,TLC的理論使用壽命最低,速度也最慢(見表)。另外,我還曾看到過一些數碼發燒友的反饋稱,接觸過QLC閃存顆粒的優盤。不過,這種在一個存儲單元中存儲4bit的技術還遠達不到成熟,單簇擦寫了133次就壽終正寢了……
近兩年來,TLC閃存介質越來越多地開始應用在數碼產品上。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優盤。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優盤的價格一直在快速持續走低。不過,將TLC應用在固態硬盤上,在業界還比較少見。下面的評測將會揭示三星840這個“吃螃蟹”的產品究竟是否有足夠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性能和使用壽命。
寫入性能有差距
我們采用了一些比較常見的評測軟件來測試三星840 500GB(固件版本DXT06B0Q)產品的性能。評測系統為Windows 7 64位旗艦版,評測硬件環境如下:
首先選用的是CrystalDiskMark。我們選擇對1GB大小的數據進行讀寫,具體結果見三星840SSD性能測試附圖。
從以上結果來看,TLC閃存在4KB數據塊隨機讀寫,以及順序讀取方面的速度表現并不遜于計算機評測實驗室以往所評測過的基于MLC的產品。然而,在順序寫入方面,三星840的表現卻有些差強人意,成績基本是其他產品的一半左右。理論上說,這應該不是TLC NAND介質的問題,而應該是三星從產品壽命角度出發,在固件中對寫入速度進行了限制。
除了CrystalDiskMark之外,我們還選擇了ATTO Disk Benchmark、HD Tune Pro兩款跑分軟件進行了測試。限于篇幅無法再將具體數據全部公布,不過最終結論基本與CrystalDiskMark相同——順序寫入的表現一般。
三年保修:TLC可靠性驗證
限于復雜度和評測時間,計算機世界評測實驗室沒有對這塊三星840 SSD進行填充loop測試。這樣一來,對于TLC的壽命,我們暫時還未能進行考證。不過,從三星對840三年的保修策略上,我們多少能夠感受到廠家對TLC的信心。三星在推出這款產品前,應該已經對其做出了充分的測試,并優化了算法和控制器,否則,單是后期服務成本就已經很可觀了。
結論:并非作秀
三星840的推出不是一種實驗性質的作秀。作為為數不多同時擁有閃存晶圓制造、切割以及控制器技術的廠商,三星率先在業內推出基于TLC NAND的固態硬盤產品,無異于向市場發出了一個信號:固態硬盤的TLC時代到來了。這種行為也許會得到其它SSD廠家的效仿。在機械硬盤時代,硬盤制造廠商往往熱衷于宣傳自己在單碟密度和某一容量點上獲得突破;而在固態硬盤時代,能否率先在單一存儲單元內存儲更多數據,也將展現SSD廠家的技術實力。
TLC固態硬盤的出現,使得不同SSD產品的高低差異化更為明顯。如果三星的這一做法可行的話,2013年固態硬盤的價格/容量比甚至有可能降低到0.5美元/GB。明年的固態硬盤市場全看TLC的了。
編輯點評
盡管業界對于TLC的性能和讀寫壽命一直都有所懷疑,不過,三星840產品的實際表現讓我們眼前一亮。在性能方面,除了順序寫入的數值不高外,其它數據與MLC產品相差無幾,部分數值甚至還略有勝出。拋開性能、壽命這些話題不談,其實,三星840產品本身的出現已經可以算做SSD發展歷史上的一個小里程碑了,這才是三星840本身的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