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更是培養語感的好方法。清代姚鼐等人提出“因聲求氣”之說,“聲”就是文句的音韻、節奏;“氣”就是作者所表達的精神、氣勢。可見,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性。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范讀、領讀、齊讀、個別朗讀、默讀、自由讀……可讀全篇,可讀幾段,還可讀幾句、讀一句。多種形式的吟誦涵詠,同樣為課堂營造一層濃濃的古味,使學生對文言文從陌生到熟悉,再到融入,從生澀到流暢,再到韻味十足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從四個方面談朗讀的作用
一、朗讀能激發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就會潛心學習,定會有較好的收獲。文言文采用朗讀教學也正符合學生心理,能激起美感從而引發學習興趣。 新編高中語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優美、人文性強的好文章,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文中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同時通過學生朗讀,逐漸品味文中獨特意境美,激發美感而引發對本文的學習興趣。在講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時:“我在簡要地介紹了作者后,對課文內容未做分析講解,就開始用很沉靜的語調動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寂無人聲的教室響起了哭聲。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能感染學生的心靈,在美感的作用下,學生怎會沒有學習課文的興趣呢?教師朗讀課文后,就算不對學生做任何要求,學生也會自覺地去讀注解、讀課文,弄清字句等。這樣的教學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朗讀能培養語感
文言文的語言習慣雖然離我們現代語言習慣遠,但它畢竟是那個時代凝練的概括性強的語言,何況現代漢語語言是對古漢語語言的繼承和發展,它們之間有著不可割斷的血緣關系,甚至現代漢語語言還有一些是直接保留于古代的。學生朗讀時,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發音正確、規范、清楚。讓學生在文言誦讀中體會到文言學習的快樂。教師要為學生誦讀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每篇文言文的教學至少要用一課時指導學生誦讀,對于要求背誦的課文還要作背誦指導,讓學生讀出句內停頓、重音、語氣、節奏,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細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斷句、重讀的規律。
三、朗讀能體會美點
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朗讀,力求熟讀成誦,讀出學生認為最絕妙最美的地方并說說理由。例如:《齊桓晉文之事》最后一段排比句我要學生朗讀時,面帶微笑,讀出氣勢,這樣不用說,孟子描繪的百姓安居樂業的畫面就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了,同時那排比句的好處也體會到了。這樣用朗讀法教文言文,不費時、不費力,而且自然、親切,就可以讀出文章的美。
四、朗讀能體會感情
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或直接抒發或間接抒發,往往抽象,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體驗不到,只有通過有感情范讀、學生的朗讀才能體會得到。例如:《祭十二郎文》作者沉痛之情積蓄已久,所以一提起筆感情便禁不住噴涌而出。于是我讓學生讀,“惟兄嫂是依”,“中年死歿南方”。然后問學生們讀出了什么感情,學生一下就體會出父母早亡的韓愈對相依為命的侄兒離去的悲痛之情,于是便點撥這就是悲情之始。這樣通過讀讓學生體會到文中的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無常、宦海沉浮等。所以多讀才能讓學生身臨其境,把握文中充沛的情感。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對課文反復朗讀,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培養語感,才能使學生體會課文的美點和豐富的感情,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文言文朗讀教學。加強文言文朗讀教學,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文言文這種無聲語言變成聲情并茂的語言藝術,讓朗讀貫穿于文言文課堂教學全過程,從而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