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定律是否神圣不可挑戰?因為動力流失,制造恒動不息的機械結構是否是遙不可及的夢?在鐘表技術領域,如果一枚機械計時碼表要計算1/1,000秒,擺輪的擺頻必須達到每小時360萬次(500赫茲)。不過上述定律只適用于三維立體世界,在四維空間(即是時間)則未必適用。萬寶龍今年發表的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Time Writer ⅡChronographe Bi-Fré quence 1,000)擁有1/1,000秒計時功能,但其計時擺輪的擺頻卻只有50赫茲,這難免令人心生疑竇。
千分一秒:一目了然
中置時分針顯示標準時間,9時位置的水晶玻璃片轉碟連固定三角標記指示秒鐘;從表盤7時位置可見一個傳統的大碼螺絲擺輪(每小時擺頻18,000次,2.5赫茲),所以時分秒性能已相當精準。當然,表盤布局始終以計時顯示為先,在10時半位置可見計時系統的小擺輪,計時工序啟動后以每小時36萬次(50赫茲)頻率操作,速度之快肉眼難以分辨,只聽見一縷細細滴答之聲,如同一臺高速運作的勝家(Singer)縫紉機發出的聲音。中置紅色計時秒針每秒轉一圈,連同外緣的刻度指示出1/100秒單位;6時位的定時器有兩支指針,較長的紅尖指針指示1至60秒計時,短的全紅色指針指示最長15分鐘累積計時;3時位的窗口有計時系統的動力儲備顯示,因為機芯全上緊后可以為計時系統提供45分鐘以上的動力,即是可以顯示到達15分鐘累積計時后還有多少剩余動力;最觸目者乃12時位置窗口的一彎弧形刻度,有N(表示neutral,即停止運作)及0至9的刻度,下面有一個三角標志,指示出1/1000秒的顯示單位。
超精確計時技術先鋒
美耐華制表廠(Minerva)創立于1858年,2008年正式納入成為萬寶龍旗下的高級制表工作坊。百多年以來,美耐華一直是業界推崇的高級計時碼表制造商及供貨商,尤以精準計時技術見稱,無論制作計時腕表(chronograph)或單純計時用的計時秒表(stopwatch)皆成就斐然。1916年,美耐華成為第一批成功研制1/100秒機械計時秒表的表廠之一,其后于1936年重新研發改良,那款計時秒表的中置大型計時秒針每一秒轉一圈,可計算至1/100秒。一個世紀之后,萬寶龍從當年那枚計時秒表擷取靈感,展開了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的研發項目。
計時技術悖論
萬寶龍維萊爾制表廠的制表大師,成功研發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裝配50赫茲擺輪,表盤清楚顯示1/1,000秒計時準確度,可謂重大技術成就。萬寶龍于2008年創立的“美耐華基金會”(Fondation Minerva)以時間書寫者(TimeWriter)為研發概念,每兩年一次發表前瞻性的破格時計技術,矢志引領瑞士制表工藝邁向新紀元。
每一款時間書寫者概念腕表皆蘊含破天荒的時計意念,但制作過程則緊扣傳統制表工藝模式,此外,每款概念表集全方位的制表專業技術及精湛制作工藝于一身,從2010年亮相的時間書寫者,迭變計時碼表(TimeWriter I Metamorphosis)可見一斑:該款計時碼表的表盤有精妙的機械結構,由表殼側拉把啟動后,表盤由前衛的計時碼表變成典雅腕表的面貌,相反亦然。
18K白金表殼烘托驚人時計技術
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的表殼外觀設計盡量簡單,將各位的注意力集中于機芯結構及千分一秒的神乎其技:大幅鏤空的表盤令機芯結構展現眼前,鑒賞家可以欣賞到兩個擺輪及人手拋光杠桿的造工;47毫米18K白金表殼與優雅的表耳線條流麗,小洋蔥形表冠飾以珍珠貝母萬寶龍星形標志;表耳中間的計時按鈕與表殼輪廓和諧融合,按壓位置貼服,操作計時程序毫不費勁。腕表配襯黑色鱷魚皮表帶連白金針扣,表帶兩邊有雙行紅色縫線,加添點點動感;鱷魚皮表面有方正的鱗片紋理,可見取自皮料最貴重的部份。
表背當然嵌上水晶玻璃片,讓各位可以欣賞到機芯以及人手修飾的零件的美感;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限量36枚,珍罕價值不言而喻;取36這數字,是為了紀念1936年美耐華表廠的計時秒表榮登《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一頁輝煌歷史。
開始計時!
只要順時針方向旋動表冠,即可以為機芯的主發條上鏈,動力儲備約100小時(指時分秒顯示系統);逆時針方向旋動表冠可以為獨立的計時系統發條上鏈,動力可以超過45分鐘;計時系統啟動后,只要繼續旋動表圈,可以不斷為計時系統發條補充動力。只要按表耳中間12時位置上面的按鈕,計時程序即展開:中置紅色計時秒針每秒轉一圈,推動6時位定時器的兩支指針顯示累積計時,計時動力儲備顯示紅色指針跟隨向上推移,12時位的紅色三角標記不動的指著N;再按計時按鈕一次,計時停止,可以閱讀累積計時數據:6時位定時器的短針顯示分鐘,長針顯示秒鐘,中央計時秒針指示百分一秒,12時位的紅色三角標記顯示千分一秒,過程簡單、清晰,直接,無須要額外計算。萬寶龍已為這創新技術注冊技術專利。
萬寶龍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技術參數
操作原理
啟動計時程序后,中央計時秒針每一秒轉一圈,但指針并非如飛行般滑動,而是每百分一秒跳一步般推進,連著計時秒針的中央計時齒輪亦是百分一秒跳一步:但這過程肉眼根本不能分辨,正如看舊電影時分不出每秒鐘片段由25格菲林組成一樣。
千分一秒由另一個模式顯示。制表匠Bartomeu Gomila從童年記憶中擷取技術研發靈感:他童年在Menorca島生活,閑時愛在沙灘玩滾木圈游戲,可以用手推,或者用一支小棒將木圈推滾,他很快就領悟到,只要在相隔同樣的時間單位施以同樣的力量,那木圈就會不停轉動。當年的小把戲成為他后來研發千分一秒計時技術的啟發。萬寶龍維萊爾表廠制表師的先輩,在接近一世紀前已知道要達到百分一秒計時準確度,秘訣在于擺輪的擺頻要達到每小時36萬次(50赫茲),即是擺輪每秒來回擺動共100次(來回兩方向各擺動50次)。時間書寫者Ⅱ雙擺輪1,000計時碼表的計時擺輪擺頻同樣是每小時36萬次,令中央計時秒針1秒跳100次,但巧妙的是計時擺輪亦同時將動力傳送至傳動輪系統中一個新發明的“千分一秒輪”(thousandths wheel),令“千分一秒輪”每秒鐘轉10圈,將原來的百分一秒計算再細分十次,顯示出千分一秒;這個計時功能結構由兩個柱輪操控,其一控制計時啟動、停止及歸零程序,另一柱輪控制“千分一秒輪”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