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運動過程中極易發生運動損傷。產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沒有預防運動損傷的意識、準備活動存在問題、技術動作訓練水平的問題、運動負荷過大或組織與管理方法不當、訓練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不良。消除運動損傷的最根本辦法是預防,增加預防損傷意識,做好熱身、放松、恢復、營養工作,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加強易傷部位訓練,加強運動中的保護,科學運動。
關鍵詞 運動損傷 分類 原因 預防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運動損傷是指在體育運動過程中易發生的各種損傷,這種損傷與勞損及生活中的損傷不同,它的發生與運動項目、運動強度、技術動作訓練水平、運動環境及條件等因素有關。
據國內外研究證實,各項運動的損傷,都有其多發病和好發部位的規律牲,北京運動醫學研究所研究證實:體操易傷腰、肩、膝和臃;球類易傷膝、腰和手;短跑、跨欄、跳躍易傷大腿及部分觚肉等。運動損傷發病規律,主要與專項技術的要求、人體某些部位力量、柔韌等因素不足有關。消除運動損傷最根本辦法是預防,其原則是必須在不忽視機體適應能力的基礎上,從積極方面入手。
1 運動損傷的分類
按損傷的組織結構分類,可分為軟組織損傷、骨折、腦震蕩;接傷后皮膚組織是否完整分類,可分為開放性損傷和閉臺性損傷。開放性損傷是指受傷的皮膚或粘膜破裂,傷口與外界相通,有血液或組織液從傷口滲出,容易引起感染,常見的有擦傷、撕裂傷、開放性骨折等。閉合性損傷是由一次或幾次較大的暴力所致。損傷的皮膚或粘膜未破裂,傷口不于外界相通。常見的有挫傷、扭傷、肌肉拉傷及肌腱肌炎等;按受傷的病例過程分類,可分為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急性損傷是指由于瞬間遭受直接或間接的暴力造成的損傷。慢性損傷是指由于勞損或陳舊性勞損造成的損傷。
2 產生運動損傷的基本原因
(1)沒有預防運動損傷的意識。很大部分運動損傷的產生與教練員、體育教師、運動員沒有預防運動損傷和自我保護的意識有關,尤其是青少年,由于生活經驗不足而好奇心又強,在思想上麻痹大意,基本上沒有預防運動損傷的意識,盲目冒失的運動特別容易發生損傷。
(2)準備活動存在問題。準備活動一般存在如下幾個問題:一是缺乏準備活動或者準備活動不充分,此時神經系統和內臟器官的功能還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肌肉伸縮能力欠佳,動作缺乏協調性,力量不能很好發揮,容易受傷。二是準備活動的量過大或者準備活動距離正式運動的時間過長。當準備活動的量過大時,會使身體產生疲勞,在正式運動時身體處于下降狀態,容易發生動作失誤而致傷;當準備活動距離正式運動的時間過長時,準備活動所產生的生理機能已經在減弱,相當于準備活動不充分。三是準備活動內容安排不當,與運動基本內容結合不好。專項準備活動能改善運動中負擔較重的部位的機能,若準備活動內容安排不合理,也會導致運動損傷。
(3)技術動作訓練水平的問題。當技術動作訓練不遵循人體解剖學規律,違反人體身體結構功能和運動力學原理,出現技術動作的錯誤時,容易產生運動性損傷;在專項技術訓練不夠、動作要領掌握不好,技術動作不熟練時,也會違反身體機能特點而引起運動損傷。
(4)運動負荷過大或組織與管理方法不當。運動量安排不合理,尤其是運動負荷的安排超過了運動員可以承受的生理負擔量,局部負擔過大引起的細微磨損是專項訓練中造成損傷的主要原因。
在教學訓練中組織與管理方法不當,不能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和分類指導,在訓練過程中組織不當,保護措施不到位,都可能導致損傷的發生。 (下轉第251頁)(上接第244頁)
(5)訓練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不良。在訓練者睡眠或休息不好,過度疲勞,帶傷、患病或者疾病初愈等生理狀態不好的情況下,訓練者的肌力感較弱,精確度與協調性均會下降,警覺性與注意力也減退,肌體反應較為遲鈍,易造成損傷;在訓練者情緒不佳、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下,或者急躁冒進、信心不足、膽怯猶豫、心慌意亂、緊張等,也容易受傷。
3 運動損傷的預防方法
(1)思想上重視,增強預防運動損傷意識。首先要積極開展預防運動損傷的宣傳教育工作,使訓練者和體育工作者都有預防運動損傷的意識,在教學與訓練中將安全教育作為一個重點內容;其次是嚴格遵循不同運動的運動規律,加強訓練者身體各方面的鍛煉,提高身體全面的素質。
(2)做好熱身、放松、恢復、營養工作。運動前的準備活動講究科學性。充分恰當的準備活動能提高肌肉溫度,克服肌組織的粘滯性,增加軟組織(肌肉和結締組織)的溫度、柔韌度、彈性、增加關節液分泌、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特定部位的伸展,提高內臟器官的技能水平以適應身體運動的需要,調節心理狀態,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預防損傷的發生。在準備活動中要充分考慮運動內容、運動時間和量、運動時間間隔,以最大限度地達到準備活動的要求。再者運動要做好放松活動,通過運動后的肌肉韌帶拉伸、呼吸調節等放松方法使體溫、心率、呼吸、肌肉、韌帶的應激反應回復到鍛煉前的正常水平,幫助機體恢復。了解和懂得簡單處理運動后肌肉酸痛、關節不適的方法。了解運動營養知識,知曉如何去補充營養和那些食物可以幫助肌體更快的恢復。
(3)了解訓練者的身體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訓練和比賽。詳盡了解訓練者的身體狀況,能盡早發現一些不好的身體狀況,盡早預防。了解訓練者的身體素質狀況以及技術技能水平,對于訓練中不易掌握以及容易發生損傷的技術做到心中有數,教學與訓練中積極預防與準備。
(4)加強易傷部位訓練。加強易傷部位和相對薄弱部位的訓練,提高它們的機能是預防損傷的一種積極手段。在發展肌肉力量的同時,要注意發展肌肉的伸展性,這可防止肌肉拉傷。為了預防關節扭傷,就要增強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的力量,以加強關節的穩定性。
(5)加強運動中的保護。在運動中應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運動中體育教師或者教練員適當的保護與幫助可增強運動員信心,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發生。此外練習者也應學會自我保護的方法,如從高處落地對必須以前腳掌著地,以增加緩沖作用,同時雙腿屈膝并攏等;當重心不穩,摔倒時立刻屈肘,低頭、團身以肩背著地順勢翻滾,而不要直臂撐地。
(6)科學運動。科學運動包括五大要素,即全面性、漸進性、個別性、反復性、意識性,運動訓練中遵循前三個原則對預防損傷較為重要。全面性要求訓練者不要單純針對某一個特定動作反復練習,而應對體能進行全面訓練;漸進性是指訓練者應逐步提高運動負荷和增加鍛煉時間,以防機體一時不能適應而導致運動損傷。個別性是指訓練必須因人而異。性別、年齡、體力、技術熟練程度不同,活動量和方法也應不同。
參考文獻
[1] 運動損傷[EB/OL][2012-10-25].http://baike.baidu.com/view/190057.htm.
[2] 王予彬,王惠芳.運動損傷康復治療學[M].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