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嘉德率先宣布進駐香港舉槌
時間:7月5日
事件:嘉德對外宣布,其香港分公司將于今年10月舉辦首場拍賣會,消息一出,便引起業界各方的關注。北京多家大型拍賣公司皆有進軍香港市場的打算,目前正在籌劃當中。
點評:香港以其“自由貿易港”的身份,成為全球一、二級市場紛紛“搶灘”的重點地段。嘉德率先邁出了第一步,最終原因還是在“關稅”。拍賣行是去了香港,但會不會遇到水土不服,目前尚未可知。
2
“過云樓藏書”爭奪戰
時間:6月4日
事件:江蘇鳳凰集團在匡時拍賣以2.162億元競得過云樓藏書。6月11日,北大宣布優先購買過云樓,這消息引發了一場古籍爭奪戰。6月21日,過云樓最終回到江蘇。
點評:“過云樓”事件從經濟層面轉向了文化層面,其中釋放的信號為人們展示了新的市場前景。藝術品作為文化的載體,在經過了過分強調其商品屬性的階段后,進入到強調其文化屬性的新層次,這反映了人們對文化的重視力度逐漸加強。不過過云樓爭奪的背后還反映出了另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仍需行業各方,特別是政府方面的重視。
3
《萬山紅遍》拍價被指虛高
時間:6月3日
事件:北京保利春拍近現代書畫夜場中,李可染的代表作之一《萬山紅遍》以2.9325億元成交。刷新李可染個人拍賣紀錄的同時引起了熱議,拍賣價格被指虛高。
點評:李可染今年無疑憑借《萬山紅遍》紅了整個春拍,拉升了個人市場。藝術品的天價是炒作還是實至名歸終究還需要歷史的考驗。
4
保利等拍賣巨頭出海尋寶
時間:1月至3月
事件:伴隨著國內資源稀缺,拍品征集困難的問題,保利今年斥資3000萬元,啟動包括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16國在內的征集活動。隨后國內幾家大拍賣行,如匡時、嘉德、九歌等亦逐步傾向于向海外征集作品。
點評:大規模斥資去海外征集作品,這對于中國藝術品的宣傳和推廣無疑有著深遠的意義,在保證拍品征集數量的同時還能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但海外征集的巨大成本壓力最終誰來買單,拍品的質量是否能保證、估價是否公平合理、拍品征集之后如何帶回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妥善解決,都是亟待商榷。
5
見拍賣公司保證書祁志龍道歉
時間:4月2日
事件:香港蘇富比春拍中祁志龍《消費形象37號》被藝術家本人稱為贗品,4月14日,蘇富比出具香港少勵畫廊的保證書證明為真品。針對蘇富比的聲明,祁志龍及時給出回應,稱由于他記憶失位,現在可以確認作品非贗品。
點評:藝術家在看到拍賣行保證書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究竟是忘記了還是另有原因。有人認為是藝術家在炒作,有人卻道出了藝術圈內普遍存在的代筆現象。藝術家一方面嚴厲呵斥造假現象,另一方面卻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種矛盾現象背后潛藏的原因估計只有藝術家本人才知。
6
吳冠中畫作預展現場被盜
時間:6月11日
事件:杭州某飯店在舉行2012年字畫拍賣預展過程中,吳冠中的一幅山水畫失竊,價值估計20余萬元。預展當天該山水畫位于監控死角,嫌疑人將畫卷藏起后,11點左右帶離現場。
點評:監控死角只是搪塞安保漏洞的借口。藝術家珍品本來就應該因其稀缺性和珍貴性得到各方的重視。藝術品安全問題屢屢發生,藝術品保險應該越來越被重視,會場的保安工作也應吸取教訓,加強安全管理。
7
楊之光微博打假
時間:4月29日
事件:楊之光發現的42幅贗品,涉及17家拍賣行。為此,楊之光通過女兒楊紅的微博發布贗品信息,提醒藏家注意,事后包括嘉德在內的拍賣行多已撤掉楊之光贗品。
點評:因贗品風波不斷,繼張曉剛微博打假后,又出現楊之光。藝術家權益受贗品威脅的情況逐漸惡化。可恨的是,有些拍行知假拍假,為了利益竟與造假者合作,在損壞作者權益的同時還毀壞了自己的名聲,污染了藝術品市場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