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塊玉都是一部“石頭記”,記錄著一段段的歷史,玉的歷史就是中華歷史的縮影。”是因為出生在幾代藏玉的家庭耳濡目染喜歡玉器,還是本性使然對玉有著特殊的偏愛,抑或是學習繪畫對美玉產生了感情?玉器鑒藏家、中國古玉器研究會會長侯彥成愛玉,更因為對玉的熱愛改變了生活的軌跡。
花之梅,木之竹,石之玉,古人用三種最具代表性的物種表達著一種超越物種本身的文化寄托,然而花草樹木春生秋死,只有玉可以恒久保持,這成為侯彥成喜歡玉的一個主因。
侯彥成年輕時候學習美術,畢業后到廣州軍區話劇團從事舞臺美術工作,上世紀80年代轉業回到地方,90年代沒錢買玉就辭職下海了。“辭職后兩年間什么也沒做,就到陜西淘玉,那時候幾十塊錢甚至幾塊錢就能淘到一塊真玉。”侯彥成回憶說,后來開企業賺了點錢,也都投入到了古玉中,這些年他在古玉上面的花費已經難以計數。在他的中國古玉器研究會辦公室里,侯彥成向記者談起玉器,并拿出收藏的玉器給記者講解玉中文化。
漢時期的玉器是侯彥成最喜歡的,材質好,雕工好,器型漂亮,充滿霸氣。為了對比,他取出漢代的貔貅和明代的貔貅給記者展示對比,西漢國富民強,貔貅尖牙利爪,昂首闊步,充滿了王者風范,但明代貔貅的牙齒和爪子已經非常圓潤,氣勢全無。
“秦朝時候國璽都用藍田玉,其他器物也是由藍田玉制作而成,但原料品質一般不會超過國璽。”據侯彥成介紹,西漢早期之前的玉器大部分是用地方料制作,因為當時絲綢之路沒有打開,和田玉還未曾進入中原。
在2009年倫敦佳士得秋拍中,一件西漢時期的黃玉帶鉤,最終以82.525萬英鎊成交,創下了漢代此類玉器拍賣的最高紀錄。但侯彥成查閱資料發現,從2004年開始,國內同類玉器拍賣的最高價僅為30多萬元,和國外相去甚遠。后來他和港臺收藏家聊天時候討論,國外拍賣玉帶鉤拍的是中國傳統玉文化,但是國內拍的是材料。因為價格不高,導致很多好東西流失到國外,這讓侯彥成感到非常痛心。
為了普及古玉知識,近年來,侯彥成主編出版了與玉相關的系列叢書,他希望愛玉的人在重視玉的材質的同時,更要懂得玉中文化。
侯家幾代均愛文玩,特別是各朝玉器,至侯彥成父親為第三代。其父原為飽學儒生,后棄筆從戎,不僅繼承了傳世之玉器,也繼承了愛玉之精神。戰爭年代,在戎馬倥傯之際,尚能求助于諸親友,使傳世之器競奇跡般保存到共和國的成立。
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其實,這句話的含義并非字面表述的那么簡單。“黃金的價格是一種物質表現,一兩黃金能換多少白銀,能換多少大米,歷朝歷代都有明確的記載。可玉就不一樣了。”侯彥成說。
玉器的歷史幾乎伴隨著文化發展的歷史。從漢代儒家文化成為正統文化后,上至統治階級,下至平民百姓都追求君子之道,玉不再是封建王權的象征,開始成為士大夫的收藏品。所謂的“玉無價”,表示的并不是玉的實際價值,而是玉所承載的文化精髓。
“大部分玉器收藏者往往看重的是質地、造型和工藝,研究者收藏更看重的是玉器所包含的經濟、文化信息,所取的方向不同,玉的價值衡量也就不一樣了。”侯彥成解釋。一塊石器時代的玉石從外觀上看根本無法和清代的玉器相比,一般人看重的可能是清代的選料、工藝,但在專家眼里,它所蘊含的歷史底蘊就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