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考察其概念的歷史邏輯,發現:它本質上為和諧社會的內涵建立了一種樸素的內在規定性。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從經濟基礎的角度來看,正是規避:我國在城市化以及工業化進程不斷拓展的同時,所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由此可見,加快生態水利建設努力營造人水和諧的環境,便是從局部功能上試圖糾正上述偏差。
關鍵詞:生態水利;人水和諧;建設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 (2010)3(c)-0000-00
在我國古代哲學中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考察其概念提出的歷史背景,發現:它本質上為和諧社會的內涵,建立了一種樸素的內在規定性。構建和諧社會的提出,正是規避:我國因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不斷拓展的同時,所產生的一系列負面影響。其中包括:人在改造自然環境時所形成的非理性行為;人與人之間在一定生產關系的作用下,所形成的行為異化。
由此可見,加快生態水利建設努力營造人水和諧的環境,便是從局部功能上試圖糾正上述兩個方面的偏差。在具體探究人水和諧環境的內涵前,需要找出其得以實現的物質載體。基于馬克思經濟學傳統可知:物質的生產決定著物質的消費。因此,遵循這一理論邏輯來考察上述物質載體,發現:人水和諧環境能否實現,植根于人們在生產,進而由生產所決定著的生活,這二者之間是否和諧共存。可見,“加快生態水利建設”這一生產行為,本身也在于滿足上述二者之間和諧共存的需要。
一、人水和諧環境的內在要求
隨著人類步入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上,逐漸拋棄了原有的“二分法”。即,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意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內在要求,則是滿足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人類能否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從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4個環節尋求根據。其中,生產體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后三個環節,則體現為人與人的關系。將這4個環節劃分為人類的兩大活動系統,便是:生產與生活。
綜上所述,人水和諧環境的內在要求可以被理解為:建立起適合人們生產與生活和諧共處的自然環境。
(一)人水和諧環境對生產的內在要求
根據唯物主義原理可知,生產(特別是物質生產),是人類得以生存下去的前提。因此,作為生產單位的企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G—W—G`這樣的資本循環。資本循環在周期性運動上所體現的“資本周轉”能否順利進行,決定于人類與自然之間所發生的能量交換能否順利實現。其中,人類對水資源的耗費,構成了上述資本周轉順利進行的關鍵要素。由此,人類若要建立起代際傳承的生產系統,對水資源的節約必然成為:人水和諧環境對生產的內在要求。
(二)人水和諧環境對生活的內在要求
人類生活的內容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也相應的發生著變化。由古代社會人們為了生存而勞動,到現代社會人們對自身健康、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這一歷史演進,無不建立在人水和諧環境的基礎之上。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拓展的同時,大城市病也逐漸顯現,即:居民用水困難、水資源被不斷污染。由此可見,形成綠色生活方式的激勵,便構成了人水和諧環境對生活的內在要求。
二、內在要求下生態水利建設的目標導向
滿足上文所提出的兩方面的內在要求,除了需要人們在生產與生活領域形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同時,大力開展生態水利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生態水利建設內涵于人在“主體客體化”的同時,實現客體與其周遍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其融合的目標導向,既可以從優化人們的生產;也可以從改善人們的生活方面來解讀。
(一)生態水利建設在生產中的目標導向
對物質生產而言,體現為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在兩大相互聯系著的生產系統中,生態水利建設的目標在分別作用于農業、工業的同時,又實現了對兩大系統歸為整體的目標導向。
1.對農業生產的目標導向。生態水利建設在灌溉、農業用電等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在水資源的分布上極不均衡。面對西北地區,乃至前不久飽受旱災之苦的山東、河南等糧食大省,建立起與自然生態相融合的水利系統,將確保當地的糧食生產,以及我國的糧食安全。
2.對工業生產的目標導向。我國正處于重工業化時期,根據國外發達國家的同期特征,表現為:對水資源、電資源的大量消耗。由此,如何在確保農業生產用水的同時,又滿足工業生產用水需要,則依賴于生態水利建設中對水資源的調節功能。
(二)生態水利建設在生活中的目標導向
上文已經指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居民在對生活內容的理解上也將發生改變。由此,生態水利建設不但為居民提供了水資源,還為居民在閑暇時開辟了生態旅游的好去處。這一附屬功能,顯著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適應了宜居城市、綠色城市構建的內在要求。
三、上述功能導向下人水和諧環境的營造
在建設生態水利的基礎上,實現人水和諧環境的營造。關鍵就在于,遵循生態水利建設的上述功能導向。只有在分別滿足了人們在生產與生活方面對水資源需要,又從整體上實現二者之間的和諧共處,才能最終達到人水和諧環境的營造。
具體而言,在生產決定消費;消費作為生產內在規定的辨證關系下。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之間,應建構起合理的水資源分配比例。該種水資源的配置,就需要生態水利工程中的內在功能來完成。在生產領域,生態水利在營造人水和諧環境中,需要關注農業與工業生產對水資源的需求。在生活領域,生態水利在營造人水和諧環境中,需要從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來著手。物質層面體現在,人們在生活中對水資源的需要,這種需要應界定為“合理需要”;精神層面則體現在,滿足人們在生活中休閑的需要,如,生態旅游項目。
綜上所述,生態水利建設惟有同時滿足了: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中的合理訴求,才能真正營造出人水和諧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羅慈蘭, 侯賢貴. 都江堰水利工程所體現的“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J]. 科技與生活, 2010, (13): 201.
[2] 李虹瑜. 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下對生態危機的思考[J]. 法制與社會, 2008, (30).
[3] 胡惠君, 周未隼. 堅持“以人為本”哲學觀,培養水利科技人才[J]. 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8, 25(4): 25-27.
[4] 張鑫, 蔡煥杰. 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與反思[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 2(5):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