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世紀的我們在庫區流域內水土保持生態工作方面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人為的破壞再加上特定的自然條件相互作用,導致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水土嚴重流失,直接危及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本文深入探討了如何構建良好的庫區水土保持體系,確保庫區及周邊的長治久安,爭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土保持體系;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 (2010)3(c)-0000-00
進入新世紀以來,庫區流域內水土保持生態工作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于人們長期的過度開發利用土地資源,像墾荒、伐木,開礦、修路等等,致使森林植被銳減,土地資源日漸退化。再加上特定的自然條件與人為因素交互作用,造成生態環境日趨惡化,水土嚴重流失?;?、泥石流等此類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直接危及到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并加大了河流的含沙量。因此,構建良好的庫區水土保持體系,不僅能從根本上改善庫區的生態環境,而且還將直接關系到庫區及其周邊的長治久安。這就要求我們“以人為本”,加強庫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建立良好的庫區水土保持體系,爭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要建立良好的庫區水土保持生態體系,就必須在深入了解庫區水土流失的元兇和危害的基礎之上,結合嚴密的組織措施,全面的思想保證與技術保證,以及良好的控制措施,來實現庫區現有森林植被的保護和經營,減少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是庫區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表現,嚴重的水土流失則破壞了庫區居民生存所依賴的土地資源:(1)、土層瘠薄,土地石化、沙礫化,地力衰退,從而不同程度降低土地生產力至土地完全喪失農業方面的利用價值;(2)、洪澇干旱災害頻繁,破壞力逐漸加大;(3)、加大庫區河流的含沙量,抬高河床、堵塞河道、淹埋良田,降低庫區工程效益。并且,水土流失越嚴重,土壤條件就會越差,治理起來難度就更大,因此,治理水土流失刻不容緩。
(二)、構建庫區水土保持體系
從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需要構建有效的庫區水土保持體系。這就要求我們“以人為本”,構建良好的庫區水土保持體系,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水土保持體系的構建策略具體如下:
(1)、建立完備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
全面加強庫區水土保持的監督和管理工作,需要本著以預防為主,優先保護的原則,堅決抵制人為的水土流失。碩大工程造就的庫區水域是用以促進庫區發展的,但同時也帶給庫區生態環境以壓力。工程啟動之初,庫區的城鎮拆遷、開發建設不可避免給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我們需要建立完備有效的監督管理體系,實施三個“加”:加大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監督和執法力度,尤其是在工程之初,努力做到項目的開發建設同水土生態保持工作齊頭并進,最大限度遏制人為的水土流失;加大宣傳保護力度,喚起全民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和水土保持意識,提升生態建設工作的自覺性;加大分區防治的戰略力度,搞好水土保持的區域劃分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通過以上大力倡導并落實貫徹的三個“加”,努力減輕開發建設庫區對相應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盡量避免經濟的發展已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2)、構建庫區水土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如前所述,庫區水土保持工作需要我們高舉并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遵循自然和經濟規律,這樣才能實現庫區的可持續利用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協調。即抓好庫區水土生態保持工作,需構建庫區水土生態安全保障體系,以人為本,以庫區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協調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統籌兼顧庫區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和生態環境大力保護的要求,以庫區生態安全、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切入點,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堅決擯棄傳統的片面治理觀點,分區防治,逐步實現人口、環境、資源協調可持續發展。
(3)、優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建設綜合防治體系
實地考察問題庫區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優化水土保持技術措施。以三峽庫區為例,其地處長江上游,坡陡山高,降雨量大,而大面積的荒山、坡耕地極易被暴雨沖刷,產生嚴重的水土流失,因此這里的耕地質量差,人地矛盾也尖銳。因此,我們在治理時就要審時度勢,抓重點,在庫區實施退耕還林,山上山下統籌布局,控制水土流失,保護以及合理的利用水土資源,結合工程和生物措施,統一生態林地和農業用地,合理配置,步步設防,綜合防治。在改善農業用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穩固庫區農業和生態。
(4)、加大庫區水土生態建設的投入
水土生態保持建設屬于公益事業,政府的力量是薄弱的,需要引導協調,充分發揮民間給政府組織、團體的力量,在生態建設中有所貢獻。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以及公眾參與機制。在國家對水土生態投入的大背景下,積極調動公眾參與到生態環境的監管和建設工作中來,鼓勵企業、組織或以實際行動興辦環保產業,或投資生態保護。另外,抓緊制定相關生態補償政策,保障對庫區生態建設進行長效投入。政府聯合全民參與庫區水土生態環境的治理,無疑可以加快治理庫區水土流失的力度和速度。
(5)、大力開展水土保持監測體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硬道理。一方面,這就需要加大先進科研成果不斷被推廣,并積極引進國外優良的技術,致力于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我們在認真總結庫區水土流失類型,優化治理模式和使用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推廣、示范。另一方面,就不可避免依據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加大與科研機構合作,對當前社會關注的突出的矛盾問題進行科技大攻關,有的放矢。狠抓水土保持監測工作,建立相應的檢測體系,及時了解水土流失的動態信息,提高管理的技術水平。
建立切實有效的庫區水土保持體系,需要以上的五大策略作為支撐,這也是我國庫區水土保持多年實踐經驗的寶貴總結:庫區水土保持監管和監測體系、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優化治理措施、統籌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投入等等。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時若能真正的進行貫徹落實,相信定能保障庫區及周邊的長治久安,爭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百順.對水土保持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 2011(7)
[2]廖純艷.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防治的實踐與發展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