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圍繞本科生參加科研工作的感受,以本科生的視角,從幾個方面介紹了研究型教學模式帶給尚處于本科學習階段學生的影響和收益。
關鍵詞:本科生科研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3(C)-0000-00
我國傳統動物醫學教學多以系統講授式為主體,針對醫學教育的特點,國外主要推廣“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理念,我國的教育體系與國外不同,學生多、教學資源少,國外的一些教學理念在中國普及尚有一定難度[1]。結合我國高等教育的實際情況,為了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我國在繼承傳統教學優點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教學理念,提出了建立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型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是指融合學習與研究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研究型教學模式應含有兩個基本的內容:其一是以研究為本的學習模式為基礎的教學過程;其二是學習過程與研究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研究型教學模式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筆者就本科動物生理學教學中采用研究型型教學模式的啟發作簡單介紹。
一、理論與生活結合,提升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興趣。
適當聯系日常生活,會使學生感到生理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產生親合力[2]。例如講呼吸時胸廓體積的變化,讓學生親自做呼吸運動來感受胸廓體積的變化,理解平靜呼吸時吸氣是主動的,呼氣是被動的這一過程。臨床案例也是我經常用到的素材,例如講解影響組織液生成的幾種作用力時,聯系各種組織水腫的實例;講解血壓的神經體液調節時,聯系臨床上的各類抗高血壓藥物的作用機理等等,這些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培養學生對生理現象思考的習慣,以及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現有的理論知識都是昔日的科學實驗結果,在講授這些知識時,并不是局限于知識本身,而非常注重引入科學發現的過程。例如第一個激素促胰液素的發現,第一個神經遞質乙酰膽堿的發現等等,這些鮮活的科學故事不僅讓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習到科學的思想方法,領悟科學精神。
二、壓力變動力, 拓展視野
對于不是很了解科研過程的本科生,想要做出一定的成績,壓力是不言而喻的。這就要求在課余時間里抓緊時間學習除了平時課程要求以外的知識。實際上,這種壓力促進了學生更加合理安排時間的能力。例如,學習使用一些科研中常用的電腦軟件,比如endnote,SPASS等,盡管并不精通, 但還是很好的拓展視野。動物實驗的裨益則更是突出,涉及到了組織學、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等理論。這些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生需要利用節假日、寒暑假以及平時發揚釘子的精神, 擠時間學習的。盡管其中的有些知識以學生現在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還難以全部掌握,但一些主要的或者常用的實驗方法和原理在頭腦中已經逐漸形成了概念,這無疑對于以后的學習工作大有好處。大多數大學生表示參與科研活動促進了專業學習,表現為擴大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獲得了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機會,從中不僅可以對本專業的某一方面內容有更系統的了解,而且可以涉獵很多專業以外的知識
三、科研工作加深了專業知識的認識
變革性的創新精神在新進入實驗室的學生頭腦中還很稚嫩,實驗技巧和經驗的缺乏也成為本科生進入科研必須面對的問題。減少這種理論與實驗的斷檔正是讓本科生從事科研工作的初衷。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著用合理的理論知識來解釋實驗現象,并且利用理論知識嘗試來解決一些實驗的問題。比如影響血壓的因素分析中,讓學生親自設計實驗,來總結不同藥物對于實驗兔血壓的影響。實驗結束后,學生對于課本上生澀的理論理解的也更加透徹了。研究型教學的過程也區別于常規生理實驗課。常規實驗課多少有上課的性質。每次實驗課之前要預習實驗內容,內容多是重復講義上的指導。這樣做對于一些很經典的實驗確實有好處。但由于時間所限,很難有靈活的想法,并且實驗結束后也未必真正理解為什么。在自己做科研的過程中學生精心準備實驗方案,需要知道預期結果如何,為什么會這樣,腦子里會生出很多個為什么,而這些都需要他們獨立查找資料逐個解決。科研過程教會了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四、提高動手能力
實驗需要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成敗的關鍵卻在實驗的操作。首先要在實驗前做好充分準備,把所需的實驗器材和材料準備好,到真正開始動手實驗時就不會因為缺少而手忙腳亂,必要的時候,需要做預試驗,不熟練的操練可能會影響到實驗效果。手術操作過程要準確把握手術部位,掌握準確的操作方法,要膽大心細。當實驗當中遇到可能被卡住無法繼續進行下去的時候,保持平常的心態,不放棄,多找原因。當發現課本的知識還不足以支撐實驗所需時,學生就需要查閱資料和咨詢老師,直到解決了問題為止。真正的做到了自主學習,靈活運用知識,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有時會在實驗過程中出現由于實驗記錄和標記不明確而無法區分實驗樣品的情況,給后面的數據分析造成很大麻煩。該生從中吸取教訓,后來養成了隨時隨地,完整詳細地做好實驗記錄和實驗樣品標記的習慣。
五、感想
研究型教學使教學科研相得益彰,提升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授之以漁、啟發式、自主性學習增強了學生創新性思維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有一定科研素質的課程教師才有可能自覺地把科研意識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也才有能力營造出研究性學習、創新性思維的氛圍,提高自身的素質。但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建立,也對教學管理模式和教學運行機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內高校大多數課程采用的大班上課的方式,難以讓所有的學生有很多機會參與其中,有關創新性能力的培養也難以實施[3],對學生的考評也是一個難以量化的問題。再次,教師評價制度不利于研究型教學。研究性教學與傳統的教學相比,教學難度加大,教學方式多樣,教學內容不同于傳統的教材,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雖然有些教師知道教學與科研可以相互促進,但是在以科研成果為主要標準的評價制度下,教師還是傾向于科研工作。為了鼓勵更多科研水平高的教師投入到研究型教學中,學校必須創立公正合理、鼓勵參與的教師評價制度,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徐芳,王俊. 生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比較[J]. 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1,1:82-83.
[2] 胡志紅,胡詠梅,孟黎. 多種教學形式結合 提高生理學教學效果[J]. 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09,31 (4):183-184.
[3] 姜建蘭,彭聿平. 生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探討[J] .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9 (5) : 49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