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算胡溫十年的執政業績,其中最有底氣、最值得炫耀的應該就是“三農”領域的成就了。有人用“三農”的黃金十年來概括,甚至不吝以“亙古未見”這樣的頂級贊譽。的確,在2004年以前,尤其是2000年以前,因分稅制造成的基層財政虧空,地方政府不得不靠苛捐雜稅壓榨農民,農民叫苦不迭。以李昌平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疾呼為代表,“三農”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大難題。現在農民上訪多是為土地拆遷,那時則多是因為農民負擔過重。那幾年,糧食生產不斷下滑,農業結構調整緩慢,農業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增長連年緩滯而負擔沉重,農民進城務工壁壘森嚴且工資多年不漲,“三農”問題大有積重難返之勢。
2004年,“三農”問題出現重大轉機,中央政府啟動了減免農業稅的歷史性舉措,原計劃用5年時間全部免除,但當年就有財政條件較好的地方全部免除,其后用了3年時間,全國免除了存在2600年的皇糧國稅,一時為世人所津津樂道。此后中國全面轉入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歷史時期。
數成績,備感驕傲
從2004到2012年,黨中央、國務院連續發布9個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做出了“三農”領域應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
得益于農業補貼制度和全面取消農業稅等惠農助農政策,我國糧食生產取得歷史罕見的“八連增”,農民收入實現了歷史上首次“八連快”。據統計,2004年~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的增幅超過6%,年均遞增8.6%;糧食產量由2003年的8614億斤,增長到2011年的11424億斤,8年總增幅為32.6%,2007年~2011年連續五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億斤。算上2012年的冬小麥產量繼續增收,我國糧食生產實際上已經實現了“九連增”。
2003年至2011年,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622元提高到6977元,增加了4300多元,平均每年增加54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速達到7.9%。
總結“三農”領域的十年發展,我們可以概括出很多成就,而這些成就的取得,則得益于八個方面政策的全面實施。
第一項政策,廢止農業稅條例。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以后,中央政府審時度勢提出從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同時取消4項稅收,包括農業稅、農業特產稅、牧業稅、畜禽屠宰稅。取消農業稅后,全國農民每年減輕負擔1335億元。
第二項政策,農業補貼。2004年,中央出臺了3項補貼政策,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對農民購買良種進行補貼,對農民購買農機具進行補貼。后來由于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又出臺了第四項補貼政策,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進行綜合補貼。2004年,中央下決心把糧食風險基金的一半拿出來,用于給農民發放直接補貼,分三年時間,將151億元補貼給農民。以后,每年再逐步提高補貼的標準。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的支出已經超過1400億元,這些錢都是直接發到農民手中的。
第三項政策,完全放開糧食市場的流通,同時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即如果糧食上市時市場價格低于政府公布的價格,國家的糧食儲備部門就要以不低于政府公布的最低價收購糧食。這樣,收購到一定程度,市場流通的糧食減少,市場價格就會提高,國家再停止收購。
第四項政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投入。2004年~2011年,全國解決了3億多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擴大有效灌溉面積7000萬畝,新增農村沼氣用戶3000萬戶,新建改建了約270萬公里農村公路,全國97%的鄉鎮和84%的建制村通了瀝青水泥路,改造農村危房460萬戶,農村電網改造、降低電價惠及廣大農民。
第五項政策,農村義務教育免費。目前,農村基本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不僅免除學生的學雜費,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的課本、教科書都由政府免費提供。
第六項政策,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現在,農民自己交60元,政府補240元,農民的醫療保險每年就可達到300元的標準。按照這一標準,加入“新農合”的農民住院的各項費用報銷比例可以達到75%。國務院規定,最高報銷額不能低于當地農民上年人均年收入的8倍。同時,明確規定,最高報銷額最低不能低于6萬元。
第七項政策,在農村建立全面覆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國從2007年開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11年年底,全國有5300萬左右的農民納入到這個體系,每人每月實際發放86元。
第八項政策,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從2009年開始在農村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第一年覆蓋率達到15%,2010年覆蓋率已經達到30%,今年底要實現全面覆蓋。
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實施,我國逐步織就了全國億萬農民“上學不繳費、看病能報銷,生活有醫保,養老也放心,買家電農機國家還給補貼”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政策保障網。
亮問題,幾多揪心
成績要說夠,問題要說透,農村取得的這些成就固然可喜,但存在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前述政策的實施,無外乎給農民減負和增加財政投入兩種,其實說到底都是國庫資金的投入,而十年前甚至過去的幾十年,農村凋敝、農民悲苦的現狀,同樣跟財政有關。農村的興衰,跟執政者是剝奪農民還是補貼農民密切相關,而這些政策的決策和實施的過程中,農民基本上是缺席的。
在振興農業,幫助農民增收方面,沒有錢當然不行,但除了錢,農村和農民還缺什么?毫無疑問,農民最缺的是權利,他們沒有對土地的支配權,沒有對縣鄉兩級公共事務的發言權,也沒有自由進出城市的遷徙自由權。這些權利的缺失,使得“三農”事業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埋下了眾多隱患,而這些隱患的存在,嚴重威脅著中國城鎮化的進程,也威脅著基層政權的穩定,如果不盡快解決,農村已經取得的改革成果便存在著喪失的危險。盤點“三農”問題的隱憂,起碼還有以下幾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善。
農民對土地的支配權。農民享有對土地的絕對支配權,這是一切土地改革和基層改革的起點。農民對土地的占有、支配、使用、收益的權利,是土地流轉、資產入股、合作農業的基礎,也是反抗各種特權集團侵犯的根本保障。而現實中的基層政府出于政績、土地財政、利益驅動等多種因素的考慮,以公共利益的名義,利用土地限價、強征強拆等種種手段,從農民手里搶地,造成了層出不窮的征地悲劇。未來的農村改革,要朝著廢除現有土地征收制度的方向努力,一切征收、征用、買賣農地的行為,必須征得農民的完全同意,不能以任何借口(包括以公共利益為借口)強征、強占農民土地。
農民的自由遷徙權。由于城鄉二元結構和身份不平等制度的存在,農民在就業、進城、社保福利、教育等眾多民生領域都無法得到平等對待。戶籍制度的存在使農民的遷徙自由權受到極大限制。其實,近些年的農村繁榮,跟飄蕩于城鄉兩端的農民工的貢獻密不可分,他們在城里工作,但把大部分錢花在農村,把青春奉獻給工廠,卻無法在城里落腳,成為無處棲身的一代人。未來十幾年,農民工能否享有市民待遇,我們能不能通過創造各種條件吸引他們留在城市,不僅僅關系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更是關系社會穩定的大事。
農民的基層自治權。隨著農民權利意識的覺醒,以及農村可支配資源的增多,農民對基層事務的參與愿望逐年增加,基層民主的作用日益凸顯。但這些年村委會選舉的現狀不容樂觀,賄選、操縱選舉、選舉走形式等問題嚴重。更為深層的問題是,如果選舉還限制在村一級,鄉鎮長和區縣長選舉不動的話,村里的兩委矛盾以及上下級矛盾就無法解決。基層民主自治出現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就不奇怪。
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民生投入的增加,很大比重是來自賣地的收入。而這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知道,農村勞動力是“386199”(婦女、兒童、老人)居多,實際上,現在的情況更加糟糕,婦女、兒童隨青壯年勞動力一并進城的情況正在不斷增加,農村的老年化、空心化更加嚴重,而以返鄉務工青年、返鄉大學生為主體的年輕人才應該是未來農村的勞動力主體,未來我們怎樣吸引這些人扎根農村,仍是一個長期課題。
展望未來,我們能否鞏固已有的改革成果,并將改革推向深入,其實跟上述幾個根本問題的解決息息相關。
(本文引用了魏延安、陳錫文、李昌平等學者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