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全球經濟的增長乏力,作為世界主要貿易逆差國的美國希望能通過對其主要貿易伙伴進行施壓,來改善自己的貿易逆差。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一直以來都是美國進行敦促的對象,并且還有愈演愈烈之勢。本文通過分析中美貿易結構得出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改變中美貿易的基本面,美國推動人民幣升值并不是簡單地出于貿易赤字的考慮,而是暗含其他的目的,若人民幣過度升值,中國經濟長期必將會步日本后塵,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將會縮短。從而得出人民幣應長期保持目前匯率水平的結論。
【關鍵詞】 人民幣匯率 中美貿易 升值
1. 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美貿易差額
從1994年到2005年的中美貿易順差由74.91億美元擴大至1141.74億美元,而這期間人民幣是在穩步升值的。但是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帶來預期的結果,順差反而增加了。在2008-2009年時由于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中美貿易逆差才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可是即便如此,順差水平在金融危機之后仍然維持了較高的水平。人民幣升值為什么沒有解決中美貿易順差的問題呢?人民幣匯率在中美貿易問題中并沒有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中美之間貿易的問題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應該從宏觀的角度去考察。
2. 中美貿易逆差的結構及原因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就總量而言,人民幣匯率并不是中美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應其他方面考慮。在1996-2009年間,中美貿易逆并不是在所有貿易產品中都呈現出逆差的,大體來看在飲料與煙草[1類]、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2類]、動植物油、脂與蠟[4類]、化學及相關產品[5類]等4大種類商品上美國對中國是保持貿易順差的,而其它6大種類商品中國對美國保持貿易順差。美國的貿易順差主要體現在非食用油原料(燃料除外)上,累計約為954.72億美元。而中國對美貿易順差則集中體現在原料制品、機械與運輸設備及雜項制品(家具、服裝服飾、鞋類及小商品)上,總計21608.72億美元,約占中美貿易逆差的102.2%。若沒有這3個大類的話,那么中美貿易對美國來說就將是逆差。進一步分析貿易商品的構成,在中國對美國逆差的商品中,主要就是非食用油料(燃料除外),而這一大類包括生毛皮、油籽及含有果實、生橡膠、軟木及木材、紙漿及廢紙、紡織纖維及其廢料、天然肥料及礦物(煤、石油及寶石除外)、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及其他動、植物原料等10個子類,其中(2009年)逆差主要表現在油籽及含油果實和金屬礦砂及金屬廢料上。
而中國對美貿易商品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機械與運輸設備及雜項制品,主要包括:鋼鐵、家具、服飾、鞋帽等,都是屬于勞動密集型及資源易耗型的產業,是美國產業結構升級后轉移到我國的產業。人民幣升值若對這些行業有重大影響的話,那么中美貿易的逆差就會得到根本的解決。但是事實是否如此呢?自2005年匯改到2008年以來,三大類產品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是在不斷增加的,即使在2008年后美國經濟不景氣,順差雖然有所回落但是依然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這主要是由于中國生產要素成本低、工人勤勞、國內規模經濟和良好的基礎設施,雖然人民幣升值會帶來人工成本的提高,但是人工成本的提高相對而言并不明顯,就算人民幣快速升值,仍然不能拉近中美兩國競爭力的距離。
3. 結論及政策建議
人民匯率低是由于勞動力成本低而造成的,美國之所以要求人民幣升值,主要是有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經濟利益,擾亂人民幣匯率,一直是美國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長期目標。人民幣一旦被人為地抬高,那么此過程必定有大量的熱錢涌入中國境內套取人民幣:通過低價買入,高價賣出,進行套利。可是人民幣終究沒有達到那么高的價值,必定會回落到其實際價值水平。此時,熱錢已經帶著從人民升值中獲取的巨額收益,瘋狂地出逃。而中國此時留下的只不過是千瘡百孔的金融體系。另外就是美國要維護經濟霸權地位不容動搖,2010年美國財政赤字為1.3萬億美元,如此巨大的財政赤字,美國最終只有通過印發鈔票來進行抹平,而這必須通過對外貿易赤字和對外投資途徑把美元作為儲備貨幣進入世界流通。美國通過貿易赤字將競爭對手納入依賴其市場、受其支配的經濟控制體系之中。所以說貿易赤字是作為美國的一項基本政策執行的,要其改變很難。
其次是政治目的,由于意識形態上的差異,美國一直不能容忍中國的崛起,千方百計地想遏制中國,這是一個長期不變的戰略。美國自從蘇聯解體之后,就一直是全球無可爭議的唯一霸主,為了維持這一地位,美國自然會利用各種手段對正在崛起的國家進行打壓。日本的“廣場協議”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日元大幅升值,而日本的生產力水平又跟不上升值幅度。日本經濟陷入了停滯的狀態,近20年一直不景氣。人民幣升值過快的話,從長期來看中國的崛起可能會中斷,持續時間也不會像預計的那么長。
而從中國來看,人民幣升值應當怎樣來理解呢?曾經有學者提出“人民幣升值有益”論認為人民幣升值有利于產業升級,有利于增加內需,有利于消除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風險。可是這樣的論點在現實當中缺乏基本的佐證,在過去100多年的經濟史中,無法找到本幣升值成就本國經濟發展的實例,反而反面例子倒是不少,例如日本,“廣場協議”之后,日元升值,資金由貿易部門流向非貿易部門,比如房地產,這造成了日本房地產泡沫的形成。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是長期的,短期內由于中美貿易存在結構性的互補關系,中美貿易基本面不會改變。人民幣升值短期內會使中國的一部分產業成本升高,但是在中國豐富的人力資源面前,這種上升幅度是無法短期內彌補中美事實上的成本差距的。同時人民幣升值也會使美國的高科技產品相對以前更加便宜,但是由于美國對華的高科技產品的貿易限制,中國不可能從美國進口大量所需要的高科技產品。所以短期內人民幣升值無法扭轉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但是從長期來看中國正在步入老齡社會—未富先老,中國的人口福利終將會耗盡,人民幣的升值會加速這一過程,中國的經濟發展會因此而陷入到停滯當中。中國目前的勞動力成本已經與新興市場國家非常接近了,現在已經出現了制造業由沿海向內地的轉移,向諸如孟加拉國、越南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期會縮短。人民幣升值問題從中國的國家利益來看,筆者認為應當保持目前的匯率水平,不應該繼續升值,特別是要抵制住來自美國的壓力,美國的目的并不單純,并不是簡單的貿易赤字問題。若迫于美國的壓力進行升值,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終結。
參考文獻:
[1] 彭紅楓.人民幣升值能否減少美中貿易逆差[J].國際貿易問題.2010.第6期.3-10頁.
[2] 夏先良.中美貿易不平衡、人民幣匯率與全球經濟在平衡[J].國際貿易.2010.第7期.11-21頁.
[3] 周宇.中美匯率之爭的三個核心問題[J].世界經濟研究.2010.第10期.10-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