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關稅壁壘以及傳統的非關稅壁壘逐步被取消后,西方發達國家采取了形式多樣、且更為隱蔽、更難應付的綠色壁壘。目前綠色壁壘正在成為國際貿易領域一種新的主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本文將探討綠色壁壘的成因,特點,表現形式并結合我國農產品生產及出口現狀,探討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以及我們應采取的應對措施。
【關鍵詞】 綠色壁壘 農產品出口 影響 應對措施
引言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進口國政府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綱,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通過頒布復雜多樣的環保法規、條例、建立嚴格的環境技術標準和產品包裝要求,建立繁瑣的檢驗認證和審批稅、實行環境構想制度,以及保證環境進口稅方式對進口產品設置的貿易障礙。在WTO框架下,綠色壁壘主要涉及《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和《動植物衛生檢疫協議》。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烏拉圭回合談判的結束和WTO的成立,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使國際貿易競爭更加激烈。由于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逐漸被防范和取消,西方國家采用一些新的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本國利益。當前環境問題引起了世界廣泛關注,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逐漸覺醒和加深,在此背景下,發達國家以環境保護和保障人身安全及健康為由,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使得外國產品無法進口或進口時受到一定限制,成為國際貿易活動中的“綠色貿易壁壘”。
當前常見的綠色壁壘有綠色關稅和市場準入制度,“綠色反補貼”、“綠色反傾銷”,強制性綠色標志(簽),強制要求ISO14000認證,綠色包裝,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等形式。這些形形色色的綠色貿易壁壘成為西方發達國家貿易保護的新利器。
1. 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綠色壁壘正在成為一種主要的非關稅壁壘,對世界貿易產生著重要影響,雖然其并非只針對中國或只針對某一個領域,但對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對部分農產品的影響尤為重大。
1.1綠色壁壘提高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成本,降低了國際競爭力。中國農產品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廉,農產品具有一定的價格優勢。但是近年來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農產品往往難以達到標準; 另一方面,我國的農產品出口企業為了獲得國外綠色標志要支付大量的檢驗、測試、評估、認證申請、標志使用等間接和直接費用,致使我國出口農產品成本大為增加;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對我國出口產品征收綠色關稅,同樣使我國農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喪失價格優勢。
1.2嚴格的技術標準直接限制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發達國家在實施綠色壁壘的過程中,憑借其較為成熟的科學技術優勢,通過立法等形式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處理等方面都制定嚴格的標準,部分中國農產品因技術達不到要求而無法進入國際市場,被直接排除在進口國的國門之外。
1.3苛刻的環境標準削弱了我國農產品的傳統優勢。對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的要求不斷強化,而中國農產品目前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如中國的花生產量本來居世界首位,但是近幾年來卻因為黃曲霉素含量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而導致出口量下降;茶葉、蜂蜜也因為含有污染物質或農藥殘留超標導致出口下滑。日本和歐盟都是重要的茶葉消費國,近年來他們相繼實施更為苛刻的標準,包括生產過程標準、衛生標準、農藥殘留等。有的國家甚至還對我國出口的茶葉實行雙重標準。
1.4嚴格的綠色衛生檢疫制度阻礙了中國農產品進入國外市場。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而又繁瑣的衛生檢疫制度,而且利用WTO協議中關于環境問題規定的漏洞打擦邊球,實行貿易歧視。如美國要求進入該國的禽肉必須來自于經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認可的國家和廠家。FSIS首先要對出口國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其他書面材料進行評估,重點審核和評估污染、疾病、加工、殘留及守法經營等5個關鍵領域及檢驗系統。只有被判定其檢驗系統和美國的基本等同,該國才可獲得向美國出口禽肉的資格。其次,FSIS還要對進入美國市場的禽肉及其包裝標簽進行認可,標簽必須用英文印制。
1.5在綠色壁壘給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諸多障礙和不利因素的同時,也有其客觀上的積極意義。在克服應對綠色壁壘的過程中,促進了我國加快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產品質量;促使我國出口農產品標準不斷與國際標準接軌,從長遠來看有助于提高國際競爭力;有利于我國企業加強環保意識,發展生態農業,保障我國人民及進口國民眾的食品安全及身體健康。
2. 綠色壁壘的特點
通過分析綠色壁壘的多種表現形式及我國農產品出口近年來遭受綠色障礙的實例,可以看出其主要特點:
2.1形式上的合法性。西方發達國家的環境立法、技術標準以及一些重要的國際條約和文件的相關規定為綠色貿易壁壘披上了合法外衣。
2.2手段上的隱蔽性。種種綠色壁壘借環境保護之名,依托嚴格繁瑣的檢驗技術和標準,與傳統的非關稅壁壘措施相比,具有更多的隱蔽性,不容易引起貿易摩擦。
2.3實施的不平衡性性。西方發達國家無視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情況,以其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提出過高標準,把發展的不平衡導入國際貿易領域,并不斷調整提高其環境技術標準,使得綠色貿易壁壘的影響呈現出不斷加劇的趨勢。
2.4涉及內容的廣泛性。綠色保護的內容非常廣泛,范圍包括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工業制成品;涵蓋資源環境、動植物與人類健康;涉及到商品生產、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等等。
3. 需采取的應對措施
作為一個頻遭各種綠色壁壘的農業大國,中國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應對,提高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和企業都應該積極發揮各自的職能,共同努力。
第一,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發展環保農業。調整農產品生產方式,應用高新技術,由分散生產向綜合產業化生產轉變,形成標準化的規模生產;其次,發展綠色環保農業,農業生產者應樹立綠色環保觀念,引用科學的生產技術,維護生態平衡。
第二,建立我國的綠色壁壘預警機制的同時,深入研究發達國家的環保立法和貿易措施,做到知己知彼;在發生農產品貿易摩擦時,能熟練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和國際多邊協定中貿易與環境條款的談判,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盡快培養一批有關WTO的研究和談判專門人才。
第三,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推行ISO14000國際標準和實施無公害的認證工作,縮小與進口國環境法規和環境標準的差距。加強與主要貿易伙伴和國際組織的環境技術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環保標準的制訂,進一步加強環境標志認證機構建設,盡快實現國際互認。
第四,拓展我國農產品的對外出口范圍,開展多國營銷、綠色營銷。我國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應考慮尋找新的市場,將農產品的出口范圍擴大到發展中國家,盡可能避免發達國家的故意刁難,擴大出口。在進行農產品貿易時,樹立綠色營銷理念,采用先進技術進行生產、加工、包裝、運輸農產品。
第五,企業可以積極嘗試“走出去”策略。中國出口農產品企業可以通過獨資,合資,技術輸出,勞務輸出等形式實現跨國經營。通過在外國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利用當地的技術,土地和資金,就地生產、加工、銷售農產品,有效地繞開綠色壁壘。
參考文獻:
[1] 史明燦,農產品出口如何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當代經濟》2008年第03期.
[2] 曹芳萍,蔡基松,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中國農墾經濟》2003年第4期.
[3] 吳宗金,中小企業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與思考,《經濟論壇》,2005年第11期.
[4] 陳志,綠色貿易壁壘對農產品貿易的影響與法律對策,《糧油加工》2009年第6期.
[5] 張錫嘏,《外國技術性貿易壁壘及其應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1日.
[6] 王學真,中國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2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