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是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舉措。為此,本文闡述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討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的實施辦法。
【關鍵詞】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清產核資 賬務清理 登記臺賬 實施對策
1.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幾年,在城市化、工業化發展的強勁推動下,村級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下簡稱“三資”)管理。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資基礎,是農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清產核資是規范“三資”管理、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客觀需要,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推動農村經濟科學發展的重要舉措。
農村“三資”管理總體是好的,但仍有少數地方存在登記不及時、不全面,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致使資金使用混亂、資產處置隨意、資源發包暗箱操作等問題時有發生,影響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2.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的實施辦法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工作的實施,首先要全面摸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等情況,明晰資產權屬,健全資產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底數清晰、權屬明確、經營高效、管理民主、監督有力的“三資”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
其次要弄清楚清產核資的范圍是:屬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包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擁有的現金和銀行存款等貨幣資金;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興建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礎公益設施以及農業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長期投資、短期投資、材料物資、應收款項等資產;屬于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園地、草地、四荒地、水面、宅基地等資源。具體工作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清查核實集體“三資”。以會計核算資料為基礎,先賬內、后賬外逐項進行清查核實,全面清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集體所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摸清集體“三資”的存量、結構、分布和運用效益等情況,進行賬實、賬證、賬賬核對,確定盤盈盤虧情況。
(2)界定權屬,建立臺賬。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的規定,對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的所有權歸屬關系進行確認。在全面清查核實和權屬界定后,按類別建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臺賬,及時反映增減變動情況。
(3)建立健全“三資”管理制度。針對清產核資工作中發現的主要問題和薄弱環節,建立健全有關規章制度,完善集體資產經營和管理方式,推行集體資產資源經營與處置招投標制度,規范資產、資源的流轉程序,強化財務公開和審計監督,全面實行“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以規范“三資”管理、防止資產流失和資源浪費,確保資產保值增值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在資產清查過程中同時要注意以下五方面:
①賬務清理。按照有關會計制度核算要求,確保各項收支業務、資產、負債完整準確入賬,保證賬賬相符、賬證相符,編制清產核資基準日的各類會計報表及明細表。
②“三資”清查。逐項清理所有貨幣資金、應收及預付賬款、對外投資、存貨、固定資產和賬外資產、資源,做好有關抵押、擔保等事項的清理。同時梳理資產、資源的承包租賃協議、合同,整理債權債務發生的有關書面證明資料。
在清查盤點過程中,要充分依靠干部和群眾,重點對固定資產和資源性資產進行清查盤點。對固定資產要以賬面數為基礎,賬內賬外相結合,逐筆逐項盤點;對資源性資產,以保存的歷史資料為基礎,采取實地查看與重新測量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盤點。對清查中遇到的問題,要按照尊重歷史與民主決策的原則,集體研究處理。對有物有賬的固定資產,按原值登記;對有物無賬的固定資產或價值不清的其他資產,由集體經濟組織討論確定評估價值,也可聘請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認價值;對報廢、有賬無物的不實資產,由經聯社(居委會)清產核資實施小組擬定處理意見,經公示群眾無異議后,列為報廢和盤虧資產;對權屬不清、存在爭議的資產、資源,由經聯社(居委會)清產核資實施小組擬定處理意見,經公示群眾認可的權屬暫時予以登記,同時上報上級清產核資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處理,待權屬明了后,再作調整。
③核實。重點核實“三資”數額、權屬、臺賬與實物、處置與管理等情況,做到數額無誤、產權明確、現狀清楚。
④公開公示。經社區事務監督委員會、社監會核實并予以確認后,經聯社(居委會)清產核資實施小組應及時將資產核實的初步結果在村務公開欄中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于10天,并保存好相應的影像資料。
⑤結果確認。公示期滿無異議或異議問題已予解決的,按照有關規定,召開社員(居民)會議或社員(居民)代表會議,對集體“三資”清理結果進行確認。
再次是資產資源登記階段。在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資產權屬的基礎上,會計委托代理中心要依據市批復的清產核資結果,分類設立各經聯社(居委會)“三資”管理臺賬,主要內容包括:資產資源的名稱、類別、數量、計量單位、使用狀況、所處位置、保管人等。實行承包、租賃經營的,還應當登記承包、租賃單位(人員)名稱,承包、租賃期限,承包費或租賃金及收交情況等。土地承包合同單獨建立農村土地承包臺賬。
最后,完善制度階段。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研究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實現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民主化。
(1)定期清查制度。定期進行資產清查,重點清查核實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各種資源以及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做到賬實、賬款相符。
(2)完善資產資源評估制度。集體經濟組織以招標投標方式承包、租賃、出讓集體資產,以參股、聯營、合作方式經營集體資產資源,集體經濟組織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設等,應當進行資產資源評估。四是建立完善資產資源經營制度。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資源實行承包、租賃或出讓經營的,要實行公開協商和招標投標。加強合同履行的監督檢查,公開合同履行情況。集體經濟組織以參股、聯營或合作制經營的,要定期對集體資產的使用、維護和收益進行檢查,確保集體資產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3)建立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加強對財務預決算、收入管理、開支審批、債權債務管理的規范和監督,落實民主理財規定。
(4)資產資源經營制度。集體經濟組織資產資源實行承包、租賃或出讓經營的,要實行公開協商和招標投標。加強合同履行的監督檢查,公開合同履行情況。集體經濟組織以參股、聯營或合作制經營的,要定期對集體資產的使用、維護和收益進行檢查,確保集體資產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5)“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制度。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全面推行“三資”委托代理服務制度。建立“三資”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將集體經濟組織的“三資”全部納入委托代理服務中心統一管理、建賬核算。不斷完善委托代理服務工作機制,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盡快更好的使資產優勢轉變為資本優勢,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的資產性收益,真正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