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情況,分析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新型 農村 養老保險 制度
中國從2009年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以來,以鄉鎮為重點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障力度不斷加強、覆蓋面不斷加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但在這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因此,研究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實施過程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
1.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主要實施辦法
1.1參保對象和養老金領取條件
年滿16周歲以上(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具有長沙縣農村戶籍的村民均可參保。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均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1.2繳費標準
基金籌集分為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個人繳費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個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繳費檔次,多繳多得。政府對參保人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30元,每提高一個繳費檔次,縣級財政補貼就提高5元。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的殘疾人,長沙縣人民政府為其全額代繳納養老保險費,對五保、低保、殘保人群補貼80%。
1.3待遇水平及調整機制
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目前為每人每月55元,試點實施時長沙縣縣財政給予配套補貼每人每月5元。個人賬戶養老金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變動等情況適時調整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1.4個人賬戶管理
黃興鎮參保農民在指定金融機構設立個人銀行賬戶,個人繳費及利息收入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各級政府對參保人的繳費補貼,也全部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金額不允許提前支取,可繼承和轉移。
1.5基金管理與基金監督
新農保基金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單獨記賬、銀行領取。個人賬戶基金實行省級集中運營管理,納入省級財政專戶。
新農保經辦機構和村民委員會每年在行政村范圍內對村內參保人參保繳費和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財政、監察、審計部門按各自職責實施監督,嚴禁擠占挪用。
1.6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
據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為70%,2010年為90%,2011年為98%。
2. 農民新型養老保險問題分析
通過走訪調查,筆者發現該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些許問題,這些問題在全國具有較普遍的代表性。
2.1農民對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認識不足,參與積極性不高
據我們實地調查統計,截止去年,大部分農村老人都是靠家庭贍養,而靠退休金、集體供養及住敬老院的老人只占據其中一小部分,家庭養老仍然是居民養老的主導模式。這與中國傳統養老觀念、及養老保險力度不夠息息相關。現行養老保險按年支付,村民基本上選擇每年100元/人的投保檔次,政府補貼30元,這遠遠不及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根本起不到養老的作用。
2.2收入差異,影響養老保險的保障效益
從對村民調查訪問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沒有入保的農戶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相比保障需要來說,近期的生存需要顯得更為迫切。就現行的保障方法而言,政策優惠的長久性與持續性,對于中高收入農民,他們關注的以后老年生活情況,比較與之相適應,然而對于低收入農民,他們更關注于眼前的生活狀況,參保積極性不高;就保障水平而言,對于中高收入農村居民,保障水平較低,無法徹底保障他們生活。對于有些低收入農村居民,困難地區,金額起點較大,持續的繳納存在問題。但是對于特困農民、重度殘疾農民來說,則不存在這種問題,他們的保險金額基本上由國家集體補助,而待遇一樣。
2.3基礎管理、職能轉換等基礎性工作環節較薄弱
新農保基層基礎管理不完善,管理能力不足,難以支持繁重的管理任務。一是人員編制缺位、資金投入不足、管理設施落后,建立完善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體系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在農村整體經濟水平低下的情況下,雖然黃興鎮率先推行政策,是試點鎮,但還是不能提供比較全面而完善的養老體系,鎮里服務一時難以到位,仍需完善;二是信息平臺問題,信息化管理建設較為落后,數據資料更新滯后,制約著新農保順利進行。
3. 新型養老保險的完善對策
3.1明確家庭養老為基礎的分層養老保障體系
針對不同生活水平的農村居民應當采取不同的政策。對于相對中高收入的村居民,他們更關注于以后的養老的生活狀況,而收入相對較低的村民則更傾向于眼前的生活水平。因此,針對相對收入較低的農村地區應多加扶持,加大財政投入,對他們的購買養老保險困難的問題應當重視。對此可以設置專門的扶持投保檔次,經過確認無法正常負擔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應當給予一定的優惠。但是對于特困農民、重度殘疾農民來說,他們不存在類似問題,因為他們的保險金額大體屬于國家補助,而享有的待遇則是一樣的。所以對于那些收入較低地區的農村居民,也應該有類似的補助,才能更好推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
3.2完善養老保險主體的多元保障系統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除了要以家庭養老為基礎,還要完善養老保險主體的多元保障系統,以便更好地維護農民的利益。
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單從政策內容看,山東省淄博市的模式比較完善。淄博市堅持以個人繳費為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為輔的原則;區分不同的年齡段,采取繳費補貼、領取補貼、養老補貼和計劃生育養老補助相結合的辦法。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中的繳費補貼全部記入個人賬戶;領取補貼、養老補貼、計劃生育養老補助記入統籌基金。政府補貼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由區縣、鄉鎮兩級政府承擔,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分擔比例。
3.3注重與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
各地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框架應當努力向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靠攏,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繳費基數的不同,通過調整繳費基數可以實現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銜接。
3.4建立目標管理的基金管理模式、加強基層工作人員培訓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應當對其所有的基金建立起合理的管理模式,對于管理目標應該明確,不能浪費投保人的投入。良好的目標管理模式更能加大投保人對保險的信心。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缺乏相應的專業人才執行基層工作,進行人員培訓的基礎工作迫在眉睫,對于基層工作人員的培訓應做好:第一,統一組織,集中培訓。采取集中時間、人員和精力的方法,對負責相關新農保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使其熟悉相關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對象以及工作的特點;第二,創新方法,重點培訓。如對直接參與新農保的工作人員定期培訓,并且相互交流。請相關的專家對參與新農保工作的人員開展講座,切實提高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對新農保的認知。
3.5強化基金管理的效益評價
盡管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逐年擴大,但是距離全民參與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有部分居民已購買商業保險認為購買養老保險并不需要,而有些村民則對養老保險還不甚了解。對于后一部分的村民,應當加強宣傳力度,把養老保險平常化,讓實惠看得見。而對于前一部分村民,則應說明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之間并無矛盾之處。
3.6提高養老基金運作效率,實現保值增值
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運作可采用投資運作與行政管理相分離的模式,由政府管轄的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負責基金的行政管理,保證政策的執行力度;由商業投資機構進行投資運作,通過市場化運作使基金獲得有效的保值增值。同時,對基金實行專業化管理,逐步進入市場;提高基金投資運營層次,設立全國統一的基金專業管理機構;建立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