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積極發展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實現與京津市場的對接,有利于形成縣域經濟與金融需求相互促進的局面。本文分析了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有效需求不足、體系不完善、資本市場滯后等問題,并從加大金融投入,提高金融水平,完善金融體系提出了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對策。
【關鍵詞】 河北省 農產品 品牌 金融
隨著京津冀農業一體化的大發展,面臨周遭農業強省對河北省在京津農產品市場占有率的沖擊,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銷售日益嚴峻。通過金融業對河北省縣域特色產業品牌的支持力度優于其他行業,滿足縣域經濟旺盛的資金需求,順利實現與京津農產品市場的對接,是提升河北省縣域競爭力,滿足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在貸款需求總量、期限、額度上不斷需求,形成縣域經濟與金融需求相互促進的局面。
1. 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金融支持的現狀
河北省金融業對縣域特色品牌產品的支持出現良好勢頭,主要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10年末,全省縣域貸款余額5622.33億元,較2007年末增加2446.98億元,年均增長20.98%。二是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效果顯著。全省大力開展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支農力度明顯增強,有效滿足了我省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三是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發展迅速。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組織加大縣域網點建設力度,網點設置基本到位,同時通過推廣銀行卡、電話銀行業務,增設ATM機和POS機等措施,有效改善農村支付結算環境,逐步實現了農村金融服務的鄉級全覆蓋。四是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發展迅速。全省已注冊成立小額貸款公司204家,村鎮銀行12家,農村資金互助社1個,新型金融組織縣域覆蓋率達到76%,已成為我省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五是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目前,全省已建立信用檔案1149萬戶,評定信用檔案312萬戶,基本完成建檔任務。同時,通過開展“送政策、送產品、送服務”下鄉等金融支農宣傳推廣活動,全面普及農村金融知識,農村地區金融意識得到了有效提升。六是金融創新產品日益豐富。河北省各銀行根據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資金需求,研發推出了不少金融信貸產品。農業銀行推廣了“惠農卡”農業貸款業務;郵政儲蓄銀行開辦了“好借好還”小額貸款業務;農村信用社推出了農戶蔬菜大棚、養殖場、住房、土地承包權抵押貸款業務、信用社入股社員誠信貸款、易貸通貸款卡、配套加工企業+核心企業擔保貸款、存貨抵押貸款等品種。七是保險發展速度明顯加快。2010年末,全省縣域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達848家,是2006年的1.4倍。開辦了多種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開辦了能繁母豬、奶牛養殖和小麥、玉米、棉花種植等農業保險項目,有效地降低了農村種養業的經營風險,提高了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信心和能力,同時大力發展責任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提高了縣域社會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水平。
2. 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金融問題
2.1縣域特色品牌產品自身的弱質性導致金融有效需求不足
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產品在京津兩地的市場上,知名度也不高,經營分散,缺乏融入京津、利用京津的觀念,生產的產品也無法滿足京津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加上資金需求具有臨時性、季節性強的特點,貸款管理成本高、信貸風險大、可抵押資產少、信用等級低;以規模化種養殖、特色農業產業以及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涉農經濟需要的資金量大、生產周期長、風險較高,特別容易受自然災害影響,在政策保障和商業保險不能及時跟進的情況下,資金回報率與高風險不對稱,金融機構主動投入涉農貸款的積極性不高。農戶生產效率較低、貸款零散,管理成本高,到目前為止,除了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按照國家政策要求在努力推動之外,其他金融機構幾乎都沒有把農戶貸款作為業務開展的主要內容。
2.2銀行組織體系建設不全,不適應多元化需求
一是縣域銀行機構和網點收縮,服務功能弱化。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收縮趨勢未減,截至2010年末,國有商業銀行縣域機構1420個,比2006年末減少了90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信社、農合行、農商行)機構也減少了58家。縣域信貸供給仍然依賴“農”字號金融機構。二是縣域政策性金融薄弱,信貸支持乏力。長期以來,縣域政策性金融由農業發展銀行一力承擔,業務以政策性糧油收購貸款為主,近年來雖然逐步放開商業貸款業務,但縣及縣以下沒有任何的貸款審批權,業務發展緩慢。三是農村新型金融機構發育緩慢,信貸投入有限。全省目前有村鎮銀行5家,貸款余額2億元。縣域小額貸款公司84家,貸款余額47.9億元。郵政儲蓄銀行縣域信貸業務僅局限于小額質押貸款。其發展壯大尚需時日。
2.3農村資本市場發展滯后,是制約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瓶頸
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產品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還是依靠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其他融資渠道非常有限;近幾年國有金融機構在縣域內采取了金融產品抑制和機構的萎縮方式;非國有中小金融機構市場進入機制嚴重滯后;融資中介組織極其弱小,項目融資人才、資本運作人才缺乏,信托投資、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缺乏,不能為投資者的產業發展提供融資服務;民間金融組織發展尚不完善。縣域內企業融資機制的不健全,使縣及縣以下的金融服務出現真空地帶,民營經濟和小企業缺乏金融支持的有效渠道。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提供的貸款約占農村資金需求的25%,70%左右的資金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或者只能通過所謂非法的民間金融渠道得以滿足。
3. 金融業支持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政策建議
河北省在發展規劃中提出“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積極發揮農業政策性銀行的作用,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充分發揮支農作用。”因此,河北省要切實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著力改善縣域金融發展的環境,增強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3.1拓寬融資渠道,加大信貸投入力度
資金一直是困擾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的重要“瓶頸”。 各金融機構要加強對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發展新情況、新趨勢的研究,結合本行實際,按年度科學制定支持河北省縣域特色品牌農產品對接京津市場的的信貸規劃,明確縣域信貸投放的指標與投向重點解決縣域經濟發展資金,必須廣開門路,多渠道籌措,增強縣域銀行信貸功能,改善金融服務,加強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支持。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增強服務功能,提高自身發展活力,多渠道籌集發展資金。在充分利用外資和內資的同時,盤活縣域國有存量資產,有步驟地發展民間投融資機構,引導和規范民間信貸,積極探索激活民間資本的實現形式,啟動民間資本,努力形成多個投資渠道、多元投資主體共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投資格局。
3.2改善金融服務水平
提高信貸審批效率。各金融機構要合理擴大基層行信貸審批權限,優化審批手續,縮短審批流程,推廣運用在線審批、派駐獨立審批人等模式,鼓勵對縣域優質企業或項目采用“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的綜合授信模式;改進授信評級機制,針對縣域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濟主體側重分析經營者或實際控制人個人信譽、能力,所在行業發展前景,納稅、用電、用水情況等“軟信息”,綜合考慮借款用途、融資背景、未來收益等要素,提高風險評級的合理性;積極推進信貸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全面開展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創新,大力發展農戶、企業聯保貸款,積極開發多樣化小額信貸產品;推廣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押貸款。積極發展動產抵押、股權、倉單等質押,供應鏈融資,票據貼現等金融產品。
3.3完善縣域金融組織體系
加強金融機構網點建設。國有商業銀行要合理規劃縣域網點布局,增加、恢復或升格機構網點,充實縣域機構業務人員;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到縣域設立營業機構,通過派出營銷團隊等方式向縣域延伸服務半徑;省內地方性商業銀行重點考慮在縣域設立分支機構,先期可在全省經濟強縣設立機構,再逐步擴大覆蓋面;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鞏固現有機構網點的基礎上,逐步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延伸服務窗口;郵政儲蓄銀行要加快網點改造,實現自營網點全部開辦資產業務;保險機構應建立和完善多層次的農村保險市場體系,建立健全“三農”保險服務網絡。
※本文是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民生調研課題(課題號:201201197),2011年度河北農業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課題號:SK201101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邵延進.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與金融支持狀況調查[J].金融時報,2011.
[2] 宋效中,程子濤.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1-11-25.
[3] 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課題組.加快河北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研究[J].經濟論壇,2011(12).
作者簡介:劉賓(1980-),山東省沂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科技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