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并重必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以及互補的應用,對企業如何正確運用這二種分析方法加以探討。
【關鍵詞】 財務分析 會計分析
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兩者都是企業為加強經濟管理,保障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保證會計信息準確性而采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一個企業,兩者必須都能夠得到應用,才能真正發揮其分析管理得失的職能作用。然而,現實中存在著將兩者混為一談、相互替代的做法,存在著只有財務分析、會計核算而沒有會計分析或者重視會計分析而輕視財務分析的觀念。產生這樣的做法和觀念的根本原因,是對兩者的作用和同時存在于經濟管理過程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筆者試就企業應當堅持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并重的必要性及如何運用談點淺見,以供商榷。
1. 堅持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并重的必要性
1.1兩者作者不同,要求企業在管理過程中必須同時給予充分的重視和應用
財務分析,亦稱財務報表分析,是運用財務報表的有關數據對企業過去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及未來前景進行的分析評價。不論是靜態的資產負債表,還是動態的損益表與現金流量表,它們所提供的有關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都是歷史性的描述。財務分析也可以說是為了解一個企業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真實面目,從晦澀的會計程序中將會計數據背后的經濟涵義挖掘出來,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決策基礎的一種技術方法。
會計分析,是在既定的會計準則之下,對已通過會計核算方法加工處理的會計數據進行的一種梳理,借以發現會計政策、會計方法選擇的恰當性與失當性,以作出更為合理的選擇的一種技術方法。由于會計系統只是有選擇地反映經濟活動,而且它對一項經濟活動的確認會有一段時間的滯后,再加上會計準則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管理者有選擇會計方法的自由,使得會計數據、財務報告不可避免地會有許多不恰當的地方。可見,若只通過一種方法分析是難以揭示多方面問題的,難以全面改善經營管理。
1.2兩者分析有差別,要求企業必須做到兼顧使用,相得益彰
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具體表現在:
1.2.1分析的側重點不同。財務分析側重于企業經營風險和收益性;會計分析側重于會計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會計信息的相關性。
1.2.2分析的主體不同。從分析的實踐來看,財務分析的主體除了企業自身財務人員外,還包括與企業存在利害關系的一切外部主體;會計分析的主體多數情況下是企業會計人員,當然企業外部人員也可以對企業進行會計分析。
1.2.3分析的方法不同。財務發析在分析影響財務狀況的總體指標的同時,還要進行內部某一層次指標的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論提出改善經營管理活動的具體措施。會計分析主要根據人為假設,分析個別會計數據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一般情況下不會根據分析結論而對財務會計報告提供者提出相應具體要求。
1.2.4影響分析質量的因素不同。財務分析主要受到企業外部市場環境和分析者自身素質的影響,會計分析主要受要會計準則、公允揭示的要求及分析者的職業判斷能力的影響。
兩者之間存在的差別決定了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這種相互影響和作用伴隨著人們對財務、會計信息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而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因此,現實生活中正確進行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對財務報告作出正確評估和判斷,為決策者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是避免失誤、防范經營風險的重要舉措,兩者必須得到同等對待。
1.3不同的分析效果,要求企業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相結合
財務分析是以企業財務報告反映的財務指標為主要依據,它可以采用比較分析法說明財務信息之間的數量關系與數量差異,為進一步的分析指明方向。可以采用趨勢分析法,以揭示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化及其原因、性質,為預測未來提供參考依據;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法,以分析幾個相關因素對某一財務指標的影響程度,確定加強管理和調整管理指標的重點。總之通過運用上述財務分析方法,可以確定影響企業經濟學發展的主要經濟指標或因素,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勞動能力和盈利能力。
而通過會計分析可以發現影響企業決策的關鍵因素。企業的行業特點自身的競爭策略決定了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和主要風險,在每個行業、每種情況下,會計分析客觀上要求分析人員必須確定某企業用于控制經營理念的會計測量方法,實施測量方法的政策以及其中包括哪些主要數據信息。這就使得在會計分析中,確定評價企業用于測定關鍵因素、風險的政策和相關數據信息是必須進行的一個環節,是肯定能夠發現影響企業決策的關鍵因素的。
2. 如何正確而有效地應用財務分析和會計分析
隨著互聯網在財務會計中應用愈加廣泛,金融衍生工具飛速發展,這些對傳統的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手段提出了巨大挑戰,使得兩者分析方法存在的共同缺陷與不足日漸明顯。主要表現在:
(1)無法滿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復雜,企業財務環境的變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對財務報告提出了與傳統工業經濟條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內容,在信息的質量上強調信息的相關性、一致性與及時性。
(2)無法滿足信息的時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點就在于時效性,現行的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多數是事后分析,因此,現行的財務與會計分析體系已跟不上現代社會的發展步伐。
(3)無法反映非貨幣信息
由于現有會計報表主要是反映以貨幣計量的歷史成本數據,在會計報表中絕大多數是有形資產的信息,而對大量無形資產的信息無法體現,從而大大削弱了會計信息決策的有用性,也影響了財務、會計分析的質量。
(4)無法滿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現有企業會計報表的局限性還表現在會計人員對會計報表信息可靠性的影響。由于轉賬和配比帶有主觀性,加上個別會計報表是提供給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使用的,從企業的管理層到財會人員都希望會計報表能夠反映企業良好的經營業績,會計人員帶著這種心態來編制會計報表,就使得會計報表可能帶有粉飾的色彩。
鑒于存在上述不足,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決策對財務信息的需要,公正披露會計信息,提高工作效率,財務、會計分析方法的更新與完善已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1)延深分析范圍。從分析企業生產、管理環境人手,變事后分析為事前、事中、事后分析的全程化分析管理。
(2)拓展分析目標。在主張利潤最大化或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進行財務與會計分析的同時,注重分析環保效果最優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
(3)增強分析效果。通過雙向信息傳遞,進行對比分析,使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減少信息的不對稱現象,提高資本市場的效率,更好地滿足傳遞雙方對信息的不同需求,從而增強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和相關性。
(4)擴大分析范圍。未來財務會計報告在計價模式上將向多元計價模式發展,由歷史成本計量到公允價值計量,同時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圍上將有很大擴展,將更多反映非貨幣性的信息,像關于企業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數字資產、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因此,要將財務分析與會計分析相協調,將分析范圍擴大至人力資源、無形資產、衍生工具等新領域,以增強分析的創新性。
參考文獻:
[1] 唐予華.知識經濟與會計目標.上海會計,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