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信息時代的來臨,整個世界的服務外包都在飛速發展,并成為新一輪產業轉移的亮點。本文在比較優勢和區位理論的基礎上,對當前中國發展服務外包中遭遇的幾點問題提出了思考,分析中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現狀,旨在找到適合中國自身特點的服務外包發展模式和戰略路徑。
【關鍵詞】 服務外包 優勢競爭
服務外包是指企業將價值鏈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礎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業務和基于IT的業務流程剝離出來后,外包給企業外部專業服務提供商來完成的經濟活動。使企業通過重組價值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了成本并增強了企業核心競爭力。它包括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信息技術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商業流程外包)、KPO(Knowledge ProcessOutsourcing,知識流程外包)。(見表一)
跨國公司服務外包是近幾年來新興的概念,在此之前制造外包是外包的熱點。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服務外包不僅從技術上更是從現實上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進一步發展壯大。
1. 中國服務外包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
截至2009年1月,中國已經建成北京、天津、上海、大連、西安等20個“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開始承接包括IBM公司、GE公司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的外包業務,承接信息技術外包和業務流程外包額保持較快增長。中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仍處于起步階段,總體而言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1對目標市場定位不夠準確。中國的服務提供商必須決定,是成為更小的(但卻贏利的)占據適當位置的企業、還是成為向品牌服務公司提供專門貼牌服務的企業、還是通過周密的增長來獲取規模的企業。但極少有中國的服務公司進行大量的市場研究工作,營銷始于客戶,市場研究將涵蓋一個市場中的潛在機會和潛在風險,對潛在的目標客戶進行嚴格分析是通向全球化的第一步。
1.2服務外包企業競爭力偏弱,處于價值鏈低端。以軟件外包為例,中國的IT服務公司超過了8000家,但最大的10家公司的市場份額之和只占總體市場的20%,大多數提供商在管理方面過于粗放,開發流程有待細分,技術人員不成規模。在服務質量與資格認證方面,中國通過CMMI認證的企業較少,通過CMMI4級及其以上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只能承接大型跨國公司外包項目的一個環節,或一個較小的子項目,且接包項目絕大部分處于產品價值鏈底端,技術含量少,附加值小,利潤成分低,不能開創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
1.3行業體系不夠健全。中國已初步形成以服務外包重點中心城市為依托的區域分布格局,華北以北京為主,華東以上海為主,華南以廣州和深圳為主,東北以大連和沈陽為主,華中以長沙一帶為主,西南以成都為主,西北以西安為主的外包產業集聚地,產業集聚度進一步上升,不同區域市場之間的盲目競爭加劇,各自為陣,嚴重影響了中國外包企業形象和國際競爭力。
1.4人才結構不合理,短缺高級專業服務外包人才。以IT產業為例,合理的人才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結構,而中國軟件人才結構則呈現出紡錘型結構:位于產業上層的軟件架構師、系統設計師人才嚴重短缺,同時屬于產業基礎的軟件藍領非常稀少,而應該處于金字塔中層的系統工程師卻極大膨脹。
1.5相關的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比較滯后。對電信網絡信息傳輸平臺業務實行嚴格許可和管制,對承接國際服務外包業務的相關企業未給予足夠的稅收優惠等,都不利于服務外包業務的大規模發展和該領域的良性互動,同時也變相增加了這類企業的相對交易成本。此外,跨國公司在考慮外包服務時,對于承接地的管理水平、商務和法律的國際規范、知識產權的保護有很高的要求。
2. 促進中國服務外包發展的建議
應該清醒的看到,中國國際服務外包發展“如果按目前發展狀況,估計到2010年中國離岸服務外包產值不過40億美元”。《(經濟日報》2008年3月報道),與聯合國貿發會議測算的2010年全球20萬億美元的服務外包規模相比,這個數字有很大差距。所以,中國的以出口為重點的服務提供商應在其實力基礎上進行優勢競爭。
2.1制定獨特的優勢競爭戰略。
中國企業所享有的成本優勢戰略并不理想,無益于國家經濟實力的真正增強,極易被其他國家取代或被機器節約。
近幾年來,東南亞各國服務外包產業的工資差異日趨減小,中國提供商以成本優勢來發展服務外包已經不能得到長久維持。但是,中國有其獨特的實力與價值。中國有良好的外商投資環境——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和良好的產業政策環境,交通、電力、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硬件完備;與港、澳、臺及其它地區性市場關系緊密;在英語語言技能和文化適用性方面,中國落后于愛爾蘭、印度等重要外包供應國。但在日語、韓語方面,卻遠遠強于其他主要外包國家;中國與亞太地區時區差異最小能使外包企業從中受益,與歐美國家時區差異能有效支持無休息日的晝夜服務。
2.2建立完善的行業體系。
中國需要像印度的NASSCOM(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ftware and Services Companies)一樣的機構,以便能更好地在服務方面創建“中國品牌”,要求政府提供適當的支持與經濟環境,讓代表整個行業利益的全國性機構來處理各項事務。
2.3政策支持與知識產權保護。
加大對軟件盜版等嚴重侵害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引導企業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能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制定吸引服務外包高級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設立專門人才引進資金,在提供研究經費、住房、子女人學等方面給以更大的優惠和便利空間;加大CMMI級別認證力度,健全制度環境,構筑服務的比較優勢。
2.4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
引進和培養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復合型人才,建立參與國際服務外包競爭的主體;注重人才培養的方向,多渠道相結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分工協作、互動循環,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優勢互補,共同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進步,把服務外包打造成新興支柱產業。
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影響力是廣泛的,不僅對東道國有影響,對母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就業、福利水平等也會產生重要影響。根據上述對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研究,可以發現,跨國公司服務外包正在成為一個不可改變的趨勢。我國正處在這樣一個大好時機,怎樣抓住這次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機遇,大力發展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應當關注的話題。基于此,在未來對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研究中,可探索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行為的特殊性以形成統一的研究基點和研究基礎,也可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跨國公司服務外包的過程,從而豐富理論的研究內容與完善研究結構。
參考文獻:
[1] 中國服務外包網http://chinasourcing.
mofcom.gov.cn/dl/content2.jsp?id=57795.
[2] 艾端市場咨詢.中國IT服務外包市場研究[R].2007.[3].
[3] 鮑務英,朱曉明.經濟全球化下的中國服務外包發展[J].經濟縱橫,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