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隨著跨國交易越來越頻繁,涉外產品責任訴訟不可避免地增加。大量的文獻對中外產品責任法的某一方面或整體進行比較,指出我國產品責任法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修改意見(如方照明,2005;馬瓊,2007;董春華,2011)。也有部分研究從縱向分析產品責任法歷史演變過程,如梁亞(2008)對美國產品責任法中歸責原則的變遷進行解析。這些研究多關注的是各國產品責任法本身,而忽視了其國際性,即不同國家間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事實上,由于當事人、產品、產品損害行為、損害后果等諸多因素中至少有一個與他國發生聯系,涉外產品責任訴訟案件與國內產品責任訴訟案件有很大不同,具有自己的特點。產品責任的國際協調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而確定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是各國受理涉外產品責任案件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試圖從國際產品責任訴訟管轄權的角度入手,進行相關分析。
1. 問題的產生
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 主要是指各國法院對不同涉外產品責任案件進行審理的權限, 有關根據什么標準來確定一國法院是否有權受理某一或某些涉外產品責任案件。它為什么重要?國際涉外產品責任訴訟中的問題由何而來?
1.1世界各國產品責任法律存在差異
一方面,受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各國產品責任法律制度的發展程度不同,在產品范疇界定、產品缺陷認定、歸責原則、抗辯事由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另一方面,在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法律適用問題上, 各國存在很大差異。如德國一般適用傳統的侵權地行為法,如果侵權行為地與損害發生地不一致,則適用有利于受害人的法律。英國的法院過去在涉外侵權行為訴訟中適用損害地法,現在認為在涉外侵權案件中一律適用損害地法不合適,贊同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
1.2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跨國因素導致了受理情況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與國內產品責任訴訟案件不同,跨國產品責任訴訟的因素涉及兩個以上的國家。如一方當事人為外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 有時還可能包括外國國家)、造成產品損害的不法行為發生在國外、損害結果發生在國外等。因此, 從不同的因素出發,基于不同的管轄權確定原則,某一案件的管轄權可能屬于不同國家。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相對于國內產品責任訴訟在這個層面上更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
1.3審理地點不同對案件結果和當事人切身利益產生重大影響
正是因為涉外產品責任訴訟案件的審理可能在不同國家的法院進行,而不同國家的產品責任立法和法律適用規則不同,如何確定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直接對案件的結果產生影響,而審判結果直接關系到當事人的利益。因此,各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尤其為了更好地保護本國當事人利益, 一般都會憑借自己與案件的關系或某一標志來確立管轄權, 從而抵制他國管轄權的行使。這就造成了對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管轄權的爭奪。
2. 問題的進一步分析
總的來說,各國都在努力擴大產品責任訴訟中對外國被告的管轄權。尤其是美國“長臂管轄權”的廣泛運用,被告只要在美國做過一次交易, 就在某種形式上和美國的司法管轄連在一起。甚至一個實際上從未在美國進行過交易的被告也可能受制于美國的司法管轄, 只要其產品在美國使用并造成損害就可以構成美國司法管轄所要求的“最低限度的接觸”。其他很多國家也做出了相關規定確立其對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如英國、日本、法國等。可以說,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爭奪十分激烈,而且不可避免。
我認為,這會給案件本身和相關當事人帶來不確定性。按照目前的情況,同一案件所涉及的當事人所在國可能都認為本國法院對該案件有訴訟管轄權,而在不同國家的法院進行審理對案件結果往往有著決定作用,并對各當事人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甚至涉及到國家利益。因此,在實踐過程中可能產生相當大的爭議,判決能否得到有效執行也有待討論。
3. 結論及建議
可以看出,當前國際產品責任訴訟中存在一些問題。最重要的是對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進行國際協調,在各國間形成共識,達成一致的判斷標準。這不僅有利于降低案件當事人和各國所面臨的不確定性,使涉外產品責任案件的審理和判決的執行得以順利進行,更好地保護各國消費者權益;還能創造更加和諧的國際環境,減少相關訴訟管轄權的爭奪和對案件判決的爭議。就目前而言,一些國家簽訂了有關國際管轄權的多邊和雙邊條約。其中,規定得最為全面具體、也可以說與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管轄權聯系最緊密的條約之一是《關于民商事件管轄權及判決執行的公約》。該公約由比利時、西德、法國、意大利、盧森堡和荷蘭等歐洲經濟共同體六國于1968年訂立,并于1973年2月1日生效。但其范圍十分限,并且國際上還沒有專門對涉外產品責任訴訟的管轄權進行規定的公約。因此,進行國際協調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還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 詹海寧,涉外產品責任的法律探析,政法學刊,2001年12月.
[2] 李雙元、張萬明,涉外產品責任案件管轄權問題研究,法學評論,1990年3月.
[3] 黃靜,產品責任法的比較研究及我國立法的完善,皖西學院學報,2003 年12月.
[4] 查曉雯,國際產品責任法中產品范圍的比較及啟示,南方論刊,2006年第5期.
[5] 王慧,論美國產品責任法中的產品缺陷認定--兼論對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借鑒作用,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9 年第3 期.
[6] 方照明,中外產品責任訴訟中抗辯事由之比較研究,法學研究,2005年7月.
[7] 李艷巖,中美涉外產品責任案件管轄權之比較,求是學刊,1996年第4期.
[8] 董春華,加拿大產品責任法及其對中國的啟示,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2月.
[9] 馬瓊,試論國外產品責任法對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借鑒,榆林學院學報,2007年5月.
[10] 梁亞,美國產品責任法中歸責原則變遷之解析,環球法律評論,2008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