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發展和騰飛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環境資源收到了越來越嚴重的破壞。伴隨著這些環境問題的不斷產生,世界各國有關部門也開始運用一些措施進行控制,我國雖然在這方面的法律出臺的有點晚,但是也在不斷的完善有關法律。自從1989年我國制定了《環境保護法》之后,我國的環境資源保護方面去的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原有的法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需要,也出現了許多缺陷和不足,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完善,接下來本文就從有關方面對于完善我國環境資源保護法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 環境資源保護 法律 完善
前言:
改善環境惡化和資源破壞問題,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我國有關環境資源保護的法律制定的雖然晚了一些,但是到現在也已有二十多年的歷程了,在這些年中,我國在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之上又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也基本上形成了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體系,對于改善環境惡化的情況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法律體系也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來進一步的完善。
1. 制定環境資源保護法的意義
國家制定環境資源保護法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是自然環境不受或者是少受破壞,來保持人類的生命維持系統和物種遺傳的多樣性與持久性,保證生物資源能夠持久永遠的被人類利用。因為我國自然環境和資源情況十分復雜,近幾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對其的破壞程度也越來越大,所以從我國現在的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情況來看,制定環境資源保護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說來包括以下的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的自然環境比較復雜,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資源種類和儲備量雖然不錯,但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狀況不容樂觀,而且人類對于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程度不斷加劇;第二,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農業的生產水平直接影響到真個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水平,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于我國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第三,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我國的人均資源占有量十分貧乏,遠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加上資源消耗量不斷加大,這就對環境和資源的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制定環境資源保護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是從1989年制定實施的,至今已經有二十多年時間了,這些年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和變化,這部法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的需要,也顯示出了許多的不足和缺陷,下面就對這些不足和缺陷做一個詳細的介紹。
2.1現行《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不夠準確
《環境保護法》中的一些立法觀念和指導思想不符合時代的要求和規范,需要進一步改正。比如說其中的第一條就出現了要把“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作為一項立法的目的和方向,這明顯是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于現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相違背的,通過資源的高消耗和環境的高污染在短時間內是可以達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但是這顯然是傳統的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思想,在現代的市場經濟相對健全和完善的經濟制度之下,是不允許這種的生產模式和思想存在的,所以說《環境保護法》把這種思想作為一項立法的目的和方向是不科學的,原有的立法思想應該和時代的要求相一致,與時俱進,進行重新的定位和規劃。
2.2現行《環境保護法》的法律地位較低,而且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
依據我國憲法和立法法的有關規定,所有由我國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或修改的法律,也稱為“基本法”,另一類是由全國人大常委制定的除基本法以外的其他的法律,也稱為“一般法”。雖然說這兩類法律都是由國家規定的立法機關制定的,但是二者的地位確實不相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擁有憲法賦予的特殊權利和地位,所以其制定的法律在其效力上也就高于了其常委會所制定的地位,我國在保護環境這方面雖然也制定了許多的法律,但是并沒有形成以憲法為基礎,基本法和一般法為輔的完整的法律體系,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在立法形式上屬于是一般法,所以當其與其他的法律發生沖突時就不能夠占有有利地位,也就不能凸顯出環境保護的效力,所以我國制定環境保護的有關法律,還要進一步提高這類法律的法律地位,使其真正能夠顯示出環境保護的鮮明主題。
2.3現行《環境保護法》執法過程受到阻礙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法》的制定和實施之后,我國已經陸續建立起了覆蓋到國家、省、地、縣四級的環境監測和執法機構,已經擁有環境監測機構3000多個,在職人員4.5萬人左右,我國整體的環境監測水平和執法能力也在不斷上升,盡管如此,但是在具體執法過程中遇到的障礙也是相當多的,執法不嚴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具體分析產生這方面問題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有關環境保護和檢測部門不受重視,雖然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檢測體制,但是許多地方的環境監管部門往往只是形同虛設,因為這些部門都歸地方政府所管轄,而現在好多地方政府都把發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在環境保護上往往要放松要求,導致一些環境監測部門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甚至是在人員配備和資金上也是困難重重,這些部門也就難以行使自己本該有的權利;第二,我國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權利很有限,國家有關法律所賦予這些部門的權利只有檢察權、建議權和罰款權,并不能獨自行使更多的執法權;第三,對于環境保護部門的人員要求不夠嚴格,在許多地方環境保護部門都是一些不受重視的部門,對其的管理也不是十分嚴格,有關人員瀆職之后也沒有切實追求其責任,這也縱容了更多的瀆職行為的發生。
3. 變換立法思想,提高立法水平
對于制定法律來說,立法思想是立法者的意識在法律制定上的最高表現,也是以后進行立法活動的重要參考,所以立法思想一定要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先進性,這樣才能使所制定的法律能夠真正適合時代的要求和需要,真正的發揮其應有的效力。《環境保護法》作為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性法律,是所有相關法律的根本,必須能夠契合時代社會實際,響應時代的要求和號召,為促進時代的發展和服務。實行可持續發展是現在時代的潮流,發展循環經濟是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方向,所以《環境保護法》在制定和修改時候也要緊密圍繞這兩個主題展開,緊跟時代潮流,約束社會和人員行為,也為社會發展而服務。
提高公民在立法中的參與度
要想提高公民在立法中的參與權首先就是明確公民的環境權,公民應該了解環境權是所有的群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基礎和人權表現,是每一個公民所擁有的在環境保護領域的相應權利。雖然從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中可以看出對公民環境權的一些表述,但是并沒有銘文說明,所以應該進一步明確共鳴的環境權。
明確公民的環境權之后就是要加大公民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環境保護對于每一個公民來說既是一項權利又是一項義務,對于立法來說,公民對于現實中我國環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缺陷是最有發言權的,能夠為國家有關立法部門在制定法律時候提供很有價值的參開意見和建議。
結語:
近些年,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于此帶來的卻是環境和資源的破壞,經濟水平提高了,但是環境資源的污染和破換程度也越來越嚴重了,我國已經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了,不能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環境和資源,所以一定要運用法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雖然我國自1989年就制定了《環境保護法》,但是這部法律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需要進一步完善,制定出符合時代要求并且真正能夠為保護資源和環境服務的法律。
參考文獻:
[1]張守德,環境資源法學教程,西安大學出版社,2008.
[2]蔡明建,可持續發展呼喚循環經濟,中央人民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