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重要性與審計風險是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如果重要性水平很低,CPA通過實施更多的程序,獲取更多的有效證據來降低檢查風險,以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因此,重要性水平和審計證據同樣是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低,需要的證據越多。
【關鍵詞】 審計重要性 審計風險 審計證據 關系
根據我國《獨立審計準則》的定義: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嚴重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其在量上表現為審計重要性水平。審計重要性雖然是注冊會計師作出的專業判斷,但是其判斷考慮的角度卻是報表使用人。注冊會計師在判斷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的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為依據的,而不是從被審計單位管理當局或注冊會計師的角度考慮的。所以,注冊會計師在作出審計重要性的判斷之前,必須在充分了解報表使用人的基礎上評估會計報表使用者對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錯報或漏報的容忍程度。
1. 審計風險的三種形式
1.1評估審計風險。評估審計風險是指審計人員接受某審計項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審計單位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采用一定的審計手段,所評估的該項目可能存在的審計風險。評估審計風險主要與被審計單位本身的各方面情況有關。被審計單位的規模越大、經營性質越復雜、內部控制越弱、管理當局的可信賴程度越低,則評估審計風險也就越高。評估審計風險是導致財務報表產生重大錯報和漏報的可能性,是客觀的存在,它不受審計人員的影響和控制。
1.2可接受審計風險。可接受審計風險是指審計項目完成后,審計人員或會計師事務所準備承擔或可以接受的審計風險。會計師事務所的風險承受能力;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使用者的情況。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的使用者素質越高、范圍越廣,對財務報表和審計報告的利用程度越高,可接受審計風險就越低;行業之間的競爭情況。
1.3終極審計風險。終極審計風險是指審計項目完成后所實際形成或審計人員實際承擔的審計風險。終極審計風險主要與審計程序的設計和執行情況有關。審計程序設計和執行得越好,終極審計風險就越低。
2. 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的關系
2.1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的關系。《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二條指出:“審計重要性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簡單地說,審計重要性就是錯報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標準即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說,在重要性水平之內的錯報,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因此,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2.2評估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是反向關系,即評估審計風險越高,所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這樣才能保證終極審計風險在一定水平內。反之,評估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這樣可以節約審計成本。《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八條指出:“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存在的反向關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越高。”這里的審計風險指的就是評估審計風險。
2.3可接受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是正向關系,即可接受審計風險越高,所確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這樣可以保證審計成本的節約。反之可接受審計風險越低,所確定的重要性水平也應越低,這樣才能保證審計質量的控制。因為可接受審計風險越低,說明審計人員要求的財務報表錯報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則其重要性水平也應越低,才能滿足較低的審計風險的要求。終極審計風險與審計重要性之間也是正向關系。終極審計風險基本上取決于可接受審計風險。
2.4水平與審計風險呈反向變動關系。重要性、審計風險、審計證據,在其中一者既定的情況下,其余兩者呈反向變動關系。注意這里的重要性是指注冊會計師最終面臨的審計風險,不要理解成注冊會計師可接受的審計風險。舉兩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審計風險為0,則重要性水平為無窮大,注冊會計師就不需要查賬了;如果審計風險為無窮大,則重要性水平為0,注冊會計師就不得不實施詳細審計,所有業務全部仔細查一遍。重要性水平那就是我們審計的時候訂的一個數額 ,在審計一個項目的時候我們只審計這個數額以上的帳目 ,而這個數額以下的帳目我們可以視為并不重要 ,我們只有在相信管理當局所做的內部控制的情況下才可能把重要性水平訂的比較高 ,也就是說,我們認為帳簿的可靠性越高,重要性水平才會越高 ;而相對來說,因為帳簿的可靠性越高,所以查不出來是否有錯露報的可能性小,也就是說審計風險相對來說比較低 ,即重要性水平與審計風險成反比。
3. 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成反向變化的關系,審計重要性水平越低,即較低金額的錯報或漏報對會計報表使用者也是重要的,要求審計師在實質性測試中努力發現該金額以上的錯報或漏報。為實現較小金額的錯報或漏報的審計目標,就需要審計師增加實施審計程序、擴大審查范圍、從不同的途徑收集較多的審計證據,即審計重要性水平低,審計范圍寬,審計證據多,相反,審計重要性水平越高,即較高金額的錯報或漏報對會計報表使用者才是重要的,那么,就要求審計師在實質性測試中努力發現較高金額以上的錯報或漏報,而不需要刻意去發現較高金額以下的錯報或漏報。這樣,審計師只要在較窄的范圍進行審查,實施較少的審計程序,合理保證發現較大金額以上的錯報或漏報就可以了。相應地,所需收集的審計證據就可以少些,即審計重要性水平高,審計范圍窄,審計證據少。審計證據的多少是相對的,任何時候都應當保證審計證據的充分適當性,以支持審計結論。
審計重要性決定審計證據,即重要性水平的高低決定審計證據的多少。但審計證據對重要性水平則沒有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審計重要性與審計證據的反向關系對審計實務同樣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審計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師可以縮小審查范圍,減少審計程序,收集較少的審計證據;審計重要性越低,審計師就應擴大審查范圍,增加審查程序,收集較多的審計證據。
4. 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4.1審計證據是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過程中,為形成審計意見所獲取的證據。審計人員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對實質上錯報的財務資料提供不適當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小,審計風險也就越低。因而審計證據與審計風險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4.2評估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是正向關系,即評估審計風險越高,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就應越多,這樣才可降低終極審計風險。可接受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則為反向關系,即可接受審計風險越低,所需獲取的審計證據就越多。因為搜集的證據越多,越容易發現財務報表中的錯誤,因而越容易形成正確的審計意見,審計風險也就越小。終極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也為反向關系,即所獲取的審計證據越多,終極審計風險就越小。
結束語
重要性和審計風險都是影響人員判斷證據充分性的因素,它們之間內在聯系為在審計實務確定各種測試性質和范圍提供了依據。因此,明確重要性、審計風險與審計證據這些概念相互之間的特定關系,對注冊會計師在審計業務中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形成正確的審計結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錦余.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審計證據關系及圖解.2000.
[2] 中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9號-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1997.
[3] 中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