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勞動價值論與需求價值論各有科學的理論基礎,但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求價值應該量化為“需求度”,勞動價值應該體現為“有效率的勞動力價值”。二者的融合形成以勞動價值為主體的綜合價值理論、價值公式。既符合勞動價值論的科學原理,也吸收了需求價值理論的科學成分。既能夠說明商品的價值、也能說明“第三產業”的價值。是價值理論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
【關鍵詞】 需求度 勞動力價值 勞動效率以勞動價值為主體的綜合價值理論
商品價值理論是經濟學中的關鍵理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的需求(效用)價值論,形成了兩大經濟學理論體系。在過去150多年的時間里,它們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需求價值論與資本主義社會相適應,勞動價值論則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目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的改革說明,二者都有真理的成分、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對二者進行提煉與融合,形成更加科學的價值理論。
1. 西方經濟學的需求價值理論
需求與供給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幾乎所有教科書都是從商品的需求與供給開始的:首先從商品的需求出發,描述出需求曲線,又從商品的供給出發,描述與之相反的供給曲線,二者的交點代表了供需的平衡,從而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可是如果有學生要問:我花40元買了教科書,在這40元里,有多少是供求平衡決定的呢?這個問題老師就難以回答,因為\"平衡\"并不是數量的概念。如果說40元價格全部由供求平衡決定,那么教科書編寫者的辛勤勞動體現在哪里呢?顯然,價格并不是全部由供求平衡決定的。
需求影響價格,它對價格的貢獻是多少?應該明確。西方經濟學沒有對需求進行量化,而是對商品的“效用”進行量化。效用屬于使用價值的范疇,難以說明交換價值。而需求是交換價值的范疇,價值、價格、貨幣、勞動都有數量的概念,所以需求也應該有數量的概念。需求是沒有實體的東西,它的數量應該以“度”而不能以平衡表示。溫度是熱的量度,是“熱”的數量,只能用“度”、而不能用“熱的平衡”去量度。需求也如此,它總是一定的需求度而不是供求的平衡。所謂“供求平衡”只是代表了供求雙方都能接受的需求度。具體到上面學生的問題,在40元的教科書里,除去假如20元的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之外,還應該有2個需求度在發揮作用。如果沒有需求度,商品的價格怎么能夠超過它的成本價值呢?
2. “需求度”的概念
需求度是需求的強烈程度。需求度越高、價格也就越高,反之則價格下降。教科書作為商品為什么會有需求度呢?是因為在教科書里有教師的勞動。
教師把他所學到的、從國內外資料中檢索到的、以及他的研究發現的知識編寫在教科書里,使教科書有了傳播知識、教書育人的“效用”,才使學生、以及一切需要得到知識的人對它有了“需求”。這時候我們應該量化效用呢、還是量化需求?
量化效用,效用不是交換價值的概念。級數效用、序數效用、邊際效用等都是效用單位而非價值單位,按其含義只與效用有關而與市場需求無關。例如蘋果的效用只與它的味道、營養等使用價值有關,而與供求量無關;教科書的效用也僅僅與其中包含的知識有關。這種效用是價格的基礎而不是價格本身。它要轉化為價格還必須轉化為人的需求,而需求是交換價值的范疇,應該包含在價格之中。所謂“邊際效用”僅僅說明增加“最后一個”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按照效用遞減規則,最后的邊際量只能是1。要以它計算價格還必須以所謂“等邊際準則”——1美元的邊際效用來說明價格,即邊際量×價格=1美元×價格=價格,不過是說明了“價格就是價格”,是一個同義反復,也并沒有說明價格的本質。
效用和價格屬于不同的范疇,它們是不能互相論證的。需求與供給才是價格形成的機制,其中也涵蓋了商品的效用。恰如馬克思所說明的:“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而非交換價值本身。這個論點是馬克思在論證勞動價值的時候提出的,現在,在說明效用與價格的關系時也同樣適用。在效用和價格之間還必須有“需求”做媒介。沒有這個媒介,無論多么高明的方法都不能直接以效用說明價格。西方經濟學恰恰是盡力量化效用,并以供求平衡說明價格,并沒有說明價值與價格的真諦。此外,西方經濟學也有意或者無意地避開勞動對價值的作用,使自己陷入了“需求一元論”的價值模式。
量化需求,則是一個既合題、又確切的方法,因為需求是直接地、也是動態地影響著商品的價值和價格。需求的量化是需求度D,它取決于商品需求量與商品總量之比:
D=社會商品需求量/社會商品總量。
二者的比例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對商品需求的強烈程度。需求雖然是人的心理活動,但也有客觀的標準:求/供比例。例如空氣的“效用”非常大,人離開它5分鐘就會死亡,但是它的供給數量卻是無窮大,求/供比例是0,沒有需求度、也就沒有價值;而金子的效用不大,但是它的供給數量很小,求/供比例很大,價值也就很高。
具體到一般商品的數量,求/供比例雖然是客觀地存在著,實際上卻難以獲得,因為它是動態變化的。所以,需求的量化還應該找到一個更加具體的客觀標準。就像溫度可以用水銀的熱脹冷縮作為客觀標準一樣。實際上,需求體現在商品的市場價格與成本價格之間的差距上,它可以體現為:
商品的實際需求度D'=商品的市場價格/商品的成本價格。
這個比例是不難獲得的,是每一個廠家、商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這樣,需求的量化,就把一個看起來非常困難的問題變成一個明確而又現實的概念。具體到上述教科書的價值,如果教科書的價格是40元,成本是20元,那么它的需求度D=40/20=2。2個需求度,既是教科書的\"效用性\"的反映,也是對它的價值的貢獻。這比\"邊際效用\"就更加合理了。與此同時也就說明,單獨\"需求度\"一個因素是不能說明商品價值的。
3. 需求與勞動的統一:勞動創造需求
需求是商品的物質屬性——有用性、效用性所引起的,看起來只與商品的物質因素有關。不管是西方經濟學還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都把需求與勞動的作用分割開來,各自表達它們的價值。但是,通過上面教科書的例子我們看到:對教科書的需求是通過教師的勞動創造的:勞動創造需求。
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以往研究需求,是從商品的稀缺性出發,重點研究商品的稀缺因素、信息因素、時空因素、心理因素、商品之間的替代、競爭因素等等對需求的影響,而很少研究勞動對需求的作用。不錯,前面這些因素都對需求產生重要的影響,但是,勞動對需求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在現代社會中,現代需求與原始需求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原始社會,需求主要是物品的稀缺性決定的。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勞動創造需求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勞動所生產的巨大的商品數量在不斷地滿足并增加著人們的需求,高質量的勞動產品也在吊起不斷富裕起來的人們需求的胃口。很多前所未有、聞所未聞的產品:收音機、電視機、電腦、手機等等,大大地提高了人們對商品的需求,使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財富大量增加。所以在現代社會,需求大量的是勞動創造的,蘋果開始是野生的,現在也是通過勞動而生產。當然,這樣說并不否定稀缺性對需求的作用。自然資源總是有限的,稀缺性仍然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高質量的勞動產品本身也是稀缺的。我所說明的是,勞動與需求的作用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統一起來的。教師的勞動就創造了對教科書的需求,二者的相乘DL體現了這種關系。
4. 勞動與效率的統一
勞動又總是和一定的效率結合在一起的。勞動以使用工具為標志:經過打磨的石頭,加工的棍棒等等,是原始勞動的證據。使用工具使勞動具有了效率,所以,勞動也是以一定效率為前提的。使用工具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從此人類逐漸脫離了動物的行列。勞動效率的不斷提高,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脫離效率的勞動不可能存在。加工產品、清潔衛生、各種服務等等,都有一定的效率。效率使勞動創造出高于自己必要生活消費的價值,一般的勞動都是如此。無效勞動沒有經濟學的意義。
有沒有脫離效率的“純”勞動、例如馬克思所說的抽象勞動呢?馬克思從不同形式的勞動中得出了“抽象勞動”的概念,并以勞動時間計算勞動的量,是對勞動價值的科學定義。但這個定義并不否認勞動的效率,因為抽象勞動也有抽象勞動的效率--即同行業平均的勞動效率。并且以資本的有機構成作為效率的指標,包括技術構成與價值構成,是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用K表示勞動效率,則K=資本投入C/勞動力投入L。
沒有效率的抽象勞動是脫離實際的,抽象勞動是從具體上升到一般,在實踐中還要從一般下降到具體。具體勞動即是具體勞動時間,它的價值即是在這個時間內的勞動報酬;具體效率即是他在這個時間內推動的勞動資料。勞動力與效率的乘積——LK,是實際體現的“有效率的”勞動力價值。具體到上述教科書的勞動效率,如果教師的勞動力價值是10元,那么他還需要另外10元的紙張、印刷、出版等勞動條件才能體現出勞動力價值。效率的數量即是C/L=20/10=2,“有效率的勞動力價值”LK=20元。
5. 價值公式及其實際含義:以勞動價值為主體的綜合價值理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看到價值元素D,L,K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賴、互相增值的關系。這樣就會形成一個綜合的價值觀念與量化的價值公式:V=DLK
這就是需求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融合與統一。具體到教科書的價值是:V=2×10元×2=40元,也與實際價值相符合。如果考慮到商品生產只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我們把商品價值的元素記為V',D',L',K'。商品的需求度也是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加而遞減的,它最終可以使需求度趨向于1。那么,這個價值公式可以表達為:V'=D'L'K' (D'→1)
如果生產的熱狗數量是10萬個,那么每一個熱狗的勞動力價值是0.9美元,按照價值公式計算的價格是:
V'=D'L'K'=1.351×0.9×2.056=2.49989美元(2.5美元)
這樣綜合價值公式就符合生產與市場的實際情況。在這里,我們沒有看到供求的平衡,而只是看到了一個具體的需求度1.351;勞動力價值也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9萬美元或者0.9美元;效率的作用是2.056,既包括了工人的技術、也包括了設備的投入等等。一切理論的東西都包括在這個價值公式之中了。L'K'=90000×2.056=185040美元,與營業成本C是相等的。D'L'K'的協同作用,產生了65000美元的利潤或者剩余價值。
顯然,這并不是說,商品價值是由資本創造的。資本C或者生產成本只是數量形式,而勞動力及其效率是實際的作用機制,必然要創造出大于成本的價值。L'K'是怎樣創造剩余價值的呢?是增加產品的數量與質量,從而滿足并擴大人們對產品的需求,增加需求度,使產值高于成本。具體到上述的例子,主要是9萬美元的勞動力價值與2.056的勞動效率創造了25萬美元的價值。是以勞動價值為主體的綜合價值理論。在這里,價值與價格相等、剩余價值與利潤相等,不再需要轉型。雖然價格是動態變化的,但是,D'L'K'卻是一個“不變的價值尺度”。這個價值觀重新確定了勞動價值的主體地位,為剩余價值的科學分配提供了理論依據。
6. 第三產業的價值
以上我們簡要地說明了物質商品的價值。但是,人類社會除去物質商品的生產之外,還存在著非物質商品的生產。這些生產也在創造著價值,而且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會有更多的勞動力進行非物質生產:第三產業的生產。這些生產是否也符合上述的價值理論呢?
單獨由勞動力進行的生產,如清潔、運輸、服務、會計、導游、設計、寫作、歌唱、運動、醫療、教育等勞動力,它們不是生產商品而是生產“服務”。這種勞動力價值也與需求有關。但這時的需求度不再是D'而直接就是D了,即是D=勞動力的需求量/勞動力總量。如果以勞動力價格/勞動力生活成本=勞動力的需求度,顯然不夠恰當,因為生活成本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勞動力的價值表現為勞動的工資。勞動力的需求度高,則工資提高,反之下降。需求度使勞動的工資超過他的生活成本,是DL而不單單是L。勞動力是寶貴的社會資源,總有一定的需求度。待業的勞動力是在尋找著恰當的需求度,為所有勞動者創造恰當的需求是社會的責任。這是單單從需求的角度說明勞動力的價值。
但是,勞動力本身就是價值的源泉,它與效率的結合體現為勞動力的價值。這時的效率不再是資本的有機構成而主要是勞動力的技術構成,因為這些勞動一般沒有或者只有較少的資本投入,效率也不與資本投入成比例、而是與勞動者的技術成比例。效率指標不再是K而是技術指標f。技術越高價值越高,復雜勞動可以是簡單勞動的倍數,例如歌唱家、運動員、工程師、科學家等的勞動就是這樣,既有很高的需求度,也有高超的勞動技術。這時的價值公式表現為:V=DLf
V為“第三產業”的價值,D為對這種勞動力的需求度,Lf是復雜勞動力的價值。它們的乘積共同決定“第三產業”的價值。以教師的勞動為例:假如教師的勞動力價值是2000元/月(包括生活成本與培訓成本等),社會對教師的需求度為1.5,教師的技術指標為1.2——3.0,那么教師的基本工資就可以從3600元/月——9000元/月。如果每一技術級的級差為0.3——900元,則形成6級級差的工資梯度。當然,這個例子只是一個簡單的設想,實際情況可能要復雜的多。但不管情況多么復雜,都可以按照這個價值公式加以處理,例如邊遠、貧困地區的教師需求度要高一些,工資也應該適當提高;不同行業的需求度指標也可以調節不同行業的人員比例,如此等等。其它情況可以此類推。不管是勞動價值論還是需求價值論,都不能說明第三產業的價值。只有以勞動價值為主體的綜合價值理論,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
[1] 保羅·薩繆爾森.〈微觀經濟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9-9月16版65.
[2] 馬克思.《資本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23卷48頁.
[3] 王孟山.《勞動價值論的發展與完善——普適價值》[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0):109-115.
[4] 保羅,薩繆爾森.〈微觀經濟學〉 [M].北京: 華夏出版社,1999年9月16版99頁.
[5] 王孟山.《剩余價值的科學分配-現代公有制社會》[J].《全國商情理論研究》2011,(11):93-99.
作者簡介:王孟山(1941-),男,河北保定市安新縣人,河北省胸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從事公有制理論的科學化、現代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