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探討當今形勢下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為目的,本文基于對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棕溪鎮的農民收入情況的調查研究,分析影響農民增收原因的同時提出了幾點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 農民收入 增收致富 問題 措施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增收問題,在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土地荒置增多,農產品變現緩慢的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農民收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本文對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棕溪鎮農民收入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對在新形勢下如何提高農民收入,談幾點意見。
1. 目前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此次采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從我鎮20個行政村,117個村民小組中抽取了10個行政村、60個村民小組作為調查樣本對我鎮農民收入情況進行研究,。調查發現,農民收入多寡與其兼業狀況密切相關。
1.1以種植業為主
從這次調查看,當前農村中仍有一成左右農民以從事種植業為主。他們多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由于受山地地形限制土地貧瘠,加上今年來南水北調工程大量耕地退耕還林,人均占有耕地1.26畝,種植糧食收入極為有限,正常年份僅能維生活,持如遇個天災人禍就入不敷出,生活比較窘迫。目前,這類低收入家庭在我鎮還占有一定比例。
1.2勞務輸出產業
由于農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且收入微薄,造成外出務工農民不斷增加。調查發現半數以上農戶家庭至少有一人通過外出打工或在周邊企業干活來改善生活條件。且發現,農村條件好的,能蓋起樓房的多是通過外出打工才實現的。可見外出務工也是農民致富的一條出路。改革開放以來,外出務工農民對農村的穩定、農業的發展、農民的致富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1.3經濟作物
調查中發現,當前農村中有一部分家庭以發展經濟作物為主要收入來源.他們以種植烤煙、蠶桑、黃姜為主。糧食都是自給自足,經濟作物維持家庭開銷供子女讀書,如果收成好價錢好的話還有一部分結余。目前,這類家庭在農村屬于中等收入家庭.
1.4自主創業
我們還發現,農村中有一小部分農戶他們較為年輕,且有一定知識水平,以經商、包工或交通運輸業等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他們不再從事傳統農業生產也不再外出務工,主要精力在家鄉自主創業,且多搬到城鎮中居住。他們多是農民隊伍中的佼佼者,為農村致富開出了一條新路子.
2. 現階段農民增收困難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鎮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當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還存在著許多矛盾和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經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農民穩定增收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2.1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是退耕還林,生豬養殖、發展經濟作物,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普遍存在:初級產品多,加工產品少;一般性產品多,專用產品少。而且農村多為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模式,不利于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影響新技術、新成果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由于生產規模小,成本高,不利于產品大批量進入市場,影響了規模效益的發揮。農民的經濟收入以種糧為主,二、三產業基本沒有發展,增收渠道單一,如遇上天災人禍,糧食產量低,就只能維持基本生活.。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大多數農村都處于偏遠地區,農業設施薄弱。比如我鎮就處于偏遠的山區地帶,農業基礎設施十分落后,現在還用的是牛耕種地,不僅效率低而且效果差。且受地形條件限制交通落后,大多數農村與外界聯系不便,信息閉塞。農業基礎設施落后直接導致農民抵抗自然災害能力不足,大多數農民還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2.3人們思想觀念落后
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如今農民的小農思想還非常嚴重,思想不解放.對土地有著嚴重依賴情結。在2000年初的時候,我鎮就開始著手“村村通”工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還需要出讓土地。有些思想落后的農民就不配合還百般阻撓,導致有些村子至今還沒通路。這不僅損失個人利益還拖累整個村子經濟的發展。相對貧困村的村干部,有的思想保守,墨守陳規,面對市場經濟束手無策,工作放不開手腳,邁不開步子,市場意識不強,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隨著我國加入WTO與國際接軌,相對落后脆弱的農業將直接面對嚴重的沖擊和挑戰,農民增收的難度將不斷加大。在新形勢下,增加農民收入應注意做好以下幾點:
3. 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
3.1調整優化農業結構
優化農業結構,就是調整農產品的品種結構、生產布局,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使農產品生產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在調整中,我們應該做到:一是以市場為導向,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把市場的開發和研究放在突出位置,根據市場需要生產出適銷對路的農產品,立足原有基礎和資源優勢,選好主導產品,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使農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鏈發展形成規模效應。二是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展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訂單農業,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種服務,引導農民有組織地進入市場,提高農業競爭力。三是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在繼續抓好種植業、養殖業調整的基礎上,鼓勵農民外出、經商、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的扶持政策,通過發展非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強農民抵御風險能力。
3.2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我們一定要按照中央關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大思路,進一步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一要鼓勵地方投入,以改善農業的基礎設施,加快農田水利、農村交通、水、電、氣、通訊和信息平臺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提高農業生產抵御自然風險的能力;二要吸引農民自身加大投入,積極參加農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加大農田水利和鄉村道路等生產公益性設施的建設力度。三要對農村、農民實施傾斜和保護政策,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增加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3.3大力提高農民素質
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提高農民素質。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投入,要使這種教育規范化,特別是要防止亂收費現象出現,讓絕大部分農民的子女都能上得起學,以防止新的文盲或半文盲的產生;二是要進一步強化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力度,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有專長的新型農民。三是要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并完善科技推廣體系,扭轉鄉鎮農業服務中心形同虛設的局面。
3.4加快小城鎮建設
發展小城鎮,是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戰略,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鎮是鄉村的紐帶,它可以將城市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等傳播到農村,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小城鎮發展起來了,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可以緩解農村人口和土地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結論
新形勢下影響農民增收的問題有很多,文章涉及的僅僅是農村存在的普遍問題,每個地方因地理文化的差異還有自己的特殊問題。要使農民真正擺脫貧困,我們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并不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黨和政府應為農民的切身利益著想,使農民真正走上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