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無產階級政黨建立伊始,黨內監督就產生了。1847年建立的共產主義者的同盟,在其章程中就規定了黨的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黨組織對個人要通過執行紀律進行監督;同盟成員通過民主選舉對上級領導成員進行監督。1869年建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創立了國際共運史上第一個黨內監督機關——監察委員會,其目的在于“盡可能防防止執行委員會獨斷專行。”并在黨章中制定了一套監察制度,規定了監察委員會的產生、職責和權力。
作為執政黨,加強黨內監督對于黨的建設尤其重要。《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明確指出:加強黨內監督,發展黨內民主,有利于維護黨的團結統一,有利于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有利于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有利于堅持黨的先進性,始終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可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加強黨內監督更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加強黨內監督是依法執政的有力保障。從蘇共垮臺的歷史教訓看,建立一套完善的黨內監督機制,對于維護共產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性質,保證共產黨依法行使政治權力,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由于無產階級政黨還沒有成為執政的黨,因而對共產黨在執政的條件下如何加強監督的問題,沒有做出全面系統的闡述。蘇聯共產黨是第一個奪取國家政權的黨,列寧認為對蘇聯黨和國家的監督問題也極為重要,曾經做過許多精辟的論述。到了斯大林時期,列寧倡導和制定的許多好的制度被逐步廢除。個人迷信,獨斷專行,嚴重地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黨內監督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下降,致使斯大林的個人權力成了無法監督的權力,犯了許多帶有全局性的錯誤。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時期,忽視黨內監督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終導致蘇共垮臺。“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蘇共亡黨亡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能不說與黨內民主遭到破壞、黨內監督失去效力有關。
2. 加強黨內監督是端正黨風的重要途徑。對權力缺乏有效的監督制約,是黨內產生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的根本原因。我們黨內產生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當然和一些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不高有關,但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沒有正視權力的腐蝕作用。因而對權力制約問題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權力監督機制。由于一些黨員干部的權力得不到有效的制約,濫用權力成為一種經常的可能,所以黨內才出現了以權謀私和官僚主義等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加強對黨員干部權力的監督制約,是黨風建設的根本手段。只有把黨風建設的重心轉移到加強對權力制約這個軌道上來,黨風建設才能真正取得滿意的成效。
3. 加強黨內監督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證。黨內監督實際上是一個民主問題。黨內民主,是指一個黨的全體黨員在有關本黨的一切重大問題上有最終決策的。權力。黨內民主的發展,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切實可行的途徑。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的根本目標。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保證人民參加管理國家和經濟、文化事務的權力,以及監督國家機關和工作人員的權利。在一黨執政的條件下,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是緊密聯系的。黨內民主充分,社會主義民主就發展;反之,則遭到踐踏。因此,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發展黨內民主,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在
這個意義上說,加強黨內監督不僅是建設黨內民主的保證,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保證。
二
1. 強化黨內監督意識,提高黨內監督的自覺性。強化黨內監督意識,是健全黨內監督約束機制的前提與基礎。強化黨內監督意識必須立足于教育,著眼于提高自覺性。一是加強黨的性質教育,使黨員、干部認識到,黨的性質決定了建立在自覺、主動基礎上的黨內監督,是我們黨實現自我凈化,自我發展,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可保證,能否實行強有力的黨內監督,關系到黨和國家興衰存亡,從而提高自覺性、主動性,解決“不愿監督”的問題;二是加強覺內監督的理論教育,使廣大黨員、干部了解黨內監督的一般原理,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黨內監督的本質,把握黨內監督的規律,指導黨內監督的實踐,解決“不懂監督”的問題;三是加強黨規、黨法特別是黨內監督法規制度的教育,使黨員、干部了解黨內監督的方針、任務、內容與方式方法,懂得監督什么、如何監督及如何保護自己,從而解決“不敢監督”和“不會監督”的問題;四是進行黨史和國際共運史的教育,使黨員、干部搞清黨內監督與黨的事業成敗的關系,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中增強加強黨內監督的緊迫感。
2. 黨內監督要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高度重視。”從國家制度和黨的制度上予以規定,以便對黨的組織和黨員實行嚴格的監督,是加強黨內監督的重要環節。一要以完善黨的基本制度和具體制度為基礎。當前雖制定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明確了黨內監督的方針、任務、內容、重點、方法、形式等,但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相配套的制度、條例尚需建立健全,以使黨為黨內監督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奠定基礎。二要以嚴格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為重點。民主集中制是我們黨政治生活的根本準則,集體領導是民主集中制在黨的領導制度上的具體體現。切實貫徹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原則,能使黨的組織及其領導成員之間產生一種相互的制約的關系,以避免個人決定重大問題,有利于杜絕濫用職權,防止個人專斷,決策失誤。三要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目的。加強黨的監督,是為了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黨的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因此,加強黨內監督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增強黨的活力。在加強黨內監督過程中必須防止極端民主化、無政府主義以及渙散黨的領導等錯誤傾向。
3. 疏通、拓寬監督渠道,保證黨內監督順利進行。疏通、拓寬黨內民主監督渠道,是黨內監督機制動作是否靈敏的重要標志。拓寬黨內民主監督渠道,就是要使黨員充分行使各種民主權利。一是充分發揮黨內民主,讓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以便于行使民主監督;二是落實黨內選舉、民主評議領導干部等制度,保障黨員對領導干部的民主評議結果與干部的任免、獎懲掛鉤,有效地進行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三是疏通黨委班子的監督渠道。黨委班子自我監督的約束機制,是黨內監督機制中的重要環節。班子內部監督渠道的暢通,取決于黨內權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執行和黨務、政務的透明程度與落實雙重組織生活會的情況。重要權力要進行分解,重大決策等要經集體討論。要在班子成員中通過民主生活等正常的組織生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實行相互監督。要實行黨內外監督有機結合。實行黨內外監督的結合是拓寬黨內民主監督渠道的題中應有之義。
4. 改革黨內監督領導體制,保證黨內監督的有序性。我國現行的黨內監督領導體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曾經起到一定積極作用,但這種體制下暴露的工作關系不順、動作方式不靈、擺闊氣與權不符、監督機構缺少獨立性與權威性等問題,意味著其已不適合于黨內監督的實際。建立縱向化的黨內監督領導體制,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消除上述弊端。在垂直式的領導體制下,黨的地方各級紀委,實行直接受上級紀委的領導,如發現同級黨委(黨組)或其成員有違紀行為,有權進行查處。紀委的領導干部不兼任所在地或部門的任何職務,但有權參加地方或部門的任何會議,查閱有關文件。對紀委作出的決定,同級黨委無權改變,如有異議 ,最終可提交上一級紀檢機關或黨代表會議裁決。同時,對派出機構也實行垂直領導,克服現行體制的先天不足,增強黨內監督的權威性,充分發揮黨內監督機構的職能作用,為以權力制約權力提供制度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