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生村官計劃從2008年開始,已經持續了4個年頭。大學生到農村去,不僅是實現與祖國共奮進、與時代齊進步、與農村同發展的價值觀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學生響應黨的號召、時代的呼喚和農民的期盼的需要。從最初意氣奮發走上崗位到現在,大學生村官們經歷了理想和現實的碰撞過后,迎來的是怎樣的新道路?
【關鍵詞】 大學生村官 理想 現狀 未來
1. 大學生村官政策出臺的背景及原因
大學生村官是高校畢業生經選聘到村任職的,非經過村民自治機制選舉產生,而是中央有關部門決定和組織的,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選聘到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兩委”職務的工作者。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而非公務員身份。該計劃是從2008年開始,連續選聘5年。選聘數量為10萬名,每年選聘2萬名。
大學生村官的出現是有其一定必然原因的:
1.1從畢業生個人角度:部分的高校畢業生希望畢業后回到家鄉,依靠自己的力量促進廣大農村的發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家三農政策做出推動性貢獻,從而回報社會。眾所周知,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精英流失造成農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撐。一位村長說起:“我們村近年來培養了50多名大學生,卻沒有一個回到村里的。”在前幾年,這種事并不少見,不僅是因為農村待遇較為低,更是因為沒有政策上的直接途徑。
1.2從農村本身角度:現今村級領導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導致基層治理危機頻發。而且新農村的建設也需要注入新活力、新思想、新氣象。
1.3國家角度:我國農村的鄉土性使農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制和人情關系,這與現代社會的民主、法制要求不符,而大學生村官的出現在理論上則從較為根本的打斷了這種宗族聯系。還有,近年來國家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就業形勢十分嚴峻,大學生村官政策的出臺一定程度上也是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緩沖器。
但是大學生村官的出現到底帶來了什么不一樣?而這些村官們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存在是否即是合理?我們通過對陜西省子洲縣的大學生村官進行調研并做進一步分析。
2. 大學生村官宏觀現狀的調研結果分析
2011年末,筆者以陜西省榆林市XX縣將近200名大學生村官為樣本進行調研,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了解了該縣大學生村官的工作狀況。盡管筆者只是從一個小縣城的調研中進行分析和研究,但是它是廣大西北地區農村一個較為準確的縮影,對大多數的水平相近的農村具有概括意義。
2.1工作環境:這里的工作環境主要是指大學生們面對的人文社會環境而非自然環境,包括大學生村官與村民、同事、領導的溝通和交流。
首先,選擇駐扎在小縣城下的農村的大學生90%以上都是本地人,故語言方面的障礙并不突出,當然,如果是外地大學生,那么與村民的溝通的確是一件比較困難和低效的事情,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村官的工作。
其次,村官面臨著與同事和領導的溝通。在鄉鎮這種小地方,人情關系、走路子現象比自身的努力和才能更好使用,這是事實。因此,在“評選先進村官”等方面,在崗村官稱會遇到“不公平”的對待,獲得的無法與付出的對等。統計數字的41.2%——也就是說,近一半大學生,到農村擔任村官一年半后,仍然擺脫不了對前途“迷惘”的狀態,100人中有2人明確表示對現狀以及前途“失望”。
2.2工作任務:這里的工作任務主要是指大學生面對的崗位上的具體的村官工作。
首先,據了解,該縣95%以上的村官的辦公地點并沒有在村里,而是集體入住了鄉鎮政府。他們最能體現一村村官的特征是當縣或市里有惠民政策或扶貧項目下達時,村官們“下鄉”,到各自相應的村子去執行任務,而其余時間則視為鄉政府的“暫時”勞動力。事實上,村官不在村,沒有辦法深刻理解自己的工作,沒有辦法深入群眾,更沒有辦法及時了解并滿足村民的需求。
其次,部分大學生村官表示自己并沒有實權在手,也不知道農村工作應該如何展開,想干出成績卻總是遭到打擊,的確,初來這里,沒有人脈,沒有經驗,大學生村官們的能力實在有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鄉鎮政府或村委,干部們并不能熟練運用如計算機等工具來高效的工作,而大學生的到來則幫助這些現代技術引入了日常工作。
最后,調研顯示,目前大學生村官屬于事后培訓而非嚴格的定向招募。雖然選擇時對專業有一定范圍的規定,卻不能做到完全的“專業對口化”,一些更適應農村發展的專業人才如國民經濟學,畜牧獸醫專業等大學畢業生,反而沒有重點進行招收,因此很多大學生村官的專業與農村需求相差較遠,知識背景遠離農業發展和農民急需,不能放開手腳地在更加基礎和更加民生的層次上幫助到村民,難以發揮直接的作用。
2.3工作待遇:這里主要說明的是大學生村官面對的五險一金落實情況、升職機會。
在現在畢業生就業困難的情況下,目前大學生村官的待遇還算不錯,而且在簽約合同中明確表示,除去基本工資后,大學生村官享受五險一金等補貼。但是事實上,政策落實情況并不樂觀,沒有按照當初考取村官時出臺的政策給予兌現。很多村官反映自己的基本生活水平難以保障。
至于升職機會,經過調研發現,在“優秀村官”“先進村官”“十佳大學生村官”等優秀村官評選活動中,存在很多所謂的暗箱操作。有村官指出,其地區評選的優秀村官活動,因長期請假不在崗的大學生村官卻榜上有名,而在崗的工作成績杰出的大學生村官卻得不到表彰。而升職機會更是面臨當地政府不公平的待遇。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嚴重挫傷了村官的積極性,甚至造成一部分村官流失。
2.4工作未來去向:這里主要說的是三年合同期滿后,大學生村官們又將何去何存。
在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的調查中發現,有74.5%的大學生村官對發展前景持不樂觀或中立的態度,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大學生村官對自己三年以后的發展方向還比較迷茫。目前比較流行的出路有五種,分別是留任續期,報考公務員,農村創業,考研深造,重回流動人才市場。
2.4.1拿續期來講。陜西省大學生“村官”招聘公告中規定:3年聘用期滿后本人申請留任的,經組織考核優秀的可以續聘,待遇不變;在村任職滿3年、工作實績特別突出,當地群眾普遍公認的,經組織考察研究,可破格提拔為鄉(鎮)領導。但實際意義并不理想,待遇低,成為許多大學生村官不愿意續聘的重要原因。
2.4.2拿公務員報考來講。政策也有優待:在村任職滿2年且考核結果為“稱職以上”等次的,報考省內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可適當放寬報名條件并在筆試成績總分中加7分;報考省內高校研究生的,在筆試成績總分中加10分,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或錄取。但是有一點需要指出,政策雖給出優惠,但是公務員崗位名額限制,試問優惠政策又要如何顯示?
2.4.3最后拿農村創業來講。許多大學生村官樂意留下來,在農村創業,但是缺乏創業資金。政府若想留下人才為新農村的大舞臺創造財富,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才行。
3. 大學生村官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和一些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大學生村官政策雖然是建設新農村非常必要的一步,但在現階段仍出現一些負效應。運用簡單的經濟學知識來看,不論是政府還是村官自身,都很難得收到效用遠大于成本的成果,因為大學生“村官”很難在三五年里改變農村的面貌,而假使利用SWOT模型來對大學生村官們個人進行分析,劣勢和威脅所占比重也通常會大于其優勢和機會。在這個廣大的舞臺上,大學畢業生個人的社會價值很難如他們所期許的那樣實現。
綜上,提出以下建議,希望盡快改善現狀,真正為新農村的建設錦上添花。
3.1很多“村官”原來在大學所學的專業并不涉農,所以一定要進行專題培訓,否則他們很難開展工作,如遇到進一步困難時,很容易影響到他們的工作熱情。
3.2必須建立嚴格的考勤考核制度,杜絕不合理“借調”,才能使大學生“村官”實實在在地深入基層開展工作。如果能有效建立一套由村民作為考核主體的體系,來衡量大學生的工作績效,就能更好地篩選并留下真正為群眾服務的村官。
3.3若想留下人才為新農村的大舞臺創造財富,政府就要暢通大學生創業資金籌集渠道,比如通過設立農村發展專項基金來支持大學生進村創業;還可嘗試通過與金融機構合作,為大學生“村官”創業爭取小額貸款,放寬對大學生“村官”創業貸款的限制,不局限于僅為在生源地任職的大學生村官提供貸款。
3.4放權給經受過人民考驗的大學生村官。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黨從基層上鞏固其執政地位的重大舉措。大學生村干部從思想上、知識上大大超越了不少村干部甚至鄉鎮領導干部,所以大學生村官有實權在手,是對鄉鎮工作的有效制約和監督,對村干部和村領導形成有效的制約。同時也進一步鞏固黨組織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3.5從源頭抓起。高校要負責培養一批內心真正為民生為國家做貢獻、做犧牲的畢業生,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使足以應對基層復雜的工作環境。則地方政府就可以提高村官準入門檻,把真正適合農村工作的人選拔進來。
要使大學生村官真正能夠在新農村建設的舞臺上激情奉獻,國家就必須增加投入,增加精力,使這項政策成為建設新農村進程中精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大學生半月談》.
[2] 董敏“大學生村官計劃”實施的現狀與分析[J]. 中國林業教育,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