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詳細闡述了范蠡的經商之道主要是:優選環境適宜經商、賤買貴賣薄利多銷、按照用戶需求開發市場、嚴格產品檢驗質量為本、互利雙贏穩定合作伙伴。
【關鍵詞】 范蠡 背景 經商之道
范蠡從政能強國、經商能大富,“下海”十九年,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商業巨富,被譽為華夏商人的圣祖,他的許多經商之道值得我們今天認真總結、學習與借鑒。
1. 范蠡的背景資料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戰國末期的軍事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輔助勾踐滅吳興越,稱霸中原,然而當他功成名就時,確要堅決離開勾踐,果斷出走。春秋末年,太湖沿岸有吳越兩個諸侯王,在晉楚支持下,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494年,吳越在太湖夫椒(即今江蘇太湖馬跡山附近湖面)交戰,越軍大敗乞降。越軍投降后,夫差把勾踐夫婦和范蠡囚禁起來,為他養馬,在這期間,勾踐君臣含垢忍辱,裝得非常恭順,夫差以為已真心臣服,三年后就把他們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立志通過十年的努力,使越國富強起來,然后伺機復仇。同時,采納謀臣范蠡提出的“美人計”,在越國覓得兩個容顏絕美的少女——西施和鄭旦,教以歌舞,授以辱身報國的特殊使命,并交待前往吳國后的三件大事:一是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國政;二是慫恿夫差對外用兵,耗其國力;三是離間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西施、鄭旦送進吳宮,深受夫差寵愛,不久,鄭旦愛國憂憤病死,西施則更受夫差寵幸。夫差終年陪伴西施居住姑蘇臺,弦歌相逐,把國政交給佞臣,國政荒殆,逼死伍相;對外連年用兵,農田荒蕪,國力耗盡;勾踐乘機伐吳,吳軍大敗,夫差用鎮越寶劍自刎至死。
吳國滅亡后,越國成為東南大國,稱霸中原。然而范蠡深知句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于是,他果斷決策,離開勾踐,與西施一起泛舟齊國,開始了他20余年的棄政從商的崢嶸歲月。先是到現在的蓬萊一帶,后又到今天的菏澤南面,從事經商活動。“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為遠近聞名的商業巨富,被譽為華夏商人的圣祖。
2. 范蠡的經商之道
范蠡可以說是從政能強國、經商能大富。那么,范蠡的經商之道究竟有哪些呢,其主要的經商之道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2.1優選環境適宜經商
范蠡棄政從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下海,風險很大,他必須選擇適宜的地點和環境。他首選的地點是海濱,因為海濱資源豐富,既可農耕,還可以做生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優勢,取得最好的收益。所以他先是在東海之濱,后到齊國也是先在海邊發展,最后選擇的地點是陶,就是今日的肥城陶山。陶山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確為“諸侯四通”,是個理想的經商之處。范蠡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轉運貨物,“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史記·貨殖列傳》),順其自然,待時而動。沒有多久,范蠡就成了陶山有名的大富。
優選經商環境,在當今也非常重要,超市和大型的商場都必須選擇在交通方便人流密集的場所,交通方便可以使物流通暢,人流密集會形成龐大的顧客群,是貨物流通和滿足需求的必要條件。
2.2賤買貴賣薄利多銷
范蠡在兩千多年前,就明白了“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幣欲其行如流水” (《史記·貨殖列傳》)的道理。就是說,物價高到極點就會下降,下降到極點就會上升,所以價高時應當出手,價低時應當買進,這樣才能加快資金周轉,取得較好的收益。范蠡不僅這樣說,而且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能在商海中發財致富。
賤買貴賣的操作重點是要把握好商機,商機變化莫測,有時轉瞬即逝,關鍵時刻應該當機立斷,迅速抉擇或買或賣。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場竟爭中,加快賤買貴賣的周期,順利地買進來賣出去,使資金流轉起來,必須靠薄利多銷和公平交易來支持。
2.3按照用戶需求開發市場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范蠡經商,從不盲目從事,按今天的話講,先必須作市場調查,通過市場調查,掌握了市場上的各種情況,然后通過掌握的市場信息分析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求,并根據分析的情況來預測市場,再根據預測情況開發市場,經營適銷對路的產品來滿足人們的需要。
范蠡離開越國來到齊國后不久,便帶領家人及奴仆到附近的蓬萊及齊魯以東各地考察年景和商貿情況。每到一處,他都要了解那里的社會現狀、風俗、人情、物價、商品產地及供需情況等。同時他根據調查的信息,對未來的市場作好出預測,他主張“夏則資皮,冬則資絺(細麻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意思就是在夏天做皮草生意,冬天做布匹生意,發生水災時做車生意,在旱災時做船生意。這種超前的市場觀念,沒有人競爭,成本比較低,而機遇來到時,收益往往比較高,因為,冬天人們要買皮草,夏天要布匹,水災來臨時要用船,水災過后人就會用到車,必然導致這些商品的稀缺和價格上漲。范蠡正是通過這種市場預測來超前經營,從而取得了豐厚的收益。
進入新世紀,市場竟爭更加激烈,人們對商品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想經營成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把市場調查和產品開發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4嚴格產品檢驗質量為本
范蠡對產品質量有深刻的認識,他在經商過程中,要求“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對采購的產品一定要嚴把檢驗關,商業與制造業不同,商業本身不生產產品,而是買進來再賣出去,所以進貨檢驗是質量保證的關鍵,他強調“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主要的意思是采購的商品,要當面進行檢驗,分清優劣,避免假冒偽劣商品混進來;同時對已經采購進來的內部商品,要進行再次的檢驗、整理和保存,對不合格商品要進行適當的處置,不能讓不合格商品影響商業信譽。
顧客購買的商品,如果質量有問題,性能不好,不能滿足顧客的需要,顧客肯定不會再買這種產品。兩千多年前,范蠡就能有一套嚴謹科學的質量管理思想,實在是難能可貴,與當今的質量管理理論,甚至與ISO9000的進貨檢驗要求何其相似。
2.5互利雙贏穩定合作伙伴
范蠡經商,從來不像一般商家那樣精打細算,盤剝斂財,而是對合作者謙和禮讓,對待雇工十分慷慨。遇到災年減產,就減免地租;年初與商人簽訂的收購合同,若到年底商品價格上漲,范蠡按照市場現價收購,如果價格下跌,就嚴格履行合同價格,由此,各地商人都愿意和他做生意,農民愿意為他做工。這樣做,從表面上看他吃了不少虧,但卻擁有了大量優質穩定的合作伙伴,長期的精誠合作,使商業經營有后盾,能實現互利雙贏的效果。
綜上所述,范蠡不僅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商業家,以及卓有成效的實踐家,為此,歷史對他的一生給出了極高的評價:從政能強國、經商能大富;司馬遷對他的評價精辟地概括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參考文獻:
[1] 四十一集電視連續劇《臥薪嘗膽》.
[2] 楊軍,《現代企業管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2008年8月第1版.
[3] 杜家龍,《市場調查與預測》,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9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