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前社區教育是社區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多層次、多內容、多種類的社會教育,并以其廣泛性、群眾性的特點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普遍關注,并日益成為國際性的教育形式。在我國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大背景下,學前社區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凸顯,本文在闡述學前社區教育內涵的前提下,解析我國學前社區教育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 學前兒童 社區教育 現狀及發展趨勢
1. 社區學前教育的內涵
“社區”一詞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于1887年提出。目前有關社區的定義已達150余種,其中,社會學理論工作者一般傾向于認為社區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形成的一種社會生活共同體。
“社區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被聯合國重視和強調,而后在發達國家倡導和發展,成為國際性的教育形式,并逐步走向學校、社會、家庭相互服務、互惠互利的一體化教育形態。在我國90年代成為研究熱點,之后有關學者的研究已不斷深化社區教育理論,當前,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明確指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庇纱藢W習型社區、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成為社區教育研究的新視野,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社區教育的深入研究。
學前兒童是是社區人口的組成部分,其教育是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社區學前教育就是社區內0—6歲學前兒童或全體居民設置的教育設施和教育活動,是多層次、多內容、多種類的社會教育,是社區教育系統的基礎工程,其中的教育概念同樣是大教育概念,它的教育對象是社區內的學齡前兒童以及家長和看護人,教育內容主要是普及優生知識、指導優育、宣傳優教等“三優”工程的內容。因而社區學前教育工作不僅僅是學齡前兒童的教育工作,同時還包括對學齡前兒童的家長和看護人的教育、服務工作,它比幼兒園教育工作更廣泛而靈活。
2. 我國學前社區教育的發展現狀
2.1學前社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2.1.1學前社區教育機構紛紛建立
隨著我國城市學前兒童數量的日益增多,學前社會教育需求量也逐漸增大,而我國現有的幼兒園、托兒所卻難以滿足大多數學前兒童的入學需求。有一組數據顯示,全國有0-6歲幼兒14394萬人,幼兒園18萬所,在園兒童2711.23萬人,入園兒童數僅占全部學前兒童的18.8%,3-5周歲兒童入園率42.2%。大多數學前兒童不能進入托幼機構,特別是0-3歲幼兒入園率很低。其養育基本是在家庭中進行的,而其看護人的教育觀念、教育水平直接影響著兒童早期的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學前兒童的社會教育問題,將它置身于終身教育體系中,從過去主要發展3-6歲幼兒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歲嬰幼兒的教育,在經濟發達地區探索社區學前教育的模式,積極推進0-6歲教育社區化,以改變我國學前社區教育比較薄弱的狀況。
2.1.2政策法規的逐步確立和完善
我國在各種教育政策法規中愈趨突出和強調學前教育同家庭、社區教育的結合溝通。1998年,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哈爾濱、沈陽、青島、廣州等9個城市進行了以社區學前教育發展和管理機制為重點的試點工作。上海市1999年出臺《關于推進上海市0-6歲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依法管理,初步形成了0-6歲學前教育整體、系統、科學的管理一體化格局,又于2001年開展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十五”重點課題“0-3歲嬰幼兒早期關心與發展的研究”社區學前教育社會化的探索走在了前列;廣州、青島等地也較早啟動了以社區為基礎的面向0-3歲幼兒的科學育兒項目;北京隨后也啟動了此項工作,于2001年6月通過全國第一部學前教育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學前教育條例》,將北京人受教育的法定年齡從3—6歲向下延伸至0歲,標志著社會教育理念的重大突破。
2.2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社區學前教育的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2.2.1社區學前教育管理區域性發展不平衡
在上海、廣州、青島、天津等一些經濟、教育相對發達的城市,社區學前教育在管理方面已探索出先進經驗,這些城市明確規定,不再將0-3歲兒童的保育和教育按部門劃分管理權限,而以兒童的發展為中心構建了一個新的、合理的社會一體化管理的基本模式。上海、青島、廣州等城市均把嬰幼兒教育納入教育體系,建立了托幼機構、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多方位和多形式的社區學前教育模式,滿足了學前兒童受教育的需求。然而,目前在一些城市,社區學前教育工作仍然處于比較松散的狀態,尚未真正納入政府管理范疇,以社區為依托的學前教育管理與指導機制尚未建立與完善,各個部門職能不明確,統一與協調行動尚未有效的統籌安排。
2.2.2學前社區教育資源短缺
城市社區早期教育基地少,教育資源短缺,尤其是吸納低收入和流動人口家庭嬰幼兒的學前教育機構嚴重缺乏,0-3歲兒童接受早期教育的需求還得不到滿足。2002年在北京市的部分幼兒園建立了早期社區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有62個基地分布在12個區。然而,在邊緣社區和在城市社會變遷中形成的“自生區”或移民區,非營利性學前社區教育基地非常缺乏。此外,有些城市真正由社區建立與管理的學前教育機構還是空白,不能滿足歲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需要。
在未來的若干年內,流動人口數量將以平均每年五百萬的速度增長,2010年將接近一億六千萬。其數量的急劇增加,社區學前教育機構的嚴重缺乏,將使大批低收入和流動人口家庭的嬰幼兒無園可上。目前,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低收入和流動人口家庭嬰幼兒的教育問題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2.3政府對學前社區教育投入不足
據教育部“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九五”期間,地方政府對幼兒教育投入雖有增加,但依然嚴重不足,幼兒教育國撥經費僅占全國教育總經費的1.3%左右。在學前社區教育方面,政府為教育機構的投入也是杯水車薪。親子園主要以有償服務為主,尤其是許多未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門經費支持的教育機構困難重重,不得不向家長收取高額費用,否則難以維持生存。
2.2.4一些私立社區教育機構存在諸多問題
在我國許多地方,早教市場需求日趨旺盛,由社會力量舉辦的早教機構呈現出較強的增長態勢,但其質量良莠不齊,一些存在嚴重問題:有的非法開辦;有的規模過小,園舍光線暗、通風弱、衛生差,缺乏必要的活動場所,甚至存在安全隱患;有的無專業人士指導,設置的課程缺乏科學性;有的師資素質差、流動頻繁,教育質量得不到保障;有的功利性強,服務對象針對高收入叫停的幼兒,以各種訓練為主,對幼兒潛能進行過度開發,打著“蒙氏教育”“多元智能”“感覺統合訓練”“特色班”等旗號,迎合家長的期望,有的隨意對幼兒進行智商測驗、感覺統合協調測驗等,一定程度上貽誤了幼兒的發展。
3. 我國學前社區教育的發展的對策及趨勢
3.1管理模式合作化
目前,各國社區學前教育管理的主要趨勢是進行合作式管理,政府對學前教育制定管理政策和計劃,加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合作,通過項目,由社區、國家以及父母組成志愿者網絡支持項目的合作。
3.2關注范圍擴大化
我國低收入和流動人口家庭幼兒是未成年人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弱勢群體,他們是否接受學前教育,將對其自身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然而,在近幾年政府對改善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狀況所做的努力中,學前教育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很少。目前一些城市大部分幼兒園對幼兒的戶口、住址等不做要求,但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園以招生額滿為由向家長收取贊助費,而大部分流動人口家庭難以承受額外費用。因此,政府必須重視對社會發展和社會福利領域的投入,以緩解社會問題。
3.3教育內容多元化
對學前社區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優化,建立齊抓共管的社區教育機制,形成民政牽頭、職能部門配合、社會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社區建設運行機制,實現學前社區教育有效資源充分利用。引導家長開展家庭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樓道文化、院落文化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既拓展兒童的生活視野,充實兒童的生活內容,又提高家長的文化素養和育兒素質,將學前社區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
3.4教育管理規范化
建立學前社區教育的督導評估制度,制定學前社區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標準,其內容包括社區幼教事業發展、幼教機構保教質量、幼教經費投入與籌措等。定期開展社區學前教育基地的檢查工作,主要檢查早教基地面向社區散居兒童提供服務的內容忽然質量。鑒于社會力量辦園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對其加以規范管理、正確引導。
參考文獻:
[1] 童星.趙夕榮.“社區”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6(2).
[2] 吳峰.魏偉.美國社區教育的發展模式及對我國的啟示[J].湖北大學學報,2004(1).
[3] 施克燦.當今日本社區兒童教育發展的新趨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3(4).
[4] 李明珠.社區學前教育資源及其特點分析[J].科教論壇,2007(7).
作者簡介:孫麗影(1983-)女 哈爾濱劍橋學院教師 研究方向:幼兒園課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