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通過口頭模仿測試與元語高知識測試劉一53位英語專業學生的17個語法結構的隱性與顯性語法知識進行了調查,旨在研究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關系。對各受試及各語法項顯性及隱性知識正確率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明,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有很高的劉一應度,而目_前者向后者轉化的總體比率較高,說明非日標語環境下的二/外語學習;雖然受試對所測試的語法結構總體掌握良好,但各語法項的掌握程度有較人差異,較難掌握的往往是缺乏系統性規律,或雖有系統性規律但本身較為復雜的語法項日。本研究說明了二語顯性知識的習得及其程序化程度受語高結構本身性質的影響。
【關鍵詞】 進制二語習得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引言
三十多年來,顯性知識能否轉化成隱性知識這一問題一直深受二語習得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從不同的語言觀出發,對此提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不能轉化,顯性知識只能對一種語言輸出起監控作用;另一利,觀點認為能夠轉化,但在轉化的限制條件上,意見不一。比如,DeKevser認為真實交際環境中的練習可保證有效轉化,而 Ellis 認為,只有當二語的目標特征處在學習者二語語言發展的習得階段,這一特征的顯性知識才有可能通過操練轉化成隱性知識。另一方面,眾多實證研究卻表明,學習者的顯性知識與二語水平測試成績有關,隱性與顯性語法知識對總體二語水平都有預測力。而且已總體上證明了顯性教學在外語學習中的地位以及相對隱性教學的優勢。
1. 研究設計
1.1研究問題
本研究日在通過兩項測試調查每一位受試在同一個語法結構(共17個語法結構)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掌握的對應與不對應情況,回答以下問題:
1.1.1顯性知識能否轉化成隱性知識?如果能夠,隱性知識中大約有多少由顯性知識轉化而1.1.2具體語法項的顯性知識轉化成隱性知識的難易程度分別如何?
1.2調查對象
參加測試的為某人學英語專業三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共53人。其TEM4一次性通過率為88. 68%,分數在52-87分之間,60分以下6人,平均成績67.70分,英語水平存在較大差異。
1.3調查內容
本研究測試的17個語法結構所標的選擇來自于R. Ellis (2005),選擇依據主要包括學習難度、習得順序、體現語言水平層次及結構覆蓋范。
1.4調查工具
本研究所采用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測量的兩項分別為口頭模仿測試與元語臺知識測試(改錯/解釋)。
1.4.1口頭模仿測試
隱性知識測量采用R. Ellis (2005 } 2006b)設計的口頭模仿測試,包括34個含有目標語法結構或錯或對的句子。受試如果聽完句子感覺無語法錯誤則盡量復述準確;如果感覺有錯,則進行下意識的快速糾錯,但修正的句子只能依原句,保持結構不變,只作微觀的局部改動,不能添加或改變意思。當然,受試可能沒把錯句自動改正,甚至將原本正確的句子改成了錯誤的,而且錯誤正好為該題測試點,或者完全沒有出現目標結構,這此情況都將被判為失分。該測試正確句子每題1分,錯句每句2分,滿分51分。
2.4.2元語言知識測試
顯性知識測試采用以改錯及規則解釋形式的元語言知識測試,共包括17個含有目標語法結構的錯誤句子,要求受試將錯誤改正并簡單說明改正所依據的語法規則,這樣便對受試進行了嚴格意義上的元語言知識測試。評分時,只關注目標結構,每題改對得1分、解釋正確得2分,改錯、解釋錯誤得0分,改錯、解釋正確得2分,改對、解釋完全錯誤得0分,改對(1分)但解釋不精確或不到位(1分)得2分,滿分51分。
2. 結果與討論
為了回答顯性知識能否轉化成隱性知識,本研究首先調查受試顯性與隱性知識的總體掌握情況,然后分別以每位受試及每個測試的語法項為調查劉一象,統計并計算出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劉一應程度及其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化比率。
2.1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間的關系
2.1.1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掌握情況
本研究首先統計出口頭模仿測試,1,每位受試對句模仿復述正確率(復述正確的句子數量除以17,并計算出全體受試對句模仿復述平均正確率;其次統計出每位受試錯句糾錯正確率,并計算出全體受試錯句糾錯正確率。統計結果發現,對句正確數量總平均比率高達96.78%,而錯句糾正數量總平均比率為65.08%。這一情況說明,單純的句子模仿較判斷錯誤并糾正丙復述要簡單得多。
2.1.2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對應程度及其顯性知識轉化程度(按每位受試統計)
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劉一應是指顯性知識得分人于等于隱性知識得分的所有情況,包括A,B,C,D四類,兩者間不對應則指情況E。
之所以說對應,是因為假定隱性知識是由顯性知識轉化而來,即有顯性知識就可能有或沒有隱性知識,但無顯性知識就無隱性知識。如果這樣的假設被最后證實,至少部分證明顯性知識可以轉化為隱性知識。
2.1.3各語法項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對應程度及其顯性知識轉化程度(按各語法項統計)
為了解各語法結構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平均對應程度以及各語法結構顯性知識的轉化情況,本研究統計并計算出了每一測試語法結構的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平均對應程度及其顯性知識平均轉化程度,其中,每個語法結構劉一應程度為A,B,C,D數量之和除以53,每語法結構顯性知識完全轉化率為A的數量除以A,B,C數量之和,每語法結構顯性知識不完全轉化率與無轉化比率分別為B的數量除以A,B,C數量之和與C:的數量除以A,B,C數量之和。
2.2各語法結構顯性知識轉化成隱性知識的難易程度
雖然本研究受試劉一所測語法項的顯性知識掌握優良、隱性知識掌握良好,但在各個語法項之間存在明顯不平衡。為了了解各語法結構的難易程度,本研究統計并計算出了所有受試各語法結構顯性知識完全轉化率、不完全轉化率及無轉化得比率,受試在作格動詞、與格結構、非真實條件句3項表現最差,完全轉化率分別為0. 00% ,7. 69% ,7. 69%,而在內嵌問句、動詞補語、定語從句、附加問句等項表現欠佳,完全轉化率均低于80. 00%,表不難度較人但是附加問句在本研究的測試因其他原因造成較多錯誤,應當除外。
結論
通過以上劉一本研究實證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結論:
(1)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劉一應程度很高,而且顯性知識的總體轉化率較高,說明在非日標語環境下學習外語,大部分的隱性知識由顯性知識轉化而成。
(2)受試對各語法項的掌握程度有較人差異,較難掌握的往往是缺乏系統性規律或雖有系統性規律但本身較為復雜的語法項目。
該結論一方而嘗試性地證明了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接口理論”,另一方而為顯性語臺知識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并且表明了劉一不同性質與難度的語臺知識的教/學應該采取不同的方法。
※本論文是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認識理論關照下的外語顯/隱性學習體系實證研究,課題類別:青年專項課題,課題編號:HGJXHC110558
參考文獻:
[1] Bitchener, J.U. Knock. 2009. The value of a focused approach to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J]. ELT Journal, 63 (3):204-211.
[2] DeKeyser, R. 1998. Beyond focuse on
form: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A]. In Doughty, C.J. Williams (eds.). Focus on Form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蘇建紅.2011.學習者思維方式個體差異對英語語言技能的影響-以顯性/隱性知識為中介[J]外語教學與研究,(1) :118 -129.
[4] 曾永紅.2009.英語專業學生隱性語法知識應用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4) :29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