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曾經輝煌的“中國畫派”不僅造就了一系列優秀動畫影片,還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格。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面對全球化語境的中國動畫在外國動畫的沖擊下,漸漸迷失了自我。本文將以美國和日本為例,探討民族文化對動畫創作的意義與影響,并以此為鑒,反思中國動畫的生存之道。
【關鍵詞】 民族性 中國動畫片 反思
1. 美國動畫片凸顯民族精神“英雄主義”
1.1彰顯自由與幽默
美國的移民歷史造就了他們樂觀向上的性格,這在美國的動畫作品中得以彰顯。在選材上,美國動畫多為輕松幽默的喜劇題材,片中會安排一個或幾個搞笑的配角,在細節處理上也注重創新和幽默,如《怪物史萊克》中有說不完話的驢子和《獅子王》中的蓬蓬和丁滿等。
1.2崇尚英雄主義
“美國夢”造就了美國人積極進取,樂觀的性格。而近幾百年一直作為超級大國的美國也讓美國人產生了優越感,隨之而來的是 “拯救世界”的使命感,因此在美國動畫中,“個人英雄主義”備受推崇,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拼搏,戰勝邪惡,拯救世界。如《超人》、《蜘蛛俠》等動畫都是這種題材的典型代表。
2. 日本動畫片傳承民族意識“物哀情節”
2.1悲劇意識的滲透
日本動畫的悲劇意識首先表現在對死亡的展現上。日本民族認為死是生命的升華,因此在日本動畫中,四濺的鮮血、散落的尸體都有著一種別樣的壯美。其次,悲劇情節還體現在對悲觀的末世情懷的展現上。《風之谷》中萬物蕭條、了無生氣的腐海,《機動警察》和《東京震級8.0》中東京面臨毀滅的場景都是日本民族的危機感和悲劇情節的展現。
2.2武士精神的體現
日本武士精神表現為集體主義。在日本動畫中,主人公的目標不是張揚個性,而是為集體而戰斗。日本動畫中的英雄多為小團體,每個成員都有極其重要的特殊作用。集體主義還表現在力求得到他人的認同,在《火影忍者》中,主人公鳴人由于體內封印著九尾妖狐而被村民當成怪物,而他的夢想卻是成為火影,保護村莊,贏得大家的認同。
3. 探因繁榮一時的“中國學派”
3.1動畫制作融入傳統藝術
中國歷史悠久,民間藝術豐富多彩。萬古蟾將傳統的剪紙藝術和皮影戲加以改造,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在造型設計上采用了豫北剪紙風格,同時糅合了傳統戲曲的服飾造型特點;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讓齊白石大師筆下的魚、蝦、蟹、蝌蚪、青蛙等動物在銀幕上重生;采用工筆重彩方式進行造型設計的《小鯉魚跳龍門》,運用布袋木偶制作的《掌中戲》等,還有將唐三彩和敦煌壁畫運用于場景和造型設計中,這些嘗試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3.2人物造型彰顯民族特色
中國戲劇、年畫中的造型都極具民族表現力,從這些傳統藝術中吸取靈感運用于動畫的造型設計中能夠凸顯民族特色和趣味。動畫《驕傲的將軍》中借鑒中國傳統戲曲,以動畫特有的夸張再現了傳統戲劇的韻味;年畫中色彩明亮,憨態可掬的孩童形象也被運用于動畫中,《人參娃娃》中人參娃娃的形象就借鑒了楊柳青年畫中手抱鯉魚的胖娃娃。
3.3故事取材凸現本土風格
中國各民族的傳說和神話故事也是極好的動畫素材。如《大鬧天宮》改編自《西游記》前七回,《人參娃娃》來自古老的民間傳說,《東郭先生》則是由寓言故事改編,《孔雀公主》的原著是傣族敘事詩《召樹屯》,《金色的海螺》是依據阮章競的詩歌改編,《濟公斗蟋蟀》則來自《濟公傳》的第二百四十一回。
4. 當代中國動畫片“民族性”的反思
4.1摒棄盲目模仿
美國、日本動畫取得的巨大成就刺激了中國動畫制作者,面對市場壓力,國人期待,他們不得不套用美日模式。然而不得要領的簡單拷貝不但沒有帶來成功,反而將原有的民族風格消磨殆盡,使得中國動畫陷入尷尬境地。在學習經驗的過程,模仿是必要的環節,但我們應該杜絕盲目模仿,關注他國動畫的精髓。中國動畫應該在學習他國動畫成功經驗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身的風格特色,在全球化語境下形成特有的民族品牌才是中國動畫立足世界的根基。
4.2拋棄定式思維
首先,中國動畫對民族傳統的表現過于形式化。《功夫熊貓》未被誤認為是“中國制造”,重要原因就在其敘事方式和精神主旨是絕對西方式的。民族傳統的表現形式只是一件外衣,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展現才是靈魂。
其次,中國動畫的受眾定位低齡化,教化功能過重。當代的動畫工作者應認識到動畫不僅是“小孩玩意”,創作出符合各個年齡層觀看的動畫作品。同時,受到傳統的影響,中國動畫片的說教意味濃厚。這不僅會制約動畫本身的發展,也會使動畫失去原有趣味。與其用刻板的說教,不如用生動有趣的故事進行引導,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
4.3放眼世界,立足當代
當代動畫的民族化應該做到與國際化的巧妙融合。將民族性放到全球化的語境下,才能更好的展現民族風格。當前中國動畫片的首要任務就是將美日先進的動畫語言來展現凸顯中華民族特色的價值觀念、地域色彩、風俗習慣和審美情趣。
注重國際化的同時,動畫創作還要立足當代。傳統文化經歷史洗禮流傳至今必然有著其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動畫要走好民族化的道路,就是要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需求的內核進行挖掘,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高紅.日美民族性格與動畫表現語言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1-48.
[2] 呂峰.從文化傳承中探尋中國動畫產業創新發展的道路[J].電影評介,2008(19):14-15.
[3] 盤劍等.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4] 宋磊.民族性對中國動畫走出去的影響[J].出版參考,2010(15):28.
[5] 唐甜.日本動畫民族藝術風格研究及啟示[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0:1-34.
[6] 顏慧,索亞斌.中國動畫電影史[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
[7] 曾筠毅.從造型角度看當代中國動畫角色的民族性缺失問題[J].美術大觀,2008(1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