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材料是作者為完成寫作任務,體現寫作意圖和目的而搜集或寫入文章中的一系列事實根據和理論依據,也是構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本文以日常生活中信息來源的自然過程為切入點,詳細論述了目的寫作過程中材料的獲取與使用的途徑及其具體方法。
【關鍵詞】 目的寫作 材料 過程 方法
1. 目的寫作
“目的”是說,寫作者應該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總體上要怎么做。這種意識掌控著我們對文章的內容、組織和文體所做出的決定,所以它引導我們在預寫、寫作和改寫階段做出一切具體的選擇。
2. 獲取和使用材料
信息多來自一個自然的過程:觀察事物,理解事物,并從中得出結論和判斷,羅賓遜.克魯梭的故事很好地證明這一點。他的思考經歷了三個階段:觀察事物(沙灘標記)——理解事物(人類腳印)——得出結論(可能是麻煩)。一般情況下,人的思維能從觀察瞬間跳躍到結論。在復雜情況下,思維會慢慢從觀察到理解,再到結論。在寫作中,我們應本著連續的原則來使用它。
2.1觀察
細節的最好來源是對事物的細心觀察。一個英國評論家曾這樣描述:好的文章是眼睛盯著目標寫出來的。他并不是說一個人在寫作時眼睛應該盯著某個對象,而是說文章應該經過細心觀察之后才可以寫;而且在寫作時,作者頭腦中應該清晰地記得觀察的結果,即應該用“心眼”看到它們。
2.2理解
理解始于對細節的觀察。當我們把某物納入某一模式時,就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某種意義。眾所周知,單詞的含義依賴于單詞使用的上下文。如Star 一詞在放入下列句子之前,它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Paul Newman is the star of a new movie; or Venus is the brightest star in the evening. 是“理解”的模式或上下文給了“觀察”一定的意義。
2.3觀察和理解的方法
觀察和理解信息的方法可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精力集中在某幾個細節上,并注意觀察。第二步,設法找出細節相互聯系的方式,即一種模式。第三步,把所有信息組合成對事物的綜合認識。這種從部分到整體的方法有兩大價值:一是防止我們妄下結論。二是不僅幫我們確立結論或論題,而且提供給我們相關的材料。
2.3.1視經驗為材料來源
一定意義上講,目的意識已經安排記憶向我們提供特定的信息。如果記憶中有必要的信息,我們會記起來支持論題;如果沒有,論題就不切實際,必須拋棄掉。
2.3.2從觀察中做出推論
推理是參考先前的經驗并從觀察結果中得出結論或判斷的思維模式。如,正在吃早餐的學生可根據手表的指針和經驗來推斷他上課是否會遲到。一個推論需要兩個因素:充當刺激物的起點(觀察)和刺激物發揮作用的信息背景(經驗)。沒有刺激物,推論不會開始;沒有可用的經驗,刺激物不會產生結果,二者缺一不可。
(1)發現異同點
一般說來,兩個事物越不相似,斷定它們相似的推理過程就越大;兩個事物越相似,斷定它們不同的推理過程就越大。我們要做的是避免作出虛構的推論,只做有事實的推論。
(2)分組
當發現某些事物同屬一類時,可根據它們的相似性將其分到一組。比如,針對\"Discuss your experience with college teaching.\"這一題目,我們可以拿高校教學跟高中教學做比較,也可以拿高效教學與低效教學做對比,可以試著去辨認出老師授課方法的普通模式。
如果選擇了第三種決定,我們可以先記下有關教學方法的事例。筆記有些是關于講課的,有些是關于課堂討論的。這個推論就把筆記分為兩組。當內容是關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可歸入第三組。現在就可以寫出論題了---My teachers generally use three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lecturing, class discussion, and problem-solving---通過三個段落展開,每一段落識別、解釋和闡明一種說明。實際寫作會非常容易,因為預寫階段已經給了我們文章計劃和展開所需要的材料。
(3)概括
第三種普通思維模式:在個別情況下推斷是正確的結論一般情況下也是正確的。因此,如果一個班級的平均年齡是18歲,我們就可以推斷大一新生的平均年齡一般也是18歲。
如果在一個或多個場合發生的事情具有代表性,我們也能列舉出發生的其他事例。這樣,我們就有了寫作的材料。結論賦予了文章論題,證據賦予了展開文章的材料。概括的過程始于個人觀察,隨著觀察的不斷增加,它們開始顯示出一種模式。為避免草率下推論,觀察者應仔細研究足夠的案例以確保推論的合理性。
(4)建立因果關系
它從原因或結果開始推向另一方,但通常我們從觀察的結果開始弄清它的原因。這樣的因果過程可用于整篇文章也可用于某一段落。在兩個事件之間建立關系可讓作者得出一個事件導致另一事件的結論。得出的結論成為段落的主題句或文章的論題。
參考文獻:
[1] 藍偉.英語寫作動機和寫作策略對寫作水平的影響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9.
[2] 王育杰 曲雁.試論寫作主體的寫作目的意識[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