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介紹了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的概況,分析了我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可行對策。
【關鍵詞】 全球化 農產品貿易 壁壘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食品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農產品貿易也在國際貿易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它不僅關系到一國的糧食安全以及包括生產結構在內的多重經濟利益,甚至可以引發一系列政治和社會問題。中國是世界的人口大國、農業大國,更是貿易大國,面對國際新形勢,正確的分析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妥善解決農產品貿易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已成為應對來自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的重要一步。
1. 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分析
1.1農產品進出口概況
2002年至2010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從304.3億美元增長到1207.9億美元,增長近3倍。其中,出口額從2002年的180.2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488.8億美元,增長約1.7倍,平均每年增速達11.7%,成為世界第五大農產品出口國。
1.2農產品進出口結構概況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商品結構與農產品生產比較優勢情況大體相符。水海產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畜禽產品三大類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出口額持續增長,并在農產品出口總額中保持著較高的比例。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的出口增長迅速,超過水產品,成為我國出口農產品中的第一大類。而糧食的出口不穩定,總體處于下滑趨勢,出口額從2006年的10.91億美元減少至2010年的5.39億美元,并且糧食的貿易常年保持逆差狀態。植物類產品總體貿易額常年逆差,并有擴大的態勢,而豆進口額的增長尤為迅速,從2006年的74.9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250.8億美元。
1.3農產品出口目的國家或地區概況
2010年,中國農產品十大出口目的國或地區依次為日本、歐盟、中國香港、美國、韓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俄羅斯、泰國。其中,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額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7.8%;中國對歐盟和美國的農產品出口額一直呈現增長趨勢,分別從2002年的24.85和35.78億美元增長至2010年的47.97億美元和32.29億美元,繼日本之后分別成為中國農產品出口第二大和第四大目的地。
2. 中國農產品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現狀表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仍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出口結構逐漸向比較優勢型調整。但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還面臨著突出問題。
第一,農產品成本上升,出口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低成本優勢,但是近年來國內農業生產成本大幅提高。主要表現為:專業農業勞動人口的流失阻礙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中國的農產品加工工藝和技術裝備的不先進,以及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生產管理水平的先進程度不夠,導致農業制品在加工、生產、貯存和運輸中易發生意外損失,加大了農產品出口的成本;出口企業為應對進口國的綠色標準、技術壁壘對農產品進行質量檢測和監控,增加了農產品的成本。另外,環境污染,土壤、水質的惡化,致使出口農產品缺少高價值的支撐。
第二,農產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效應。同我國其他貿易商品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樣,我國農產品也同樣存在著加工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的問題,而真正能創造大利潤的正是創新的產品、獨立和具有良好聲譽的品牌,貼牌生產加工不能成為支撐我國農產品貿易的方式。盡管我國農產品生產過程吸收了一定量的勞動力,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但最終還是使一些勞動力被迫離開在國際競爭中被淘汰的企業。
第三,農村金融體系不完善,農業企業難獲規模經濟的收益。隨著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銀行業的完善,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逐年增長。截至2010年9月末,在各種貸款項目中,涉農貸款余額為11.13萬億元,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22.7%①。但目前全國仍有一些成長性的涉農企業、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等中低端的貸款需求難以滿足,高成本的融資途徑致使企業面臨著高融資風險,影響了農產品出口企業的規模擴大。
第四,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農產品出口遇到“綠色壁壘”。“毒水餃”、“毒奶粉”這些質量不合格的農業制成品造成中國的食品信用危機,我國的農產品貿易伙伴將進口目標轉向農產品產業集中度高、品質更有保障的出口國,造成我國農產品出口受到阻礙。
第五,企業市場拓展能力有限,政府對其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目前財政資金支農比例仍比較小,外向型農業企業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市場拓展、應對壁壘等活動,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農業企業很難開拓更大的國際市場,從而面臨出口受阻的問題。
第六,部分農產品的高關稅非關稅壁壘,阻礙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盡管世貿組織在推進關稅減讓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很多國家對一些重點農產品的高關稅仍然存在,并且,由于對非關稅措施的“關稅化”更導致對某些農產品稅率的增加,國際農產品市場的準入條件仍然很高。另外,非關稅壁壘成為阻礙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重大阻礙。
3. 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良好發展的對策
為了使我國農產品貿易健康、良好、持續的發展,更好的為我國經濟發展服務,我國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
第一,轉變農產品生產方式,創造集約經濟。在農產品貿易中我國應繼續發揮充裕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出口勞動密集、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同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引進更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機制,提高生產效率,減小生產成本,并鼓勵農業創新,創造屬于自己的特色產品和國際品牌,為出口農產品注入更高的附加值,擺脫農產品“貿易大國,品牌小國”的局面。
第二,完善農產品貿易的政策支持機制,建立農產品出口服務體系。農產品在國內的生產,需要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政府對農業稅收的優惠、產業鏈的完善,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同時,農產品在海外的市場擴展同樣需要本國政策支持。另外,政府應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拓寬宣傳路徑,為農戶和企業提供信息渠道。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在農產品生產中提供充足的融資支持,在農產品出口中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務。引進先進交易方式,如在農業中普及電子商務平臺,使中國農產品更好的融入國際市場。
第三,保護自然環境,打牢可持續發展基礎。雖然中國是“地大物博”的農業大國,但是經濟高速增長的代價是已有大片耕地、水域遭受污染,農產品或減產、或有害物質超標。因此,在農作物生產中應科學耕種、合理施肥,為農產品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第四,壯大國家實力,促進經濟、政治、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經濟實力的壯大可以在對外貿易中帶來議價能力的提高,對于避免農產品出口“量多錢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減少各種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的威脅。而國家整體實力的壯大又可以提高我國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發言權,在參與到各項國際政策的制定中,能夠充分利用全球化賦予我國的條件,為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國家利益的實現奠定比較強大的外部基礎。
注釋:
① http://www.pbc.gov.cn/publish/goutong
jiaoliu/524/2010/20101230194018974835978/20
101230194018974835920_.html,2012年7月11日17:07訪問
參考文獻:
[1] 程國強,中國農業面對的國際形勢及其趨勢 [J] ,中國農村經濟,2005,(1).
[2] 李曉燕,近年來中國農產品貿易狀況探析 [J] ,國際經貿,2008,(17).
[3] 王文良,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的綠色壁壘研究 [J] ,國際經貿,2010,(20).
[4] 張馨元,淺析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 [J] ,經濟研究導刊,20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