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更好的提高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采取規范職工的薪酬準則、落實企業財務核算工作便是其中一項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文章將結合目前我國企業職工薪酬準則實務核算中所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提出對企業實行職工薪酬準則的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會計 職工薪酬 實務核算 建議
按照國家有關職工薪酬準則中的相關規定,我國企業在實現職工薪酬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同步的同時,進一步明確了職工薪酬的內涵,將會計實務核算與薪酬處理模式結為一體,在為企業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成本反饋信息的同時,也將企業職工的薪酬水平進行了全面的、客觀的反饋。
1. 職工薪酬準則在企業中的運用現狀
2012年初,筆者參加了某國有企業2011年度的報表審計工作,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的審計中,發現存在下列情況。
“應付職工薪酬”科目只核算正式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內容,不核算臨時工、勞務派遣人員的工資性支出。
在成本費用中列支的工資性支出,未全部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有一部分工資性支出直接在成本費用中列支。原因是擔心“應付職工薪酬”科目反映的金額過大,引起廣泛關注。
五險一金組成的社保金、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均未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而是在“其他應付款”科目核算,且未按受益對象將其計入相關資產或當期損益。
職工福利費據實列支,也未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原因是職工福利費不再按工資比例計提后,就不再確認負債科目而是直接在成本費用中列支了。該企業職工福利費科目中核算的內容包括:水電氣、誤餐補助、醫療補助、交通費、電話費、衛生費、節日發放的各種福利及購物卡、獨子費、體檢費、勞保費用等。
未使用非貨幣性福利二級科目反映非貨幣性福利的核算內容。
會計報表附注披露不全面。
針對上述問題,財務人員解釋說,知道頒布了新準則,但本企業執行行業會計制度(公路經營企業會計制度),對準則沒有認真學習,落實到實際賬務處理上,只是簡單地將原來的“應付工資”科目名稱換成了現在的“應付職工薪酬”科目,其他的相關核算內容沒有任何變化,顯然是沒有對準則的變化理解透徹并結合到實際工作中。
2. 按新職工薪酬準則要求的業務處理方法
“應付職工薪酬”只核算正式職工的工資、獎金、津貼內容,不核算臨時工、勞務派遣人員的工資性支出這種情況,是沒有理解新準則中關于職工的定義所致。在準則的應用指南中,明確規定職工是指:與企業訂立勞動合同的所有人員,含全職、兼職和臨時職工,也包括在企業的計劃和控制下,雖未與企業訂立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為其提供與職工類似服務的人員,也納入職工范疇,如勞務用工合同人員。所以,臨時工和勞務派遣人員應該包括在職工中,他們的工資性支出也應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
該企業因擔心“應付職工薪酬”科目反映的金額過大,將本應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確認負債的成本費用直接列支,而不確認負債也是與準則不符的。因為職工薪酬準則第二章確認和計量中第四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所以,對于所有記入成本費用科目的工資性支出都要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先確認負債,再支付。
職工薪酬準則第一章總則第二條明確了職工薪酬的概念和內涵:職工薪酬包括八項內容,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都是組成部分。該企業沒有將這部分重要內容納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顯然應該按準則要求將其從“其他應付款”科目轉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新準則第四條統一了各類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方法,企業應當在職工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將應付的職工薪酬確認為負債,除應付的辭退補償只計入當期費用外,其余均根據受益對象計入資產成本或當期費用。而原制度則是除了工資津貼和福利費按受益對象計入資產、成本或當期費用外,其他職工薪酬如五險一金(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等則全部計入當期費用。這意味著這一變化將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工業企業的存貨成本將會有較大的影響。
職工薪酬包括的八項內容中有職工福利費一項,盡管對職工福利費的提取取消了原制度按工資總額14%的規定,但準則規定企業提取的職工福利費,可以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進行計算,確認為應付職工福利的負債,并計入相關資產、成本或確認為當期費用。也就是說,企業發生的福利費支出要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而不能只在成本費用中列支,不通過“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核算。
關于職工福利費的核算范圍,2009年財政部財企[2009]242號文《關于企業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通知》進一步加強了對企業職工福利費的財務管理,在這個通知中可以看到,企業職工福利費是指企業為職工提供的除職工工資、獎金、津貼、納入工資總額管理的補貼、職工教育經費、社會保險費和補充養老保險費(年金)、補充醫療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發放給職工或為職工支付的各項現金補貼和非貨幣性集體福利。其中:企業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在職工福利費核算的誤餐補助、節日發放的各種福利及購物卡要按該通知納入工資總額管理。
該企業由于對非貨幣性福利概念不熟悉,不了解哪些內容要在這個科目中核算,未使用非貨幣性福利二級科目反映非貨幣性福利的核算內容。在職工薪酬準則指南中說明:非貨幣性福利,包括企業以自己的產品或其他有形資產發放給職工作為福利;向職工無償提供自己擁有的資產以及為職工無償提供類似醫療保健服務等。實際中,一般企業提供給職工的非貨幣性福利包括的項目較多,主要有:自有產品、無償或優惠提供的企業住房、物業服務、餐飲服務、有償性休假、節假日統一發放的外購物品、防暑降溫或保暖用品、對因公傷病職工的補償補助物品和探視物品等。非貨幣性福利的復雜多樣性,使得如何計量應計入“應付職工薪酬”科目和有關成本費用的非貨幣性福利價值具有較大不確定性。職工薪酬準則指南規定,計量應付職工薪酬時,國家規定了計提基礎和計提比例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計提;沒有規定計提基礎和計提比例的,企業應當根據歷史經驗數據和實際情況,合理預計當期應付職工薪酬。非貨幣性福利計量標準的較大隨意性,很可能增大企業調節利潤的空間,也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客觀真實。所以應加強對這部分費用的核算,企業應該對本企業的福利支出區分貨幣和非貨幣,不能不加區分地統一在貨幣性福利費中核算。
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不全面。由于對準則的理解不透徹,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不能按準則要求披露相關信息也是企業存在的現實問題,關于信息披露,準則有明確規定,企業只要按要求做好信息披露即可。
3. 對企業實行職工薪酬準則的建議
新職工薪酬準則不只是會計科目名稱的改變,它明確了職工薪酬的概念,融合了所有與報酬相關的項目,職工薪酬計劃是企業經營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改變了我國以前對職工薪酬的理解比較狹隘,一般僅指工資和福利費,有關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規定也散見于各相關規定,準則頒布實施后更重要的是要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
企業會計準則適用于所有企業,對于執行行業會計制度的企業同樣適用,所以廣大在執行行業會計制度企業工作的會計工作者要學準則用準則。面對今后更加多樣的工薪形式,正確理解和掌握準則內容,在實際工作中用好準則仍將是每一位財務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戴繼雄;明輝;;職工薪酬準則的幾點認識[J];國際商務財會;2010年01期.
[2] 王凱;孫佩俠;;中期財務報告準則的主要特點與變化[J];知識經濟;2010年01期.
[3] 郭麗;;淺談職工薪酬的個人所得稅籌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