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應該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語言教學的規律,鞏固、擴大學生的基礎知識,發展聽、說、讀、寫的基本技能,培養他們的交際和閱讀能力;又要注意將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外語教學之中。然而,在英語課堂中不能直接的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故應該結合英語教學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滲透。
一、關注師生關系的情感德育功能,實現德育的導向性
情感德育理論認為,道德情感是道德發展的基石。基于此,情感德育理論主張,學校德育應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為出發點,通過情感陶冶、情感關懷、情感體驗等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促進學生道德質量的生成和發展。關注道德情感不僅可使道德教育更具感染力,讓道德理念深入人心,還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動力機制,能促進道德認識轉化為積極的道德行為。
1.言傳身教,率先垂范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抓好學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面廣、量大、時間長的艱苦細致的工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德育原則,學生品德形成的規律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育,才能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教師為人師表對學生品德具有定向作用。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師的榜樣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生都有模仿教師行為的傾向,教師的言行隨時點點滴滴都注入到學生的心頭,起到影響和感化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師為人師表對學生智能有促進作用。教師承擔著開發學生智力的重任,教師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不僅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也在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探索問題的精神,對待事物的態度。
2.情感交流,有機滲透
教書育人是一項巨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師生間感情交流在育人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有意識地以自己良好的情緒感染學生,要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影響學生。在這基礎上建立的新型師生關系是和諧、民主、平等的。這種關系有利于師生進行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流;而心靈的交流是動人的,只有師生心靈一致的時候,才是教與學的最佳效果。英語課堂要進行德育滲透,必須首先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的德育環境。教師應滿足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應使課堂充滿關愛、尊重、信任與寬容。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化、思想修養,站在育人的角度上去教育、影響學生。其次,關愛學生,以情動人。
二、挖掘英語教材的文化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條件下,應樹立正確的全球意識、民族意識、進取意識,以彰顯學校德育價值的時代性、民族性與創新性;注重全球意識的養成,使學校德育價值更具時代性;弘揚理性的民族意識,使學校德育價值更具民族性;激發學生的進取意識,使學校德育價值更具創新性。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多樣滲透:
1.寓德育于外語學習目的性教育之中
對于英語這樣一門記憶量非常大的學科來講, 進行目的性教育是尤為關鍵的。絕大部分的高中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都不大,他們學習英語的目的只是為了高考。教師應不失時機地抓住青少年這一心理特點, 進行外語學習目的性教育,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之所以要求學生學習英語跟我們的國家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我們還必須學習世界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 把具有普遍實用性的經濟、行政管理經驗和其他有益的文化學到手, 把學習英語與我國建設緊密相連。在當前的形勢下, 我們青年一代學好英語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使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交往日益增多, 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日益增強。學好英語有利于我國科技,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的發展,為了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我必須學好英語。對學生進行學習外語目的性教育, 往往能啟迪學生的理想, 拓寬思想境界。
2.寓德育于教材內容之中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是英語教學的技能之一。現行的牛津英語教材涉及政治、歷史、地理、音樂、文學等方面知識,對教師基本素質要求較高。因此我們外語教師要“吃透”教材,努力挖掘這些德育因素,以知識為載體,適時適度地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樹立正確的思想。通過對這些德育素材的利用,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品性,幫助學生提高文化素養,啟迪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培養美好的思想感情,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道德情操。外語課中的德育,主要應在課文的講解中體現。如:牛津高中英語模塊五第二單元閱讀文章“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 must we choose?”講述了工業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通過這篇文章可培養學生的壞境意識,教育孩子要愛護和保護我們的校園、城市環境。在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像這樣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還有很多。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自覺的態度并以深刻的分析和充沛的情感來感染學生。外語課中的德育,其次應在典型例句中體現。在外語課中,這是可供選擇的一種方法,但要適度。如果每個例句都編成標語口號向學生灌輸,其結果可能既不利于德育,又不利于智育。說其不利于德育,因為這種過濫的做法容易引起學生的疲勞和反感。一般來說,具體、形象的東西比抽象、概念化的東西更易于人們所接受。高中教材單詞量大,知識點豐富,在語言的講解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取出很多,這既要有德育意義,又有充分體現語言點的句子。
三、結束語
“十年樹木,百年育人。”教書育人決非一日之功。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德育工作的特點, 重視德育與英語學科的整合,正確選擇和運用德育滲透的方法,有始有終地堅持德育滲透,使學生在獲得外語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良好的道德質量。因此,在教學的點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泰州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