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鮮花、掌聲的成功,固然使人心動;遭遇挫折、打擊的失敗,也會使人沮喪。現在的學生往往不能正確面對:成功時,就春風得意。失敗后,則垂頭喪氣。考試敗績,便撕考卷、心灰意冷;一舉高中,又得意忘形……那么,怎樣應對呢?我們援引或選用古今事例論說、拓展引導,就很管用。
蘇秦苦讀寒窗而說服六國;秦皇并吞天下而雄視八荒;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劉邦威加海內、風起云揚;司馬遷隱忍而成史家絕唱;唐太宗武功文治而定國安邦……或縱橫捭闔、立言開疆;或澤被四方,功延后世……皆名垂青史。而冠軍登上領獎臺,宇航員勝利歸來,科學家的成就,企業家的風采……功成名就、事業有成,令人揚眉吐氣。
然而,人生不會總是歡聲笑語,事業總要面對成功與敗績。成功,會使人歡欣鼓舞、意氣風發;失敗,也叫人警醒發憤、砥礪堅毅。曹沫不死三敗之辱,竟挾齊桓而討回失地;楚漢爭雄,高祖屢敗,終于憑堅忍打敗項羽;李時珍三考落第而學醫,31年著成《本草綱目》;諾貝爾成為“炸藥之父”,是從火光血色中站起;還有愛迪生的兩千項發明……失敗孕育著成功——而成功有時也需忍辱負重。勾踐臥薪嘗膽,而復國雪恥;范雎被尿辱廁,竟取秦相;韓信忍辱胯下,終立功名……如此之類。
因此,驚慕成功,須知勝利背后的艱辛;遭逢失敗,應見風雨之中的彩虹。挫折與失敗,也是寶貴財富,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經歷,人也需要在失敗中歷練,在風雨中成長。
能夠直面失敗、堅韌不拔者,就可以贏;不能戒驕守成、謙虛謹慎者,則必將輸。關羽戰功顯赫,因剛愎自用而身首異處,有辱聲名;李自成不能約束、或驕暴淫亂,坐京城不過百日光景;楊秀清自居功高,禍及九族,令人心痛……而魯仲連高風亮節,排難解紛而不受封;蘇武忠節,飲雪吞氈、白發歸漢至朝野轟動;郭子儀功高自束而善始善終;劉伯承常勝自謙而倍受欽敬;愛因斯坦則泰然面對贊頌……此皆高山景行。
成功只能代表著過去,榮譽也只是對付出的一種肯定。我們不能高枕于成功之榻,而飄飄欲仙;也不能沉淪于失敗之地,而自暴自棄。如此等等,借豐實的事例論說成敗利弊,就較為雄辯有力。不只于此,我(本文第一作者)平時也常憑此進行理性教育,重事實,有故事,講邏輯以論證析理。并堅信:倘能循循善誘地引領——潛移默化,學生的心智就能得以不斷滋養,就可能保證其精神健康成長——在他們感興趣的、有具體榜樣的故事中成長。
由此我們想,倘教師學而不厭,占有大量故事,學生也愛閱讀,那么,不但施教化會游刃有余,引證可以信手拈來,學生也可實現自我教育,并能彼此共振、心靈相通。我們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一、 教師要有內涵
物欲橫流,網絡世界萬象紛呈,已令人眼花繚亂,人們也會因此變得浮躁膚淺。有部分教師,為教學忙,為補課輔導辦班忙,為生活忙,還要上網,不肯或沒有空暇潛心閱讀,因而文化底蘊已經感到不足。由于缺少文化內涵,施教化則捉襟見肘,乃至于往往理屈詞窮、斯文掃地。
身正為范,學高為師,教師的修養學識代表著教化功力。除了歷練,主要靠閱讀積累。我雖微不足道,當初曾有生不逢時之慨,卻對書籍情有獨鐘,讀來受益匪淺。小說之引人入勝,戲劇之蕩氣回腸;詩歌悅耳鏗鏘,政論雄辯而恣肆汪洋;散文形散神聚,駢賦嚴整而音韻洪亮;哲理旨意深邃,耐人回味;傳記辭約而精,讀而知得失興替……而“諸子百家”,自是風格各異。
我從小學開始就渴望讀書,《林海雪原》《野火春風斗古城》《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四大名著、歷代演義、外國小說、戲劇,乃至“閱讀與欣賞”、“文章解析”之類,讀來如獲至寶;初高中的文言文精讀過三遍,自學了“語言文學自修大學講座”,優秀詩文必欲背誦以為快,而對于古詩文的涉獵、精讀與背誦,則堅持至今。每逢假期,不讀、背、或寫點東西,便不踏實。如《古文觀止》《三國志》《史記》《呂氏春秋》《左傳》《戰國策》《資治通鑒》《文賦》《文心雕龍》等,也偏愛有加。而如“論點論據大全”之類,則讀了多個版本。積累多了點,施教化與寫東西也常覺成竹在胸,我——及與人合作發表的論文也將近60篇,這自然得益于閱讀、背誦之功。而現在的——尤其是年輕教師,風華正茂而天資穎異,倘能潛心讀書,博觀約取,必能厚實積淀,豐富內涵,修得教化真功。
二、學生要有書讀,能夠喜歡閱讀
由于時下片面地盯著成績,還要各種教輔,已使學生不堪重負;現代信息又光怪陸離,也會使之目眩神迷 ……學生已是應接不暇。而在鄉村,圖書又極缺乏,學生幾乎無課外書可讀,思想蒼白,積累不足,倘不添置及大力激勵閱讀,僅靠課本有限的幾篇文章,而談什么底蘊,豈非緣木求魚!閱讀志趣更是無從談起,還指望什么厚積薄發!所以,務要保證學生有書可讀,并引領學生漸漸喜歡閱讀。
三、管理者應建立鼓勵閱讀機制
要厚實文化與思想積累,提升品位,就要使師生生成動機閱讀而如饑似渴。那么,就當提供各種有益圖書,建立鼓勵閱讀機制。可定期開展讀書研討活動:包括讀書論壇、學習心得交流會、讀書研討會等;可定期舉辦相關知識競賽及背誦比賽,或評選年度讀書人物;還可鼓勵教師發表讀書心得乃至教育科研論文等,由寫知困而促讀;還須設立各種獎項以激勵。總之,要搭建平臺,給予展示機會,讓師生都獲得一種認同感、成就感。
厚重底蘊,是生成教育智慧的源泉,是應給予足夠重視的時候了。而讀書,就是精神成長、智慧生成、情愫陶冶、素養提升的過程;是繼續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文化內涵較豐富了,教育就能左右逢源而彼此心領神會,豈止論成敗,學與教都會相得益彰、融會貫通。
(作者單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