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在如何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教師要為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充分的有利條件,培養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自己學習,自主探究。
【關鍵詞】主導;情境;任務驅動;拓展創新;教學評價
從事信息技術教師這個職業已經有好幾年了,面對信息技術課堂,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更好地把握課堂,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其實很喜歡上信息技術課,但是好多學生還是停留在上信息技術課可以玩,可以上網,可以輕松一下的觀點上。如何讓學生學到知識,關鍵就在老師怎么上課,怎么把握了。
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正是對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一個根本要求,信息技術教師應注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鼓勵學生親自參與學習環境的設計、營造和管理,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下就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淺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學。具體說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創設或引入一個相關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以引起學生一定的心態和情感體驗,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刺激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從而啟發幫助學生掌握理解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巧妙設疑、引出主題
疑問是探索的前提,巧妙設疑,是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之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巧妙設疑,引導學生發出疑問、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開展探索和得出結論及明確結論的適用范圍,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2.貼近生活、激發探究
信息技術課的操作性很強,如果光是原理,不和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就難以理解。理論知識也是來源于生活實踐,教師要善于在實際生活中挖掘素材,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
二、任務驅動、合作學習
教師要做學生自主探究、親身實踐、合作學習的領路人。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正是為實現這一目的而服務。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學會交往、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而“任務驅動”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過思考和老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
三、把握時機,適時點撥
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肯定會由于受知識、能力的限制,而遇到困難。靈活地把握點撥時機也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技巧,并不是所有的任務都要點撥,教師一定要把握時機,把握方法。
四、充分引導、拓展創新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趨向,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首先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他們想創新。
五、布置作業、及時評價
1.關注學生情感,設計趣味性作業
“百學趣當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在信息技術作業設計中關注學生的情感,設計趣味性的作業能激發和保持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科的求知欲,形成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參與信息活動的態度。
設計趣味性作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做到新穎多樣,突出趣味性,使學生在一種愉悅的環境中,調動其主動性、積極參與性、創造性。這樣的作業才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主動性。
2.關注個體差異,設計分層性作業
從學情上看,高一學生在中小學都學習過信息技術,基本掌握了計算機常用操作方法,但由于各中小學授課程度和硬件條件的差異,學生之間個體認知和實踐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形成了學生之間不同的學習層次和個體差異。在作業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的思想,因材施教的原則,讓作業多一點彈性,讓作業被更多學生接受、喜愛。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可以將課堂作業分成A、B、C三個等級:A級:基礎作業(人人必做);B級:選擇性作業(學生根據自己情況進行選擇,可全做或部分做);C級:挑戰性作業(難度較高,主要針對“吃不飽”的學生)。A級基礎作業以會考要求為標準;B級選擇性作業在會考要求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可根據練習內容或題型設置多個題目;C級挑戰性作業主要將相關知識點的提高到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3.建立評價機制,反饋學生表現
合理的評價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過這種學生自評、組內互評和教師點評多元化的評價,可以比較客觀、全面地考查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了真正的師生互動的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
總之,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要做個有心人,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李藝,朱彩蘭.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橫山橋高級中學)